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

米蟲蟲的大米缸


不會,當時的德國和蘇聯,事實上一直都是相互防備著的,並不是說德國不去招惹蘇聯,蘇聯就會放德國一碼。因為不管是蘇聯也好,德國也好,如果想要成為歐洲霸主,就必須要幹掉對方,才有機會問鼎歐洲霸主的位置。即使德國不去打蘇聯,蘇聯也會過來打德國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蘇聯和德國都是歐洲新崛起的國家,而且這兩個國家都非常強盛,這就意味著激烈的競爭。

德國在二戰時面臨的戰爭局面,基本上和一戰時期的戰爭局面差不多,即兩線作戰,雖然不管一戰還是二戰,德國的軍事實力都遠強於周邊國家,但是正是因為德國地理位置的原因,導致其始終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局面。

因此德國想要取勝,就必須將一戰時期的作戰計劃重演一邊,即迅速擊敗英法等國,然後再掉過頭快速擊敗蘇聯,以實現本國的全面快速擴張。

而蘇聯也同樣是這樣,在一戰中成立的紅色蘇聯,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之下,國家雖然快速發展,但是由於蘇聯在底子上就不如其他歐洲國家,因此二戰以前蘇聯雖然實力也很強,但是在歐洲還不是第一流強國。如果蘇亮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必須要想西歐擴張,去奪取那裡的工業基地來強壯自身。

因此蘇聯和德國作為一戰後崛起的新興國家,這兩個國家不僅有著很強的戰爭潛力,更因為兩個國家的領導者都有著吞併天下的野心,因此不管德國也好,還是蘇聯也好,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如果想要成為歐洲的主宰者,就必須要首先幹掉對方,這就是兩國之間解不開的死結。


為了在戰略上取得勝利,蘇聯和德國都制定了入侵對方國家的戰爭計劃,這就證明雙方的戰爭是早有預謀的。

在二戰中,德國和蘇聯在瓜分波蘭之後,表面上友好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在私底下,雙方都做好了相應的戰爭準備,德國制定的戰爭計劃叫《巴巴羅薩》計劃,而蘇聯的戰爭計劃叫《大雷雨行動》計劃。

當時德國制定的戰爭計劃是在1941年6月22日展開,而蘇聯制定的計劃則是在1941年6月12日展開,但由於準備不夠,只得推遲。也就是說如果不是蘇聯因故推遲了戰爭計劃,那麼蘇德戰爭的第一槍將是由蘇聯打響。

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德國總共動員了1420萬部隊(其中兵力最多時達到了780萬人3800輛坦克、4.3萬門火炮、1830架飛機以及192艘艦船

而蘇聯總共動員了3460萬部隊(其中兵力最多時達到了1280萬人、1475輛坦克、6萬門火炮、1540架新型飛機以及大量老舊飛機、396艘艦船。

雙方在這場關係到自身民族存亡的戰爭中打了整整5年,到最後在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下,蘇聯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是蘇聯國內的戰爭潛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創。

歷史就是這樣的殘酷,也沒有什麼對錯,德國在發動戰爭之後,最後因實力不濟而最終戰敗,這並不是因為他主動的去招惹了蘇聯,事實上如果德國不主動發動蘇德戰爭,那麼德國可能會在更早的時間裡倒下,而蘇聯就很有可能揮師西歐,成為新的世界主宰者。


落下m


希特勒一生犯的最大錯誤,還真不是屠殺猶太人——起碼今天巴勒斯坦人會這麼認為。於是有人提出問題:假設德國當初全力攻打英國而不去招惹蘇聯,德國會贏得二戰嗎?這就是筆者認為希特勒犯的最大錯誤: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卻一直想跟主動向他開戰英國媾和,又去打跟他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這其實是意識形態在作怪——希特勒認為美國總統英國首相都是選出來的,蘇聯的斯大林是個獨裁者,所以一邊想著避免跟英美戰爭擴大化,一邊卻去打跟他本來井水不犯河水的蘇聯。甚至在敦刻爾克放走了大量英軍,這其實是想“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希特勒痛罵蘇聯獨裁的時候,卻忘了他的納粹黨全名叫“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而他似乎也不是正兒八經選上來的——其實西方的民主也未必就是什麼好制度,所謂選舉大多數時候就是一塊遮羞布,起碼手裡沒錢又沒有大財團支持的人是不能參選的。

