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对柴苓汤在肾病中的应用心法

肾脏是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现已知其生理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分泌激素,以维持体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这又恰与中医“肾主水液”的理论相合。

若“肾主水液”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司,则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而中医的水肿又与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出现的水肿较为相近。本文就柴苓汤的功能及在肾病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1.肾主水液及少阳属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说明了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维持体内津液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入脾,脾气散精,上归入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此段经文说明了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散和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至和浊气排出体外。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实际上主宰着整个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因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功能,均赖于肾中真元的蒸腾气化功能。 由此可见“肾主水液”的核心是三焦气化与水道出焉。

《中藏经》云:“三焦者……领五脏之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此三焦在经络上属少阳,内联三阴,外联二阳,为入病之道路,出病之门户。

且“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为“水谷之道路”,故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起重要的协调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统而言之,若水湿之邪,浸渍肌肤,郁于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壅滞,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治宜调达枢机,化气利湿,柴苓汤主之。此乃柴苓汤正治之法。

2.柴苓汤解

三十年前,余侍诊于家父吉忱公侧,见公用柴苓汤治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弗明不解,遂请释迷,公曰:“柴苓汤,方详见于《沈氏尊生书》,原为‘阳明疟’而设。

今用此方,当熟谙《内》《难》,晓然‘肾主水液’‘少阳属肾’及‘三焦气化’之说。柴苓汤由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合五苓散(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

《寿世保元》有‘一应发热憎寒,非杂病发热者’之语,并认为‘此邪在半表半里也’。而《医宗己任编·西塘感症》中则有‘见腹胀满,咽干自利,脉不浮而沉数者,太阴证也,柴苓汤’和‘凡从阳经传入阴经者,不作阴证,应从阳经中治’语。

今用柴苓汤,取其和解少阳,化气行水,健脾渗湿之功。验诸临证,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而见小柴胡汤证、五苓散证者,均可化裁用之。

尤其‘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尔当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自有深造逢源之妙。”此即余“柴苓汤在肾病中的应用”立题之渊源。

本方为《沈氏尊生书》之柴苓汤,方由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组成。小柴胡汤、五苓散二方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喻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列为和解诸方之首。

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认为“小柴胡一方和解表里,为少阳正治之法,”而王旭高则在《退思集类方歌注》中称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方”,并有“少阳百病此为宗”之语。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血弱气尽,邪气因入”,枢机不利,邪郁少阳。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柴胡汤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如清·唐容川,于仲景言外之旨别有会心,其在《血证论》中云:“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为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于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实;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气机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

唐氏所论,提示了小柴胡汤由苦味药(柴、芩)、辛味药(姜、夏)和甘味药(参、枣、草)组成。苦、辛二类,乃成辛开苦降之伍,以凑升清降浊之效。且此方除辛开苦降之伍外,又妙在参、甘二味。

董废翁在《西塘感症》中云:“此方之妙,全在参、甘两味,养汗以开玄府,犹之参苏饮之人参,助肺气以托邪,桂枝汤之甘、芍,和营血以发卫,补中益气之参、芪,助升提以散表……少阳主三阳之枢,邪入其经,汗吐下三法,皆在禁例,然则邪何以去之,必转其枢机,俾此经之邪,从阴来还之于阴,从阳来还之于阳,以分溃也。然转枢必赖中气健运,中气健运,共资于人参、甘草。”

喻嘉言亦有“方中既用人参、甘草,复加生姜、大枣,不言其复,全借胃中天真之气为斡旋”的论述。

五苓散在《伤寒论》中,原为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而设,具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

方中重用泽泻为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辅以茯苓、猪苓之淡渗,以增利水渗湿之功;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佐以桂枝能入膀胱温阳化气,以利水通便。故而被医家共认为治肾炎水肿之良剂。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有“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之语。

又如《古今名医方论》赵羽皇尝云:“五苓散一方,为解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出。若肺金不行,则高源化绝,中焦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行。

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培其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淡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

小柴胡汤具调达枢机、升清降浊之效;五苓散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称小柴胡汤“七味主治在中,不及下焦,故称之曰小”;谓五苓散“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借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借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即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

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由此可见,由二方组成之柴芩汤,则具枢转气机,通调三焦,利水渗湿之效,以冀行使“上焦开发”“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之功。

3.医案举例

(1)急性肾小球肾炎案 赵某,男,18岁,学生,于1990年3月初诊。 发热恶寒3天,面睑浮肿1天。3天前,始感发热微恶寒,咽部不适,自谓感冒,服“感冒胶囊”无效。于昨晨起发现面睑浮肿较重,且小便如浓茶色,因自疑为“肾炎”而速来诊。面睑浮肿,舌苔白,脉数。小便常规检查:红细胞(+++),颗粒管型少量,蛋白(++)。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

予柴苓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之。

处方:柴胡18g,黄芩18g,红参3g,半夏6g,茯苓15g,猪苓15g,白术12g,泽泻12g,肉桂3g,黄芪12g,白茅根30g,坤草30g,银花30g,连翘12g,赤小豆30g,麻黄10g,生姜10g,大枣10g。 水煎,去渣再煎,温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服上药6剂后症状消失,小便常规检查正常。为巩固疗效,上方继服5剂,小便常规检查仍正常。嘱每日以白茅根30g、坤草15g煎汤代茶饮,随访至今未复发。

(2)肾病综合征案

吕某,女,22岁,学生。2012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自2010年始,出现面部及双下肢水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曾去省级医院多次住院治疗。2011年3月4日,在青岛医学院附院检查:白蛋白20.33g/L,甘油三酯3.39mmol/L,总胆固醇11.46mmol/L。尿常规检查:隐血(+),尿蛋白(++)。2011年4月23日济南军区总医院行肾穿刺术,病理结果:膜性肾病(2期)。2012年莱阳中心医院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白细胞(+),酮体(+)。仍服用激素、潘生丁、缬沙坦等药。

眼睑及四肢浮肿,脘腹胀满,腰以下肿甚,满月睑,水牛背,食少便溏,小便短少,面色萎黄,神疲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缓。

证属枢机不利,脾肾阳虚,三焦气化失司,而致水肿,故首当枢转气机,通调三焦,利水渗湿,

予柴苓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红参10g,姜半夏1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5g,炒白术15g,桂枝12g,赤灵芝12g,黄芪30g,僵蚕12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去渣再煎,温服。 服药10剂,浮肿消失。遂以上方于晨卯时服用,而午、晚予以济生肾气丸合五苓散、五皮饮易汤化裁。

至2013年1月20日,经中药治疗半年,诸症悉除,身体消瘦,病臻痊愈,莱阳中心医院、莱阳复健医院理化检查均正常。予以柴苓汤每日晨卯时服用半剂,以善其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