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單反技術爲什麼那麼發達?爲什麼世界上沒有中國公司製造的單反?

璇卿帶你看撫州


風雲四號衛星總師承認:我們的衛星相機技術,根本造不出市面上這種數碼相機!那些幻想我們軍事牛,可以用衛星相機技術造數碼相機的可以死心了。

技術落後40年以上,估計我們再過20年也造不出數碼單反!

鳳凰光學承認用幾十年也無法趕超跨國公司掌握的數字相機核心技術!

《對話》 20180304 我是總師——風雲衛星總師

  視頻地址:http://tv.cctv.com/2018/03/05/VIDE9QXvDAvcjd6IQXVO4MOn180305.shtml



視頻 先是說風雲四號衛星相機是最世界最頂尖之一,大概20分鐘時,總師承認,我國這種衛星相機技術,根本就造不出現在規格的數碼相機,他自己本人用日本奧林巴斯相機,如果他們這幫人去做數碼相機,體積將無比巨大,主持人只好說,那就別去造了,我們還是希望用小巧一點的數碼相機。

鳳凰光學自己的新聞稿承認用幾十年也無法趕超跨國公司掌握的數字相機核心技術,全文見(江西日報 江仲俞)。


剛剛造出中國人第一支自動對焦單反鏡頭的永諾承認國產單反鏡頭遠遠落後幾十年。

最近看到很多說法,比如造出了CMOS就能造數碼單反,我們軍事科技牛,造民用單反不在話下,只是市場小,不願意造,偵查衛星技術比單反牛等等,全部都不值一駁,造不出數碼單反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技術落後太多!

  軍事真的牛嗎,軍事牛民用就牛嗎,軍事科技就比民用科技牛嗎,只知道衛星都是固定焦點無限遠,嫦娥1號的數碼相機只有一百多萬像素,還是黑白,嫦娥3號的數碼相機4百萬像素,我們無人機裝佳能單反做偵查,潛艇裝佳能相機,蘇聯就買日本東芝民用機床造潛艇使噪音大大降低,東芝因此被美國重罰,佳能1992年的EOS5單反就能眼控對焦。

  恰恰因為市場巨大,有利可圖,諸多國產相機品牌爭先恐後進入相機市場,由於技術差距太大,最後幾乎全軍覆沒。

  世界上曾經相機品牌最多的國家——中國 我國曾有過50多個相機品牌,包括:東風、長城、珠江、百花、甘光、神龍、海鷗、鳳凰、紅梅、菊花、西湖、風光、幸福、勞動、躍進、孔雀、藍天、上海、星光、萬林、友誼、太湖、熊貓、華鎣、東方、華夏、虎丘、天鵝、曲美、鐵光、普樂、神龍、華山、紅旗、華光等。   在數碼時代,又有方正,愛國者,聯想,海爾等一大票IT企業進入。

  單反相機市場明明很大,要不當年我們為什麼50多個牌子都去造相機,牌子數世界第一,   連兵器工業部的幾個廠都來分一杯,四川華鎣五廠金光,明光,永光,華光,興光造過珠江,明佳,華西,,河南雲光造過華夏等單反,現在又有中一,永諾,老蛙等一大批企業造鏡頭,這些鏡頭大都是偏門焦段,手動對焦,市場比數碼單反狹窄得多。

  有人猜測我們的工業實力,af系統,傳感器,鏡頭應該都造得出來,但從來沒有見過商業化產品,反而是鳳凰,海鷗,永諾公開承認落後幾十年,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國內相機廠商,他們說造不出來那就是造不出來。

  還有說因為造出來成本高所以不造,這本身就說明技術不行,我們成本本來應該比日本低的。 基礎科技差的太遠,沒有過關的工藝,給你圖紙也造不出來 。

潛艇裝佳能相機



無人機用佳能低檔普通單反


估計我們再過20年也造不出能大批生產上市的數碼單反!