但是希特勒鑽了牛角尖,跑到冰天雪地去打蘇聯,要知道蘇聯的政體其實跟他的德意志帝國實際只是神似而形不似而已,跟們沒必要為此死磕,反倒便宜了英美等同盟國——希特勒一個“巴巴羅薩”的計劃,就出動了一百九十個個師五百五十萬人、近五千架飛機、近四千輛坦克、近五萬門大炮、近二百艘軍艦,如果把這些軍隊和武器拉到對營作戰的正面戰場上去,倫敦早就被他從地圖上抹去了,而習慣於坐收漁人之利的美國,是不會為了已經滅亡的英國出頭的,只會跟希特勒協商,也來分一杯羹。

希特勒有時候太過固執,打蘇聯有點孤注一擲的意思。按照正常軍事家的思維,應該是試探性進攻,如果摸清對方實力,直到即使啃下這塊硬骨頭也要崩掉幾顆牙,那就該見好就收,而且前期作戰佔有一定優勢,還能在議和的談判桌上撈取很大利益——被打得只剩半條命的蘇聯,能夠保全本土就已經偷笑了,那麼德國吞下的其他肥肉,就可以獨享了。可是希特勒非要趕狗入窮巷,這才逼得斯大林背水一戰。


半壺老酒半支菸


德國不僅不會贏得二戰,還有可能徹底淪為蘇聯的殖民地。

斯大林和希特勒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想征服全歐洲。他們之間的分別是,希特勒先動手了。聯想到現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的一句話:如果衝突無法避免,那就先動手。這句話和蘇聯在二戰中沒有對德國先下手為強所導致的重大損失有著某種內在的因果聯繫。

斯大林征服歐洲的計劃

1935年,希特勒對外發布了一個驚人講話,德國將恢復在凡爾賽合約中北廢除的義務兵役制,德國軍隊未來將把軍隊從凡爾賽合約規定的十萬人擴編到五十萬人。之後便是海軍擴編,軍艦擴編,空軍擴編等等舉措。歐洲的英法無能為力,30年代的經濟危機讓他們束手無策,為了安全,英法和波蘭組成了軍事互保聯盟。

而在遠離西歐的莫斯科,蘇聯趁著歐洲經濟危機的間隙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運動,斯大林用三個五年計劃把蘇聯變成了工業強國。斯大林的目標可不僅僅是工業化,德國從希特勒上臺之後的一舉一動,以及凡爾賽合約的缺陷(無法真正限制德國的軍事擴張,首先因為沒有控制柏林,其次在德國拒不陪款的情況下也沒有任何可行的辦法制裁德國),讓斯大林感覺到了又一次世界大戰遲早會來。也意味著新一輪瓜分世界的浪潮將會到來。


