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窯講堂」閻崇年:大故宮2(二)正大光明之匾後故事

匾後故事

明清皇位的傳承家法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樂帝之後“父死子繼”的十位,“兄終弟及”的三位——正統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鈺繼承,正德帝身後沒有兒子,由皇堂弟朱厚熜(cōng)即嘉靖皇帝繼承,天啟皇帝身後沒有兒子,由皇弟朱由檢即崇禎皇帝繼承。明朝十六位皇帝,通過政變取得皇權的有兩位:一位是朱棣經“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奪取皇權;另一位是朱祁鎮的“南宮復辟”,從弟弟景泰帝手中奪取皇權。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過政變奪位的,一例沒有。有人說:慈禧的祺祥政變(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呢?這次政變是掌控皇權,而不是奪取皇權。明朝朱棣的軍事政變,戰爭殘酷,損失重大。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度設計上,有得有失:得是分封諸子到各地為藩王,確實起到強固枝幹、維護根本的作用;失是枝幹強大,威脅根本——中央政權。為此,清朝總結明朝通過政變奪取皇權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通“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鑑覆,所以杜漢、晉末大之禍,意固善矣。然徒擁虛名,坐縻厚祿,賢才不克自見(xiàn),知勇無所設施。防閒過峻,法制日增。出城省(xǐng)墓,請而後許,二王不得相見。”(《明史•諸王五》卷一百二十)

清朝對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諸王二要:“內襄政本,外領師幹。”(《清史稿•諸王一》卷二百十五)

明朝皇位繼承採取嫡長制,沒有必要秘密立儲。清朝不用嫡長制,皇位繼承,大傷腦筋。清朝皇位繼承,經過四個時期:

第一,貴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選擇,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都是由貴族會議推選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是當時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傑。滿洲王公貴族共推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皇太極、順治的登極,都是經過諸王貝勒大臣認真討論、反覆醞釀、彼此協調、政治平衡的結果。雖然順治6歲登極,但真正掌握實權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在清朝、南明、農民軍、蒙古四種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傑。

第二,皇帝遺命制。順治帝開始將皇位繼承改為遺命制。清朝皇位繼承的貴族公推制,僅在太祖、太宗兩朝實行過。順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繼承?當時孝莊皇太后健在,且歷事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四朝,威望高,權勢重。順治帝臨終前,皇太后、順治帝商量由8歲的皇子玄燁繼承皇位。這種皇位繼承遺命制,其好處是避免皇位的爭奪與殘殺,保證皇位繼承者的順利過渡,缺憾是較貴族公推制減弱貴族參與決策的機會。後來康熙帝立太子,還請大學士、尚書等朝臣各陳已見,有點“民意測驗”的味道。清朝皇位繼承遺命制只實行了兩代——順治、康熙。雍正帝繼位後改為秘密立儲制。

第三,秘密立儲制。雍正帝從康熙帝兩立兩廢皇太子胤礽中總結出冊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實行秘密立儲制,還是皇帝生前確定皇位繼承人,但是不公開宣佈。秘密立儲的好處是“三避免”——避免太子驕傲,避免朝臣結黨,避免骨肉相殘。

第四,懿旨定儲制。就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決定皇位的繼承。

這裡我重點講秘密立儲的故事。

什麼是秘密立儲?秘密立儲就是當朝皇帝將選定的儲君皇子的名字寫好,裝在鐍匣裡,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上面。當朝皇帝崩逝後,朝廷眾臣在乾清宮,取下秘密立儲鐍匣,當眾開啟,公示於眾。

清有幾朝秘密立儲?有人說是四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但實際上只有兩朝,即雍正、道光兩朝,因為嘉慶帝是乾隆帝禪讓的。秘密立儲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由皇帝獨自暗箱操作。當初明神宗欲立鄭貴妃之子福王為太子,遭到群臣反對而作罷,先後演出“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宮廷鬧劇。這說明當時還有一點不同的聲音。清朝秘密立儲卻沒有一點不同聲音,這就容易產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豐為太子,選人不當,鑄成大錯,就是秘密立儲制度缺陷的鮮活例子。

幾次置鐍匣在匾上?乾隆帝繼位時取用過一次。嘉慶帝繼位是乾隆帝當著眾臣在授受大典中面授的。道光帝繼位時在“正大光明”匾後沒找到秘密立儲鐍匣,後在嘉慶帝隨身太監腰間小盒裡發現的。咸豐帝繼位則是道光帝病危時,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宣示諭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清宣宗實錄》卷四百七十六)同治帝為獨子,自然沒有立儲。光緒帝和宣統帝因改變祖制,為慈禧“一言而定”。所以,“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鐍匣,實際上只用了一次。可以說:“正大光明”匾後秘密立儲鐍匣,僅用過一次,並不像電影電視或某些書文所渲染的那樣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