九十年代初買不起自動對焦的尼康,佳能,美能達,賓得等單反,只能退而求其次省吃減儉用買了一臺手動對焦的理光XR-P單反,有三種程序曝光模式、光圈先決半自動曝光模式、快門先決半自動曝光模式,全手動曝光模式、可拍電視與電腦屏幕,最高快門速度為1/2000秒,當時與搞相機研究的工程師打賭,我說你們20年後也造不出與理光XR-P水平相當的相機,至今已過20年,預言變成現實,看一看鳳凰DN66的工藝(可能是2005年),再看看1982年生產的尼康FM2,其它不說,僅從外觀的做功精細程度,鳳凰DN66無法與FM2相比。   

我們現在單反相機工業是個什麼水平?至今為止,從技術先進性上,海鷗鳳凰只能實現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相當於曰本70年代中期的水平;機身質量,比不上德國,日本50-60年代質量水平,總體落後40-50年。   

即使在50年代,我們相機水平和曰本差距就很遠,不要以訛傳訛認為當時我們和曰本差距不大!即使某些人所謂的當時我們鏡頭好,也就是仿製蘇聯和德國的50mm標準鏡頭等為數有限的幾種中心分辨率較高,但邊緣低,鍍膜差,色彩還原差,逆光差,鏡頭種類款式少得可憐,整體水平偏低。以當年舉全國之力造的東風,紅旗20相機為例,東風是仿哈蘇500C,前幾臺直接用的就是德國蔡司鏡頭,當時為了所謂趕超哈蘇的康盤中心快門五百分之一秒,要實現1千分之一秒,投機取巧利用中心快門特性,只能在鏡頭小光圈下實現,實用價值大打折扣,而且很容易壞。紅旗20完全仿萊卡M3,機身指標一樣,和徠卡一樣有35,50,90毫米三隻鏡頭。東風紅旗20相機,勉強出來了,不但造價驚人,而且不少指標達不到原型機標準,比如鏡頭分辨力,快門,取景對焦系統壽命和準確性,機械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機器無法正常使用!可參見上照廠廠長孫晶璋回憶錄。可以說東風和紅旗20就只是哈蘇和萊卡不成功的仿製品。

而50年代曰本相機工業就擺脫了仿製開始了對得國相機的超越!請查1957年的尼康SP,有28-135毫米6種鏡頭適配取景框線,金屬鋼片快門,快速卷片馬達,整體技術先進程度超過了萊卡M3,鏡頭群款式規模更是萊卡無法相比的,比如50mmF1.1。紅旗20當年才生產了300臺,生產年代1973-1979,尼康SP生產年代1957,比紅旗20早了15-20年,是僅尼康一個公司的行為,生產了2萬臺,無論從技術先進性,工藝水平,可靠性耐用性,鏡頭質量款式規模,舉國之力的紅旗20完全無法和早20年的尼康SP相比,可以說當年我們和日本相機差距至少20年。

  數碼單反是集光,機,電一體的尖端精密儀器,某種意義比神7,比航母難度還要大,其難度決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能造數碼單反的國家比能造人造衛星上天的國家還要少!它對電子,機械,材料,光學,加工等技術要求很高,而且發展很快,很多技術至今只有曰本掌握(如自動對焦)造這種反覆使用的精密儀器恰是我們的弱項,就象我們能造一次性的火箭,導彈,飛船,卻一直搞不好發動機一樣!   

事實上,目前能夠完全靠自己力量,造出數碼單反三大部件:優質鏡頭群,自動對焦機身,感光元件(CCd,CMOS)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曰本!德國萊卡可造鏡頭,造不出自動對焦機身和感光元件;柯達,三星,以色列例圖,丹麥飛思,造不出鏡頭和自動對焦機身,可造感光元件;瑞典哈蘇,現在只能出牌子,機身和鏡頭由富士造,CCD由索尼和歐美廠家造。   

別的不說,當你按下一次快門,單反就將完成以下一系列動作,(以自動對焦膠片單反為例,設定為程序自動曝光模式,連拍,連續自動對焦模式)   

1.鏡頭光圈從最大收縮到預定光圈,這個預定光圈是根據測光情況,主體距離遠近,主體運動情況等並參考相機內儲存的大量攝影師的實際拍攝數據,由相機智能程序自動選定的   

2.根據檢測模塊反饋,相機驅動鏡頭自動對焦,自動對焦要考慮主體距離遠近,主體運動情況連續進行,反光鏡上翻後檢測模塊失效,相機還將根據檢測模塊失效前最後記錄的主體運動加速度等情況進行三維焦點預測,在快門打開前將繼續驅動鏡頭到預測的位置上.   

