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对于如何和孩子沟通这一问题常常一筹莫展,对于和孩子有效沟通后所带来的神奇转变更是毫无体会。本期育儿力之沟通的力量,让我们一起看看“沟通”和“说教”有哪些不同,以及该如何和孩子科学、有效的沟通。

特邀作者 王人平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尊重、理解、鼓励,还是引导、规矩、塑造,或者说约束、管教、惩罚?就我而言,育己即是育儿。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么是“沟通”?

很多父母的理解是:“我该怎么说,孩子才能听,”这本身就是对“沟通”狭隘的理解。沟通,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这里没有说必须用语言说,更没说谁必须听谁的,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沟通理解为让孩子听话和服从的“说话技巧”。沟通是双向的,是关于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是从孩子感受和需求为出发点,秉持一份同理心,试着去换位思考,目的是为了解决题。而那种从自己预设立场出发,不关注孩子反馈,目的只是想证明孩子错了或要孩子听从的单项命令,不是沟通,而是说教。

明确了沟通的基本定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就会更多地使用非语言方式的交流。著名的“赫拉别恩法则”告诉我们,人际沟通中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语言、语调、动作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8%和55%。所以,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我们用什么语气、表情、眼神,什么肢体动作,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是更重要的交流。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内感官,而刺激内感官的主要手段,就是非语言方式,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除了常常拥抱、抚摸、亲吻、握手、点头、微笑、凝视等非语言方式,都可以更好地与孩子互动交流。要孩子改变,需要先改变我们自己的沟通方式。父母想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沟通力”,先要避免把“沟通”误解为“说教”,否则不仅会无法彰显沟通的效力,还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反感、叛逆,又伤害了亲子关系。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承认孩子的愿望,是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基础。

唯有先通情,才能达理。

常见一些年轻的父母,带孩子去医院打针,先是欺骗孩子打针不疼,当孩子哭时又训斥他不勇敢,结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而这不仅仅是因为疼,更是因为父母对自己感受的漠视。打针前告诉孩子“打针会有一点疼,但很快就可以过去”“疼可以哭出来”“妈妈会一直陪着你”。还有一些父母,一看到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为了鼓励孩子勇敢,会对孩子说:“不疼,不疼,快自己起来,好孩子不哭!”可是疼不疼,是孩子自己的感受,而忠于自己的感受,是构建自我的前提。如果父母连孩子的感受都可以来定义,那能说我们拿孩子当“人”了吗?而当我们必须拒绝孩子的某项要求时,至少我们要承认孩子内心的愿望,以及提出这种诉求和权利。

不要否定孩子的意愿和诉求,重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教会孩子如何恰当地表达,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并让孩子认识到,不是所有的要求都会被满足。否则,孩子永远不会知道什么能得到,什么得不到,该如何去争取。这是一个孩子学习如何沟通,如何达成目标或面对拒绝的过程。

比如我带孩子去商场前,通常先约定可以买一样玩具,但只能买一样。偶尔孩子买过一样玩具后还是会哭闹着要第二样,这时训斥孩子乱花钱或不懂事往往适得其反,要先承认孩子的愿望,“爸爸知道你非常喜欢这辆玩具车,爸爸也很喜欢。我们约定好了只买一样,如果你要这辆玩具车,就把刚刚买的积木退掉”。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承认了孩子的愿望,还发展了孩子做选择的能力。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多描述,少评价,是亲子沟通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表扬或批评都要尽可能的具体,结论性的评价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因为孩子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限,往往会以父母对他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例如,当我们因孩子考了好成绩夸他“聪明”时,意味着下次如果没考好,就是他“笨”,而“聪明”和“笨”都是天赋的,是自己改变不了的,这既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又会导致孩子忽视了优秀意味着一种负责的态度,一份专注的努力,一种执著的过程,而不是在炫耀一种天赋。如果换个角度告诉孩子,因为他这学期学习动机和目标更明确,或学习时专注力更强,或学习时间更长等,所以比上学期成绩有所提高,会给孩子更多信心和力量,因为做事的过程和态度,是孩子可控的范围,这是对孩子本身努力的认可和肯定。

沟通时少禁止,多启发,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好的教育该是正向的、肯定的、积极的,激励孩子会成为那个好的,而我们太多的父母,却总是习惯用负面的、否定的、消极的方式去暗示他会成为那个坏的。当我们禁止或限制孩子某种行为时,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该如何做,而不是批评孩子做的不对。记得我家宝宝1岁半左右开始在墙上涂鸦,这是他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就专门

指定了一面墙供孩子画。可孩子到了2岁左右时,开始在床单上涂鸦,这时我没有批评他是错的,只是在他在床单上画时,我蹲下来,把一摞纸放在他跟前,告诉他:“床是用来睡觉的,纸是用来画画的。”坚持几次之后,孩子再画画时,就可以主动找纸或向爸爸妈妈要纸了。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提高沟通效力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

如沟通时对事不对人,不给孩子贴标签;

秉持同理心,多换位思考,避免固执己见;

要言行一致避免“照我说的做,但别学我的样子”,否则会失去父母的基本威信;

自己情绪失控时暂停;多用“我”代替“你”:“你真让我生气!”改成“我感到生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鼓励代替抱怨:“你总是那么磨蹭!”改成“你比昨天有进步,加油!”;

多使用短句,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的房间。”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

对重要的话要进一步确认:“能告诉我刚才说了什么吗?”等等。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除了掌握必要的沟通原则和技巧外,恰当的沟通步骤也会提升沟通的效力。有效沟通,不是从父母如何说开始的,恰恰相反,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积极的关注和用心的倾听。蹲下身子,给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倾听,这本身就会产生效力。当我们能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安全的,被尊重和信赖的环境,让孩子能释放情绪,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从而激发和提升孩子自我修复的能力,所谓的问题自然容易得到解决。如果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父母可以在先接纳和平复了孩子的情绪后,再给出自己的多种建议,让孩子自己或者和孩子一起预估各种解决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做出自己选择,帮孩子从问题中收获成长。

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良好亲子的构建,也是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各种问题,教会孩子如何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所以,在育儿中,“沟通力“是父母必须重视起来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父母,用心地去学习、去实践。

走不进孩子心里,都因为你不会沟通!99%的家长都犯了这个毛病!

最近,Parents分享了很多独到的育儿观点,感兴趣的盆友们欢迎关注父母网微信公众号:fumu_com (长按复制),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父母世界Parents》内容,全方位关注0-6岁育儿生活。你的视界决定了孩子的世界,加入我们,一起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