因此在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加入到了瓜分波蘭的行動中。此時的蘇聯其實早已磨刀霍霍。為了相互迷惑對方,希特勒和斯大林於當年8月份裝模作樣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個條約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為了防止蘇聯像當年沙俄聯合歐洲對抗拿破崙那樣聯合英法對抗德國,德國拿下西歐之後再撕毀條約;斯大林的考慮是讓希特勒放心大膽的攻打全歐洲,等到德國陷入戰爭泥潭之後,蘇聯再執行他的“大雷雨計劃”。這個計劃大概是這樣的——蘇聯紅軍先從克拉科夫卡托維茨(波蘭境內)方向南下,切斷德國和巴爾幹半島的聯繫。再揮師包圍波蘭境內的德軍,然後以150個師的兵力全力進攻德國,拿下德國之後再拿下西歐。從蘇聯當時為這個計劃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軍力來看,蘇聯是相當有機會“閃擊德國”的。150個師,20000輛坦克,19000架飛機,6萬門大炮。而德國用來防備蘇聯的兵力只有100個師,4000多輛坦克,4萬門火炮,1800架飛機。不僅如此,蘇聯有相當數量的坦克和飛機要比德國先進的,如果蘇聯先動手,德國大概率會失敗。問題蘇聯沒有先動手,原因是斯大林覺得德國會繼續和英國消耗,此時動兵為時尚早,也正因為這個戰略誤判,使得蘇聯方面的戰爭準備比德國慢了一拍——大雷雨計劃原定1941年6月12日開始,但是就因為準備工作的不足而延遲到7月份。然而德國卻早蘇聯一步,於6月22日集結了190個師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兩線作戰的危險性,他是看到了蘇聯磨刀霍霍的樣子,與其等著被蘇聯進攻,不如搶先一步,或許還有希望。但是希望仍然是渺茫的。與世界為敵的人,不管力量多強大,終究難逃敗亡的命運。


獨釣寒江


不會贏得二戰,因為首先,德國不去打蘇聯,蘇聯就會去打德國,不知道有多少人聽說過”深遠戰役學“

這個專業名詞,這是蘇聯一直在戰前計劃著的事情;其次,蘇聯打德國還不算,美國隨後參戰也會把德國打敗。

圖為蘇聯在二戰後期裝備的IS3主戰坦克,他已經是德國科技比不過的超級坦克了,德國如果不去進攻,蘇聯遲早要打過來。


要知道,在二戰中,德國率先進攻蘇聯,而且是在蘇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情況下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引發了蘇聯的偉大的衛國戰爭,這都是不可改變的真實歷史。但是同樣真實的是,蘇聯在二戰爆發之前,就已經開始廣泛的研究如何進攻德國了,這兩個還真是冤家,如果德國不去打蘇聯,蘇聯做好了準備後肯定會打過來的。蘇聯二戰前已經把全國幾乎全部的作戰物資都集中在了西部前線,同時進行了長期的

“深遠戰役學”研究,這裡要畫個重點。

圖為正在開往對蘇戰場的德國黑豹坦克,他的後面是一輛虎式坦克。


深遠戰役學,是蘇聯當時全軍建軍的主要思路,目的就是在機械化戰爭中,在長距離脫離後方的情況下,向敵人的深遠區域不斷髮起猛攻,要求物資和兵力、裝備前置,具備較好的機動性和機械化,這是蘇聯的建軍標準,也是蘇聯後來

“大縱深戰役學”的雛形。一個國家的軍事建設具有其針對性,可以說,蘇聯從一開始就打算從西部邊境開始,一路打到柏林,這就是蘇聯的計劃。只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好,德國人就先打了。

蘇聯士兵乘坐自行突擊炮進入德國城鎮,蘇聯的軍隊機械化水平很高,最早的深遠戰役學就是瞄準的德國。


從二戰蘇德戰場爆發戰爭之前來看,在德國覆滅了波蘭之後,德國並沒有做到獨吞波蘭,而是和蘇聯選擇了平分,原因就是蘇聯其實也做著防備德國,以及準備和德國開戰的準備,蘇聯軍隊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也從波蘭的東部打入,和德國在波蘭中部區域相遇,兩國各自佔據了波蘭的一半,所以實際上波蘭是被蘇德一起擊滅的,蘇聯也分得了利益,可見蘇聯如果準備好了,就會在德國進攻法國英國的時候,選擇從德國的東部打入的。

圖為蘇聯陸軍IS3主戰坦克油畫。


另外,德國海軍較弱,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太平洋戰爭美國勝利是遲早的事情,英國的海軍也強於德國,因此德國不論如何進攻也無法跨過英吉利海峽打到英國,因此只要美國從日本這邊騰出手來,就肯定會去歐洲和英國一道登陸歐洲,這樣以來,歷史其實又回到了他的起點。因此歷史有他的偶然性,但是更多的是必然性,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美蘇的參戰也是必然,不會有太大的出入的。

