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黑暗中的晕眩 读《阿炳》

感受黑暗中的晕眩 读《阿炳》

导读:关于双目失明的天才——阿炳的专题散文集,从侧面反映了作曲家本人在过去年代里不幸而灿烂的命运,具有一种痛彻肺腑的力量。

感受黑暗中的晕眩

一次次,读庞培的《阿炳》,只觉得这样的读书,可以称作“通向深处的阅读”。第一次读庞培的《阿炳》这本书,是2003 年,在凉州的蜗居。其后,又许多次翻过这本书。这个暑假,在新疆游历,又仔细地阅读了一次。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表现力实在令人叹服!

阅读庞培的《阿炳》,激起我对《二泉映月》的探究兴趣。关于《二泉映月》,我也有了一些零散的断想。乐曲《二泉映月》表现作者一生坎坷的际遇与悲怆的心境,以及对世情的感悟。作者的顽强自傲、倔强不屈的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

我迄今为止听到的《二泉映月》最成功的演奏,要数田再励主奏、张高翔扬琴伴奏的版本。这个演奏版本,准确地掌握了乐曲委婉流畅的特点,旋律柔中带刚,极富感染力的如歌啸般的颤音,如泣如诉的滑音和长声叹气般的入手(起音)。如果大家找不到这个版本,那就听阿炳本人的演奏录音,或者听演奏家闵惠芬的演奏吧。应该说与独奏相比,彭修文改编的民族器乐曲和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曲,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二泉映月》的演奏版本极多,所有加入了电声的演奏,都不值一哂。

著名演奏家张锐先生七十三岁时演奏的版本,是严格按照原作“范本”标准录制的。张锐先生的演奏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他对《二泉映月》的阐释也应该说是老辣深沉和权威的。但我总觉得这是长处,也是短处。我认为他的演奏中少了些什么,这“少”的东西我权且称之为音乐的“神韵”。也许是张锐先生过分忠实于原作了。另外,伴奏乐器的选择,由中胡、筝、扬琴、横箫、阮、大提琴等众多乐器伴奏,也让人感到“多余”。许多地方,伴奏音的骤然横出,大大削减了《二泉映月》摄人心魄的蕴涵。而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二泉映月》,在我看来几同儿戏。尽管这样做有利于《二泉映月》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还是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大学的我,从《星星诗刊》上读到梁晓明的《瞎子阿炳》。这首诗,我吟诵过无数次,背诵过无数次。这首诗,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甚至是震撼。直至后来,我读到了庞培的《阿炳》。

“为阿炳撰文相当于为虚空作传。”庞培说。庞培写阿炳,聪明地在史料匮乏的巨大空间里挥洒笔墨,思辨地考察了阿炳的一生。庞培用古今中外的音乐家和诗人做比较对象,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强化他所理解的阿炳。庞培设身处地站在阿炳的无锡,望着许多年后的落雪,想象老迈的阿炳,在城门紧闭的雪夜,是如何拉响那支家传红木胡琴。他一定是听着《二泉映月》写完这本书的。所以,庞培的《阿炳》是对阿炳及其思想音乐的思辨性的散文,而不是人物传记,尽管此书按照阿炳的一生轨迹写就。最早看到杨荫浏抢救阿炳音乐的故事,是在《中国青年报》,简单的叙述,隐见惊心动魄的曲折,庞培的《阿炳》一书,对其过程有细致记叙。

庞培的《阿炳》这样的书,值得一读再读,“通向深处的阅读”,才有更多的意趣。

主编:李坤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