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道德壓力的出路是成長

應對道德壓力的出路是成長

道德很容易成為某種意志的隨從,以道德的名義對他人進行侵犯和控制,往往能收到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效果。而被施加壓力的一方,往往就是啞巴吃黃連,有苦無處訴。

我曾經有一位當事人,結婚多年卻未能生養,去醫院檢查,夫妻雙方一切正常,就是懷不上。這種情況,現如今也很常見,但這並非單純的生理原因,而且這個現象的確會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我的這個當事人坐下病,和道德壓力有很大關係。她們夫妻二人自己很想要小孩,一直要不上,本來就著急。雙方老人在這個事情上,也沒有發揮積極作用。週末回家,話題總是離不開這個事情,不是說哪裡有什麼大夫很厲害,要他們去看,就是說有什麼什麼藥或者保健品,還要託很大的人情才能買到,叫他們趕快吃,有的時候,老人會直接指責他們,說他們沒有孝心、自私、斷了香火什麼的。最後我的當事人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千古罪人,都不敢見老人,月經紊亂,體重暴增,一想到這個事情,就胸悶氣短手心出汗……

道德壓力是很可怕的,其力量強大,而且任何事情一旦扯上道德,就很難收拾了,就好比用激素治療炎症就很難收拾一樣。

道德壓力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是很常見的。學習成績不好、單身、懷不上孩子、不聽話,都可能成為不道德的。

在社會關係中,道德壓力也幾乎無處不在。我認識的一個女士,能力很強,被領導賞識提拔,就有人造謠說她和領導上床,她氣得幾乎要吐血。然而可悲的是,她後來也八卦和她有利益衝突的人和領導上床。

在中國,道德是鍘刀,是小人的利器。騙子、小偷、強盜、惡霸未必被認為是壞人,生活作風有問題,就一定是壞人。

應對道德壓力的出路是成長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裡,有一條就是道德健康。我理解的道德健康,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具有足夠的道德感,能夠以道德標準來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二是具有足夠的自我意識,不會成為道德的奴隸。

道德壓力的背後,其實是心理成長的問題。心理越是成熟,對道德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不會揹負道德壓力。

在起初,道德的內涵是簡單明瞭的,但是隨著人生際遇的複雜化,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我們會走入灰色地帶,在這個灰色地帶,有的人會道德淪喪,有的人卻明瞭大是大非。沒有成長,沒有對人情世故的足夠的了悟,是很難在實戰中勝出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思維,是幼稚的,在灰色地帶,絕對迷失。

例如吳佩孚,軍閥一個,但是他在北平淪陷前後,始終拒絕日本人的邀請,不當漢奸,這就是知道大節和大義的人。而反觀漢奸陣營,很多都是所謂的高人雅士,風評上上。白居易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假如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誰復知。”說的就是這些人。

一個成長的人,對普世價值也好,道德標準也罷,都是有自己的體會和理解的,不會人云亦云,不會盲從附會。對自己的行為,一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到了這一步,道德壓力就不會傷害到他。

我們下面就以心理學當中著名的“科爾伯格道德悖論”來說明一下,什麼是灰色地帶,什麼是獨立成熟。

第一個故事: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藥能救她。但是製造這種藥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病婦的丈夫無法籌集足夠的藥費,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藥就是為了賺錢。" 丈夫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

請問: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麼應該?為什麼不應該?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麼?

第二個故事很簡單:一列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駛的大巴,車上有30名乘客。這個時候路上居然有兩個兒童在打鬧!駕駛員要避開這兩個孩子,就必須緊急剎車和變道,但是這樣做很有可能導致側翻或撞到護欄,危及30名乘客的生命。不這樣做,兩個孩子就性命難保。

請問:駕駛員該怎麼做?

這些道德悖論問題,就是灰色地帶。

這裡面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只是不同的回答,可以反映不同人的心理成熟度。

應對道德壓力的出路是成長

舉一個曾國藩的例子來說明實戰中的道德悖論。

1842年,曾國藩在北京做官。平時的人情開銷很大,基本上都是入不敷出。曾國藩在給父親的家書中說道,一年的租房房租就需要六十千錢。那麼曾國藩是如何拿著微薄的工資來應付龐大的生活開銷?

根據曾國藩給父親的家書記載,曾國藩的主要是靠收受下級官員或者外省官員送的“炭資”,來勉強應付生活開銷。那麼清朝的“炭資”是什麼呢?

其實所謂的“炭資”就是下級孝敬上級的錢,說白了就是行賄。

曾國藩作為一個職位高但是並沒有實權的官員,也不是每年都能拿到“炭資”。所以1842年的春節,他跟他父親說,本來還指望能夠收到炭資,但是卻沒等到。最後不得不借了50兩銀子度過春節。

這種事情,發生在曾國藩身上,但是後世沒有人說他道德敗壞。為什麼?

因為道德是活的,不能用死標準去套。他當時的行為,一是別無他法,二是官場潛規則。在這個背景下,他的行為雖然不算光彩,但也不算丟人。

更重要的是他後來發達了,統領湘軍,成為封疆大吏之後,他不但自己不受賄,也禁止下屬行賄受賄。在貪官汙吏一抓一大把的晚清,他的高風亮節就彰顯出來了。

也有例外,例如他過生日時,一個愛將送來16包壽禮,他收下一頂帽子,其餘退還。他推薦留美的一個人,海歸時送他很多西洋寶貝,他只收下價值不超過20金的禮物,其餘全部退還。他的理由是既不能受賄,又要顧及人情。之所以能這樣做,就在於他對道德有深刻的理解,就是中國人說的人情世故。

道德壓力之所以成立,基礎就是壓力的發出者和接受者具有同樣的認知。和打麻將一樣,不管牌好牌爛,大家遵循同樣的規則,那麼結果就是牌好的成為贏家,牌爛的成為輸家。

回到開頭的案例,當事人之所以成為道德壓力的受害者,就是因為她內心其實和長輩一樣,認為不能懷孕是錯誤的,對不起老公,對不起長輩,乃至對不起家族。

如果不能走出這樣的認知,她永遠都揹負道德的枷鎖。

所謂的成長,是能夠更深刻地看待道德,而不是盲從。

最後再講一個故事說明什麼叫深刻的理解。有一個寺廟,有老師父和幾個徒弟。其中最小的徒弟很頑劣,去偷老鄉的東西,被老鄉抓住扭送到寺廟來。其餘徒弟覺得這件事很可恥,要求師父開除小徒弟,還威脅說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要離開寺廟。師父說:“你們要走就走吧,我不會把他趕出去的。你們能守戒律,而他不能,說明他比你們更需要教化。我不教化他,而是把他趕出去,那麼誰去教化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