美國海軍實力強大,如果德國選擇打下去,美國遲早要登陸的。圖為美國二戰期間的列剋星敦號航母。


海事先鋒


如果德國全力進攻英國的話,那納粹可能連1942年都撐不到就崩潰了。

首先從戰略上來講,德國四戰之地,陸軍驍勇善戰,可謂世界第一,所以1870年德國統一後周邊的國家對其非常忌憚,這才練手對其進行防範,對其實行包圍策略。一戰中德國戰敗的主因就是因為兩線作戰,對此元首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德國在擊敗法國後,其兩線作戰的威脅已基本解除。畢竟英吉利海峽對德國來說是天塹,對英國來說也是天塹,德國只需要在西線留下少量二線部隊即可。如果德國全力進攻英國,蘇聯大概率會適時參戰,這樣德國就會再次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所以元首在重創了英國陸軍後,英國事實上已無力在西線發動大規模戰役,德軍此時調轉槍頭攻打蘇聯,是在充分利用戰機。主要德國解決掉蘇聯,那元首所倡導的生存空間的目標就基本完成了。

其次,就軍力上而言,英國陸軍已被重創不足為慮,海軍碾壓德國,空軍稍遜德國,這種情況下,德國想要在短期內擊敗英國,只能依靠空軍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和制海權。但是本土作戰的英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擊敗德國空軍後,德國軍事征服英國的計劃就已經泡湯了。

最後,就資源上而言,西歐資源豐富,唯獨缺少石油。而二戰的戰爭機器坦克、汽車、飛機離開石油就只是堆鋼鐵棺材。從法國繳獲的石油是一次性用品,煤轉油和羅馬尼亞油田的產量太低,不足以支持德國龐大的機械化部隊,所以德國迫切希望解決的是石油問題。即便德國不惜血本打下英國,不列顛本土也只是一塊土地而已,並不能為德國解決石油困局。而鷹派丘吉爾帶領下的英國是不惜血戰到底的,即使不列顛丟了,英國依然可以退到加拿大繼續抵抗,在沒有制海權和海外殖民地的情況下,德國拿下不列顛毫無益處,空耗寶貴的石油資源而已。所以,德國更迫切的是想要得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或英國的中東油田。由於蘇聯距離德國更近,對德國更有現實的軍事威脅,所以抓緊時間進攻蘇聯才是更要緊的事。

綜上,德國在短期內無法征服英國,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恰巧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暴露了其軍事弱點,那麼德意志戰車掉頭撲向蘇聯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醉是窗外細雨寒


全力先滅了英國。一定能贏得二戰最後的勝利的。幾個原因,可以說明滅了英國德國能贏得二戰最後的勝利。滅了英國,等於消滅了歐洲大陸上最大的對手。因為當時能對德國發起,有組織有規模的打擊的只有英國,滅了英國,再不會有先進的現代化軍隊可以打擊到德國了。英國滅了,英國的海軍也就因為沒有補給,而最後被滅,滅了英國海軍,德國海運會變得暢通,德國會通過海運得到各種物資。英國聯合美國打擊德國,登陸歐洲大陸是通過在英國集結兵力橫渡只有幾十公里的英吉利海峽造成的,沒有英國這個集結地,跨大西洋直接登陸歐洲大陸的登陸作戰成功的難度是跨英吉利海峽的一萬倍。假如英國已經被滅,英美聯合的局面根本不會發生,美國的態度可能是會選擇已經是歐洲唯一盟主的德國和談和平相處,並不會打擊德國,大家可以試想,美國是被英國的積極邀請鼓勵等才加入戰爭的,假如英國這個政權很快就沒了,哪裡還有英美聯合,哪裡還有美國參戰歐洲。滅了英國後,德國再打擊蘇聯,美國可能會選擇跟德國合作打擊蘇聯。再有最重要的是,假如德國滅了英國,再打擊蘇聯,就算打不過蘇聯也不會那麼快的被蘇聯美國英國立馬打垮,那麼德國在有幾年會研究出原子彈的。有了原子彈那麼戰爭走向很好判斷,最後德國會全勝。最後說個假設,也許德國不打蘇聯,全力打英國也滅不了英國,那說明德國的整體實力不夠,無論如何也贏得不了二戰。但是假如德國全力打擊英國,有實力在一年兩年內可以滅了英國,卻沒有先滅了英國,再去打俄國最後輸了二戰。那麼德國輸了二戰,是希特勒愚蠢的戰略選擇造成的。


