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認乾親爲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民間認乾親為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喜得麟兒,誰家不興高采烈?但有幸出生的孩子並不一定有幸長大成人,尤其在過去生活條件、醫療條件十分不好的情況下,人們更加擔心孩子是否能夠健康成長。為了讓孩子免災去病,健康成長,人們想出認乾親的辦法,以為認了乾親,孩子就多了一層保護。

民間認乾親為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網絡圖片

認乾親的習俗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北方叫“認乾爹乾媽”,南方叫“認寄父寄母”。名稱雖不同,意思卻一樣。一般來講,只要孩子向乾爹乾媽磕幾個頭,改口叫乾爹乾媽就行了。認乾親的雙方要相互送禮。乾爹乾媽要為孩子準備衣帽、兜肚,尤其是飯碗、筷子和長命鎖。飯碗、筷子都是不易壞的東西,若是很輕易就壞了的話,是不吉利的。乾兒乾女也要孝敬乾爹乾媽,最要緊的是送乾爹一頂帽子,送乾媽一雙鞋,所謂“乾爹的帽子乾媽的鞋”。此外,還要送些衣料、點心之類的禮品。

民間認乾親為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網絡圖片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載:“承寄乾兒子乾女兒之風,杭州可謂盛行,蓋唯恐其不壽,而以出姓為名,其實亦不過以有事為榮也。乾爹乾媽送禮以包袱、兜肚二物為重,其餘衣帽鞋襪等項,若雲取名壓幟,此中豐嗇不等。其子女送乾爹乾媽者,備素菜十碗,並糕桃燭面鞋襪鞋膝一切須用對象,隨同本生父母前往齋供王母壽星。至於每逢各節,一年內亦如新嫁女兒,須送各式節景於子女,除夕又送年飯,三年為滿。”從中可見認乾親之一斑。但認乾親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認的,總之,要利於孩子成長才好。

有的地方乾親一定要認姓常或姓劉的,取“常”、“留”的諧音,表示孩子能常在,能夠留住。

當然也有人尋找與本姓諧音同類的姓氏給孩子認做乾親的。

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要認為認乾親只能認人為乾親,那就錯了。在民間,豬、狗、雞、樹木、石頭、水井等都能認作乾親,連神鬼也能當乾爹呢。

民間認乾親為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網絡圖片

舊時杭州一帶就有拜胡幹爺的習俗。胡幹爺就是無常鬼,傳說是閻王手下勾死者魂靈的。若是做了孩子的幹爺,就不會再索要他的性命了——天底下哪有爹爹要自己孩子性命的?這樣孩子也就能長命了。拜胡幹爺的儀式通常是孩子的父母做一件新衣服,到廟宇中,把胡幹爺的舊衣服脫下來,換上新的,並用燒酒、燒餅、香燭、銀錢祭祀,然後請廟中的和尚給孩子起個新名,此後,每年七月胡幹爺過生日時,孩子的父母就帶他去送壽禮,一直到孩子十六歲為止。還有寄名神佛的《中華全國風俗志》載天津小兒跳牆的風俗,雖沒有明確地提出是認乾親,但意思也差不多。

民間認乾親為何愛認常姓或劉姓的人家,能認神鬼當乾爹嗎

網絡圖片

天津北倉鎮每年當春夏之交時有小兒跳牆之俗。此風俗之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之人家,忽然生下一個男孩兒,自然愛如珍寶,但是另一方面卻時時惶恐,擔心其或是多病或是夭折,因此為父母者往往帶小兒到廟中焚香禱告,求和尚給小兒起一名,俗稱寄僧名,其意謂自此以後,此孩便算出了家。寄僧名之孩往往做僧人裝束,直至十三歲跳牆還俗之時,方能更換。跳牆事前必須擇一吉日,買簸箕一個,撣子一把,預備銅錢八枚。到時父母帶領小兒向神像禱祝,一面使小兒持簸箕及撣子拂拭香案,灑掃地面,事畢即令理髮匠為小兒留髮,隨後再使小兒立於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持銅錢四枚,旁觀之人喊聲:趕和尚。小兒便將手中所持之錢向後撒去,跳下板凳,並不回頭,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謂跳牆還俗也。

事實上,無論認誰為乾親,都不能保佑孩子消災免難,但是這一習俗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熱切期望,也還是極富人情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