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半个月前,半夏兄微信发我一幅余绍宋的书法作品,说实在的,我对书画一窍不通,但看到“余绍宋”三字,还是一喜。况且半夏早年就收藏了好几幅余绍宋画作,他推荐的东西自然不差,便记在心上。昨晚与九木堂几位老师小聚,席间提及此事,久一兄见之,道:“背面题签的印章还是我刻的呢,值得收藏!”于是,藏友“如见古人”速速付款,又一幅余绍宋作品回归龙游。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这是一幅长条屏,背面有“余绍宋书晦翁诗 残幅 甲申心明”题签。心明即金心明,浙江义乌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画院、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落款时间是2004年,金心明的题签及余久一为其刻的印章都为作品增色不少。

打开长卷,迫面而来的是淡淡的纸香,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书法上。这幅行书作品,因体而变,法出有源,笔法流动,笔势连绵,节奏分明,布局精当,气势恢弘。落款上一方印鉴为“余绍宋印”,下一方为“越园”,这是他晚年用的字号。余绍宋早年曾用樾园、粤柬、觉庵、觉道人、映碧斋主人等字号,46岁后更号寒柯,抗战期间隐于沐尘曾用沐尘遁叟、沐尘遁客、老越等字号。世人对余绍宋的名声更倾向于方志学和法学,实际上余绍宋是“学与位俱显,才与艺兼长”,在史学、目录学、书画学、金石学等研究领域均有建树,是近代“全才型”的学者。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余绍宋书法

谈到书法,不得不说一下余先生的家学。篆刻家汪开年曾为余绍宋治印“文艺传家三百年”,道出了余氏家族根柢深远的治学传统。余绍宋一族属高阶余氏家族,余氏一门虽没有显赫之功名,但多出读书人,能书擅画,有名于乡里。

高祖余可大弱冠能诗文,尤工草隶。“入武库后,不求进取,潜心绘事,师宋元而无板滞之习。偶作宋元小景,风致独绝,山水、人物、花鸟各擅其能。”余可大与同乡武生余华、诸生叶淳相交弥笃,晚年画益精到,为余华作《星堤步月图》,且相互酬唱,殆无虚日。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余庆龄书法

曾祖余恩鑅,道光十三年优贡,第二年中式顺天乡试举人。咸丰三年大挑一等,以知县铨发广东。勤政恪民,政绩斐然。喜以地方之财办地方之事,尤喜培植人,鼓励士气。善画,多作米家云山。宦有余资,悉以购置名人书画、金石,又精于考订,撰有《藏拙轩珍赏》六卷。创办滋福堂。

祖父余福溥,幼岐嶷,七岁时仪礼已成诵。后为江西补用知府。豪于饮,善画山水,尤喜画牛。

伯父余士恺,善画花卉翎毛,粤中声名籍甚。父亲余庆椿,优禀生。幼从祖训,治《说文》、《尔雅》、经籍、掌故之学至精,所为词赋及古近诗体别有风格。光绪二十年任龙游凤梧书院山长,著有《读书随笔》四卷、《延秋轩偶存稿》二卷。善书法。

四叔余庆龄,光绪三十二年岁贡,也擅书画,有作品传世,去年我曾收集到余庆龄的书法四条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九年(初等五年,高等四年),中学五年。龙游县当年即设立学堂讲求新学,凤梧书院改立凤梧高等小学堂,余庆龄任堂长,堂中有学长一席略同于助教,二十一岁的余绍宋承其乏,居学堂半年。但半年后,他离开学堂,游历于衢州、江山、上海之间。随后在1905年左右,他又应毛云鹏之邀,到江山中学堂(由江山县文溪书院改立)任教,却由于“慈禧太后画片案”,不久离校他去,后赴日本求学。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余庆龄书法

余氏一族皆为工书善画之人,余绍宋便是在这样的家庭濡染中成长,也可以说他基本上是在传统教育中完成了早年的知识架构。古人说:“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必须先有法,才可能有个人的意。余绍宋自幼从颜真卿书法入手,后又遍学唐代其他各家书法。从其他遗作和日记中可知,他几乎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等人的书法全临习过。中年前他也经常研习,凡著名的魏碑、魏墓志、魏造像也都有所涉猎。中年后他又对帖产生了兴趣,从此二王、赵子昂等人的风格也渗入了他的书法,于是形成了他自己兼蓄各家之长的书风,使他后来的书法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书法作品被人们重视,一生中所书碑刻、摩崖也不下百种,而且遍布大江南北,如《蹇季常先生墓表》,石碑原在北京西直门外;《重修西溪厉樊榭先生祠堂记》,石碑原在杭州西溪,后被砌入杭州蒋村一无名桥下,2004年被发现,并从桥墩下取出;《重修绍兴大禹陵碑》,石碑在绍兴大禹陵。《张集遗赠菊种碑记》,石碑原在杭州孤山;《鄞县大咸乡澹灾记》,石碑原在鄞县;《重修杭州西湖岳忠武王庙碑》,石碑在杭州岳庙。

再回到这幅作品本身,落款时间为“辛已春前四日”。1941年正是抗战时期,余绍宋避难于沐尘之时。书写的内容为朱晦翁七绝七首,朱晦翁即朱熹。很有意思的是朱熹的这首诗:“我穷初不为能诗,笑杀吹竽滥得痴。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这首诗朱子私下写朋友刘叔通的,可解读为:“我本来不会写诗,滥竽充数而已,不要在外人哪里评我诗高低,我也瞒大家甚至瞒了引柬人,咱们兄弟之间心知肚明的,静在不言中。”朱子自注:“仆不能诗,往岁为澹庵,胡公以此论荐,平生侥幸多类此云。”朱子也自知此生惨淡所以然,却将生命付之于自己的学说以有益于未来的世界。而余绍宋摘抄此诗,其中意境不言而喻。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余庆龄书法

另外诗的开头还多出两字“肠声”,说明此条屏并非独立的作品,因其中提到的“七绝七首”,很有可能整幅作品是四条屏或更多,这也是金心明在背面注明“残幅”之故。而前一幅内容应该是朱熹的《寄江文卿、刘叔通》:“文卿句律如师律,通叔诗情絶世情。政使暮年穷到骨,不教吟出断肠声。”的确,诗中固有自嘲声,自嘲声中自信然,朱子的诗让人深思。

卷起这条幅,有惜有喜。惜的是作品暂不全,何时能团圆?喜的是余先生的作品终于回家了,我捧着它,像迎接归客一般。

归客——又一幅余绍宋书法作品回归龙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