良子137


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隻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瑞士這種中立國家不算)。但他想佔領英國,還需要跨過一道坎——



英吉利海峽。

英國和法國之間就隔著這灣淺淺的海峽(鄉愁啊……),英吉利海峽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甚至過去有猛男接力游過去過。但就這灣海峽,對於德國來說,絕不是“淺淺的海峽”。

德國軍隊雖然厲害,可是德國海軍卻一直是短板。相比之下,英國就是以海軍立國的,英國在很長的時間裡甚至沒有陸軍的編制。從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英國人就稱霸大洋上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終一戰結束,德國始終未能靠海軍打擊敵人。這一戰果是如此慘烈,以至於希特勒甚至失去了對德國水面艦隊的信心,只靠潛艇襲擾敵人。而德國海軍為了重新獲得元首的青睞,希望用一場勝利證明自己,於是帶著新造的鉅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俾斯麥號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戰列艦,戰鬥力極強,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從此德國海軍在海面上就再也沒能掀起風浪來。

德國想要登陸英國,需要打敗英國海軍。英國最強的防禦不在攤頭,而在海上。

所以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很難獲得對英戰爭的勝利。而希特勒不主動進攻蘇聯,不代表蘇聯就會老老實實的過日子。斯大林是和希特勒一樣的野心家,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難保蘇聯不會從背後給德國也來一個閃擊戰。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德國真的止步於蘇德邊境,也許真的就成為一個統一西歐的國家。英國雖然也許能夠自保,但是反攻大陸肯定是沒機會的。美國只要不被逼急了不會參戰,因為美國向來信奉“光榮孤立”主義。所以勝負只在蘇德之間,德國入侵蘇聯,一定會輸。蘇聯侵略德國,也未必能贏。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實在是一個蠢決定啊!


小約翰


這個問題要問日本人,為什麼在蘇聯人在兩頭顧不上的時候進攻蘇聯,蘇聯人騰出手來就進攻日本人。俄國人以歐洲憲兵自居,插手歐洲事物是俄國刷存在感的本性。蘇聯人為什麼和德國簽訂友好條約,緩兵之計,慕尼黑是英法的緩兵之計,蘇聯人為什麼不能籤。蘇聯人一旦準備好,一定會進攻德國,其實蘇聯一直有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德國在這方面也是洞若觀火,西線得手後,馬上進攻東線,從戰略趨勢的必然性來講,德國進攻還是對的,等著蘇聯人準備好來進攻,還不如打個蘇聯人措手不及,這也差點得手。總之蘇聯人一定會進攻的。