3.反光鏡上翻,切斷取景光路,   

4.快門打開,按照相機智能程序自動選定的快門時間曝光,這個快門時間和光圈一樣,是根據測光情況,主體距離遠近,主體運動情況等並參考相機內儲存的大量攝影師的實際拍攝數據,由相機智能程序自動選定的.   

5.快門關閉,  

 6.反光鏡回落復位,恢復取景光路,  

 7.鏡頭光圈重新開到最大,保證取景亮度,   這個過程任何一步出現偏差,都會導致故障!以佳能eos1DX每秒連拍12-14張為例(1DX是數碼單反,上述過程中還要加入數據處理,對焦系統和測光系統互相反饋信息等過程),快門壽命40萬次,就是說上述一組動作要在每秒12-14次下連續保證精度無故障運行最少40萬回!   

單就一個快門,要能實現1/8000秒的精度和耐用性就很難,八十年代我國國家標準快門壽命為三千次,自拍機構更是150次就合格,而當時尼康 F3為十五萬次,現在D4有40萬次,後來鳳凰引進曰本精工技術,快門壽命才達到了幾萬次.海鷗,鳳凰八十年代引進美能達和雅西卡最低檔的單反X-300和FX-3後,苦苦掙扎二十餘年,至今仍不能在技術上前進半步,現在水平還停留在人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上,自動對焦等不能實現,工藝粗糙,快門,反光鏡,光圈,對焦等動作故障率明顯偏高,這是材料,設計,加工,裝配落後等綜合因素造成的。   

再談談看似最簡單的機身工藝,佳能2000年的EOS1V就採用了一種叫噴射鑄造鎂合金技術,可以將鎂合金加工成曲面流線型,這項技術估計國內也沒掌握。   

數碼單反的技術含量遠遠超出了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我覺得除非引進生產線,單憑自己,即使舉全國之力,也很難造出來,造出來也難以保證質量!典型例子就是當年舉全國之力造出東風,紅旗相機,結果勉強出來了,但不少指標達不到原型機標準,故障很高,以至大部分機器無法正常使用!

  現在國內廠家放棄數碼單反是無奈之舉!

  多說一點,不要把萊卡等歐州相機神話,他們現在整體與曰本廠家實力差距太大,可以說是勉強維持生計。電子技術就不談,現在也只有部分光學和機械技術(注意是部分)值得驕傲了,某種意義是在吃老本。機械上,鋼片快門是曰本考派發明的,1/4000秒,1/8000秒,1/12000秒都是曰本最先實現,快門壽命,尼康F3八十年代初快門達到了十五萬次,現在D4達到40萬次,而萊卡80年代的R3,R4用的是美能達電子快門,壽命10萬次。高速連拍,尼康佳能很早就達到10張/秒以上,萊卡現在都沒有超過5張/秒,即使是光學上,多層鍍膜技術,超低色散鏡片,CRC浮動鏡片技術,IF內對焦,RF後對焦,非球面鏡片技術,等等,恰恰是日本人首先發明的。80年代萊卡和哈蘇就用美能達的對焦屏,

  哈蘇現在的生產的數碼單反H系列從機身到鏡頭都是富士生產的,機身和鏡頭上都明確打著富士商標,特別是鏡頭拋棄了使用多年的德國蔡司,只能用富士龍鏡頭,哈蘇官網稱:富士龍H系列鏡頭超過了哈蘇原來的德國卡爾蔡司鏡頭,是最好的數碼鏡頭,其中35-90是哈蘇有史以來最好的變焦鏡頭.


