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帶給我們民族的屈辱感是最深重的,其間湧現出許多割地賠款的統治者們,尤以割地大王咸豐皇帝為最。今天,我們先從聖祖康熙皇帝說起。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 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

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燬村莊,殺掠人口,搶奪糧食和貂皮。當俄羅斯的勢力接近清朝的中國時,便發生了軍事衝突。雅克薩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但在歷史上是中國東北邊疆古城。

對沙俄軍的侵略行徑,清軍開始奮起反擊。第一次發生在1685年的6月,當時,都統彭春率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了雅克薩三天,使城中的俄軍困頓不支,俄軍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被迫投降。誰料,托爾布津在得知清軍撤離的消息之後,很快就背信棄義地在8月重佔雅克薩,重建雅克薩城堡。

於是,清軍又進行了第二次雅克薩之戰。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出兵雅克薩,雖然很快就擊斃托爾布津,但卻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清軍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之後,俄軍才被迫投降。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 戰爭贏了,軍事差距卻在

毋庸置疑,雅克薩之戰最後以清軍的勝利而告終,但是這場勝利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麼強大,相反,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軍在軍備上遠落後於戰敗的俄軍。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俄軍擁有300支火繩槍。火繩槍在當時已經算不上先進,其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約100米,精準度也非常有限。到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已配備了更為先進的燧發槍,射速約為每分鐘兩發,射程可達300米,而且精準度也大有改進。

當時清軍擁有怎樣的火器裝備呢?清軍配備有被稱為“兵丁鳥槍”的火器,其性能大體和俄軍的火繩槍相當。不過,其火器的數量就遠遜於俄軍了。前後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配備的兵丁鳥槍都不超過100支。這時候的清軍配備的主要武器竟然只是大刀、長矛、弓箭等冷兵器。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那清軍是靠什麼贏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呢?雖然清軍擁有的火槍寥寥無幾,但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其數量可觀的火炮派上了用場,其中最有威力的當屬20門“紅衣大炮”,一舉炸燬了雅克薩的木製城牆和塔樓,炸死俄軍100餘人。當時雅克薩城裡只有3門炮,清軍猛烈的炮火幾乎令俄軍無力還擊。

不過,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俄軍將雅克薩城堡由木製結構改建成了土木混合結構。在俄軍升級的防守面前,被清軍視為制勝法寶的紅衣大炮威力不再,未能幫助清軍輕易攻下城池,清軍陷入長達十個月之久的圍困戰。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清軍最後贏得勝利是靠在兵力投入上大大超過了俄軍。當時,大清朝廷對這場雅克薩之戰進行了精心準備,建立了黑龍江水師,建造了500餘艘戰船和運輸船。投入第一次雅克薩之役的清軍計約3000人。第二次雅克薩之役參戰人數雖相對較少,也有2100人。

反觀俄方,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只集結了包括農民、商人和獵戶等在內的450人作戰。而第二次雅克薩之戰時,俄軍雖加強了守城兵力,但也只有826人。

可以說,清軍是依靠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和充足的戰爭供給才最終贏得了雅克薩之戰。

  • 比戰敗還危險的勝利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雖然大清王朝擊敗了入侵的俄國勢力,但是這場勝利卻矇蔽了清朝統治者的眼睛。大清軍力在戰鬥力上的落後被戰爭勝利的榮耀所掩蓋。英明的康熙皇帝沒有意識到這種軍力上的落後已經如此嚴重。

那麼,在武器裝備上已經遠超清軍的俄軍,其武器裝備水平是不是就足夠先進呢?當然不是,相反,當時的俄國在歐洲列強眼裡,只不過是一個偏於一隅的落後國家。其落後的戰鬥力甚至在雅克薩之戰十餘年後還依舊是歐洲列強的笑料。

作為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獲勝的利器——紅衣大炮,也不過是歐洲的“舶來品”而已。

很不幸的是,以康熙皇帝為代表的清朝統治者們深深地沉浸在了戰勝的喜悅之中,沒能對這場戰爭進行反思,雖然與俄國進行了戰爭較量,卻未能對俄國的真實情況加以瞭解,還把正在崛起的俄國當做北方邊境之地的眾多蠻族之一。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 利益不平等的平等條約

大清取得這場被視為輝煌的勝利之後,於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雖然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但是這所謂的平等卻也僅僅是指中俄兩國的地位平等,而在利益的劃分上卻是不平等的。黑龍江流域以北的廣大領土原屬中國,但《尼布楚條約》中被劃歸沙俄,該條約實際上不利於中國。

條約內容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明確規定中俄兩國東段邊界以外興安嶺(即今斯塔諾夫山脈)至海、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凡嶺南一帶土地和流入黑龍江的河川,全屬中國;以北一帶土地及河流,全屬俄國,烏第河流域劃為待議地區,留待以後再議。中國在該條約中放棄了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的領土。要知道,中國失去的絕不僅僅是原屬於中國的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地方,也不僅僅是貝加爾湖地區,而是整個西伯利亞和北冰洋及太平洋沿岸的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領土和無盡的寶藏!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更讓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條約是在中國取得大勝的前提下籤訂的。當時的大清國力不可謂不昌盛,而當時的俄國,則因與波蘭爭奪烏克蘭深陷戰爭泥潭,與當時北歐強國瑞典的戰爭也一觸即發,兵疲財乏,根本無力東顧。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大清卻與俄國簽訂了這樣的一個邊界條約。

清朝康熙皇帝最大的痛點戰爭勝利卻割地80萬平方公里!

這個條約充分顯示了大清統治者對西方新勢力崛起的無視,而這種以土地換和平的策略無疑是對侵略者的一種內在激勵。

其時,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已達中國的近鄰:西班牙已佔領菲律賓;荷蘭已控制印度尼西亞,前鋒抵達日本西南各藩;英、法、葡已在印度和中印半島建立許多殖民據點……約兩百年後,當歐洲列強國力愈加強盛時,他們看到的大清王朝仍然沒有絲毫進步,於是貪婪之心紛紛膨脹,1840年之後,中國邊境狼煙四起,國門不斷被列強炮火轟開,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一敗塗地,大清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之中壽終正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