冠軍侯599


不會,其實當時蘇聯與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只是雙方都在爭取時間。

首先當時德國需要面對英法等國的聯軍。德國汲取一戰時的教訓,需要避免兩線作戰。所以拉攏蘇聯就很有必要。

至於蘇聯。也在那時儘量避免與德國作戰。因為蘇聯在此之前進攻了芬蘭。芬蘭相對於蘇聯國土面積小,綜合實力弱。所以蘇聯認為能夠快速取勝。斯大林甚至聯繫了芬蘭共產黨,準備將芬蘭變成紅色國家。結果大家都知道。蘇聯打的並不好。本來的速戰速決變成了冬日冰雪下的血腥僵持,最後現實的芬蘭人放棄了部分領土與若干基地。與蘇聯達成和平條約。(這也為芬蘭幫德國入侵蘇聯埋下了隱患)斯大林對此十分震怒。按照構想,蘇聯軍隊應當輕鬆擊敗芬蘭,進而建立芬蘭紅色政權。更令斯大林氣憤的是,蘇聯連芬蘭都擊敗不了。日後如何與德國國防軍作戰。所以蘇聯需要時間來提升綜合實力,尤其是工業。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蘇聯希望德國與英法陷入戰爭泥潭,蘇聯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蘇德之間最後必有一戰,希特勒早已決心征服蘇聯。而蘇聯也在積極備戰。可能有人說戰爭前期蘇聯高層明顯不相信戰爭已經爆發。說明蘇聯不準備開戰。其實不是這樣,蘇聯不是沒準備開戰,而是錯誤的估計了戰爭爆發時間。而且戰爭前期德國戰果輝煌,從側面也說明蘇聯在邊境駐紮了大量部隊,以備戰爭。


天居士667


德國不會贏得戰爭,這是不變的定數。

那麼我也反問一個問題:“倘若德國全力進攻英國,英國會戰敗嗎?”那麼只要這個答案是“否”,那麼德國無疑會戰敗。

不列顛空戰失敗的原因在於希特勒錯誤的判斷和十分個人情緒化的指揮導致的,這場誤判的起因是由於英國派出的轟炸機在半夜迷了路而將炸彈誤投在了柏林。這讓希特勒十分惱火。希特勒為了報復英國轟炸機在柏林投下的炸彈,便命令德國空軍對倫敦實施報復性轟炸。

希特勒在這場報復性轟炸結束之後認為倘若能使英國蒙受巨大的平民傷亡,那麼丘吉爾一定會簽署停戰協定以保障英國不再承受如此巨大的平民傷亡;所以便將原來以轟炸摧毀英國空軍的有生力量和飛機制造廠為目標改為了轟炸英國的各大城市,企圖以巨大的傷亡使英國人有厭戰心理並給予丘吉爾和聯合政府的壓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最後計劃不僅沒得逞,反而使英國空軍得到了恢復。

德國要打進英國本土,那麼就必須過英國艦隊這一招,很顯然以德國海軍的實力戰勝英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德國要是想登陸英國本土,就只能奪取英國上方的制空權,並借制空優勢消滅或者大幅度消弱英國海軍以達成登陸的條件;但是由於希特勒的一系列錯誤判斷使得制空優勢並沒有拿到,因此也就必然無法登陸英國本土實施作戰。那麼倘若希特勒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那麼也依然無法取得對英作戰的勝利。

並且要發動對英的全面戰爭,還必須考慮戰爭成本的問題;德國靠的是通過濫發國債,向軍火商和資本家打白條的方式湊錢來發動戰爭,並將在戰爭中取得的利益返還給這些人以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而一旦在戰爭中失敗,或是被迫陷入長時間作戰,那麼就會造成國債無法返利,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成為了水漂;這不僅會使國內失去對國債的信任,同時也會因為無法償還軍火商和資本家的錢而再度陷入更加糟糕的經濟危機。

那麼也就會牽扯到另外一個問題:“以德國的經濟實力,能否耗的起這場持久戰?”當然,答案很明顯是不能,德國要和英國死磕是不現實的;因為德國自始至終都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只是通過燒殺掠奪得來的財富緩解了國內的經濟危機。一旦陷入持久戰和消耗戰,那麼德國必然會戰敗。而對英作戰就是拼消耗,看誰先耗死誰,英國的實力拼完了,他還有遍佈世界的殖民地為它輸血,而德國的家底拼光了,那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德國在對英作戰中是沒有優勢的,那麼我在開頭提的問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並且你能保障德國不打擾蘇聯,蘇聯不趁著德國和英國火拼或是在德國落敗後在背後捅一刀?約瑟夫斯大林同志要是不這麼搞或者不想這麼搞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