萊卡唯一一款數碼單反S2從機身到鏡頭都也是瑪米亞生產的. 無忌創始人西老爆料萊卡S   2是瑪米亞製造

  飛思,例圖機身和鏡頭是曰本瑪米亞生產的。

  飛思和瑪米亞幾乎一模一樣

附:  

  嫦娥一號40公斤太空立體相機 像素竟然只有130萬   

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發射成功,在慶祝髮射成功的同時,我們看到最新的影像科技“CCD立體相機”也體現在了航天領域。根據中國航天總局的介紹,“神七”此次升空不同於以往的發射,“神五”、“神六”升空進入軌道後,都無法拍攝到飛船在太空中飛行的照片,只有宇航員拿相機拍攝宇航艙內或透過玻璃拍攝地球的照片。此次“神七”搭載一顆小衛星,我們稱它為“伴星”,“伴星”可以彌補這一缺憾。  

 根據“伴星”總設計師、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究員朱根才接受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介紹,“伴星”重量約為40公斤,全部載荷不足10公斤。這些包括了照相、熱控、測控通信、自主導航定位和星務管理系統等等。可以說是一顆完整的小衛星。 朱根才說,伴飛小衛星的拍照點在距離“神七”幾十米至幾百米的範圍內,照片的像素為130萬。同時,拍出的“相片”也將是多角度的,其原因是伴飛小衛星既和“神七”一起繞地球轉,也相對於“神七”作繞行。“照相”過後,這個“小攝影師”將逐漸和神七飛船拉開距離。根據地面模擬仿真的情況,預計在航天員準備返回地球之時,“伴星”與“神七”的距離將達100至200公里。   

此次“伴星”上裝有與“嫦娥一號”類似的CCD立體相機,彈射後將攝製中國首張飛船在軌飛行的三維立體外景照片,該照片以太空為背景,展現“神七”高速運行的獨特景緻。而這顆“伴星”上的太陽電池陣也是由十八所生產的,這些太陽電池陣的任務是為“伴星”負載及蓄電池組提供電能,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鑑於“伴星”的“特殊使命”,該太陽電池具有效率高、抗輻照性能好、溫度特性好、可靠性高等特點。   

至於為什麼此次航空飛行搭載的相機只有130萬像素,官方並沒有給我們答覆,相信廣大網友也都在猜想,就連家用的相機都達到了千萬像素的標準,為什麼航空用的卻只有130萬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猜想一下:首先它採用了能產生立體效果的CCD成像元件,在技術方面不如我們平時使用的單CCD技術嫻熟;其次,作為第一次的艙外拍攝,並沒有採用高清信號傳播技術,視頻信號為了保證可以快速方便的返回地面,所以並沒有使用更高像素成像元件,況且130萬對於一般的立體照片欣賞上面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嫦娥三號只有400萬像素

  前日凌晨,嫦娥三號開始了奇幻的探月之旅。當嫦娥三號成功到達月球后,安裝在著陸器上的一部“成都造”地形地貌相機將肩負艱鉅任務,不僅要對著陸區月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進行環拍,完成對月球地形地貌的科學探測任務;同時,還要監視巡視器(即“月球車”)的工作狀態和場景,還將與巡視器上的全景相機互拍巡視器、著陸器上的國旗。

  據瞭解,這將是我國首臺在月球上拍攝彩色圖像的相機。日前,成都晚報記者專訪了這部“成都造”彩色相機的研製者—位於雙流航空港的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光電所”)副研究員、副主任設計師餘國彬等相關研發人員,全方位揭開這臺研製期長達3年的地形地貌相機的奧秘。

  任務重

  360°環拍月面地形地貌 還要監視“月球車”動靜

  雖然地形地貌相機的“壽命”只有15天,也就是月球上的一個白天,可它要完成的任務卻十分艱鉅。嫦娥三號無人登月探測器,由著陸探測器和月面巡視探測器(即“月球車”)組成,餘國彬介紹,相機安裝在著陸器的頂部,它要完成科學探測任務和工程探測任務。

  當嫦娥三號達到月球后,地形地貌相機將對著陸區月面地形地貌進行360°拍攝,“按方位每18°拍攝一次,共拍攝20次完成環拍,每個方位上又以上中下不同角度拍攝5次,達到由近及遠的效果。”餘國彬介紹,相機容量最大一次可存儲16張照片,在拍攝的同時可將照片同步傳回38萬公里外的地球。將這些靜態圖片進行拼接,就可較全面展示月面地形地貌。

  除了完成對月球地形地貌的科學探索任務,地形地貌相機還要監視“月球車”在月面的工作狀態和場景,獲取“月球車”的彩色圖像,與靜態拍照不同,這是動態攝像,拍攝到的圖像也將實時傳回地球,以供科研人員對月球車在月球上的行進狀態開展研究。

  嫦娥三號著陸後,分開工作的著陸器和月球車可互相監視,用各自攜帶的相機“互拍”。安裝在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還有一項特別任務,就是與安裝在巡視器上的全景相機互拍巡視器、著陸器上的國旗。

  “成都造”地形地貌相機這樣誕生

  2009年

  2月

  中科院組織有關此項目競標,光電技術研究所在全國有三家單位的PK中勝出

  4月

  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親自任總指揮,與技術骨幹、科研人員僅用56天就推出原理樣機

  5月起

  數次方案調整,像素由100萬提高至400萬,色彩由黑白變成彩色,安裝位置也改為著陸器的頂端

  2010年

  6月

  研發團隊完成了相機的電性件研製

  2011年

  完成相機鑑定件的研製

  2012年8月正式交付

  


mbbgzm


不是中國不搞,實在是民用攝影器材市場搞不進去。

中國沒有民用攝影器材的技術積澱,膠片時代靠著模仿有過一些成功的膠片機型。但是進入數碼時代,沒有技術沒有研發的國產相機根本沒法存活,如果用別人的專利需要支付大筆費用,就失去了低價的優勢。

現在整個民用攝影器材市場活躍的廠商只有很少的幾家,它們壟斷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用攝影器材市場。依靠多年來積累下來的技術優勢,相互制衡。新興品牌想進入這個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尼康不會給佳能造鏡頭,蛋糕就那麼大,幾家分已經捉襟見肘,還會讓新人借用你的刀叉來切蛋糕嗎。

不只中國,現在在民用攝影器材市場,基本是被日系廠商壟斷,任何其它國家的品牌都混不下去,只能在高端商用市場錯位競爭。

研發一套成熟的系統需要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積澱,通過銷售利潤來補貼研發經費,這也是為什麼佳能尼康的鏡頭比索尼微單便宜。一套已經有穩定銷路的系統才能攤平研發經費,價格合理。

中國如果想進入這個市場,必須經歷數十年的無回報投入,光砸錢不見收益。產品定價高了沒人買,定價低了賣一臺賠兩臺。

與其這樣賠本賺吆喝,不如不做民用,只管在軍用領域砸錢就是了。


愛相機的猴子哥


怎麼說呢,這個日本工業化搞得早在相機方面起步早。相關的產業鏈成熟,技術儲備比較多,朝鮮越南兩場戰爭,美國讓渡給日本不少東西,美國早年下放電子技術給日本。當然,還有市場!消費類電子方面就是一大類。由於日本通過這個方式賺了大量錢,越來越不服美國,後來美國通過廣場協議打了日本,日本又想了個辦法,就是通過東南亞轉移成本,但是美國又通過九八年金融危機,又打擊了日本的經濟,並且逐漸向韓國偏移,這樣日本許多產品不再有優勢,所以會扔下一些,保住一些,相機類明顯是力保的一類!美國也不是想完全把日本打跨,所以在這些核心部件和技術上還是寬鬆的或支持的,這也是為什麼感光芯片技術美國能轉讓給日本,別說我國,歐洲都不給。

日本雖然衰落了,但是總會保住一些行業吧 ?相機來說日本本來就有優勢。其它國家想進入肯定很難,單反相機又不是關鍵的產業,對我國來說不迫切,民營投入會比較大,知識產權壁壘也強,所以目前的局面。

這不單是我國,別的國家也沒有往裡鑽,市場容量不是太大。


用戶8330128482223


有啊!膠捲機很多,其中上海生產的海鷗牌最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