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妖貓傳》中的阿倍仲麻呂)

唐代作為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的鼎盛時期,經濟、技術、文化諸方面全方位對外實行開放,外國學生來華留學者絡繹不絕,故事多多,值得一敘。

(一)唐代以泱泱大國氣度,為外國留學生專門設置“賓貢進士”考試製度

據史載,中國的科舉考試取士制始於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延續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長近1300年。所謂科舉,即“開科取士”,由國家設立許多科目,通過定期的統一考試,以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

由於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的先進性,來華求學的外國人趨之若鶩,至唐代達到了空前規模。為了切實抓好外國人來華留學考試工作,在世界範圍內振國威攬人才,長慶元年(821年),唐穆宗下詔為來中國的外國留學生專門設置了一項考試製度——“賓貢進士”。因考生來源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賓貢進士”在考試難度和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與本土的“國子進士”、“鄉貢進士”有所區別,說白了就是有一定優惠政策。“賓貢進士”是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播華夏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唐玄宗)

史料載,與中國一海之隔的日本,是派留學生來中國次數和人數最多的國家,據統計,正式派出過13批。僅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一次就選派了五百名進入長安太學學習。這些人學成歸國後,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也成為了傳播華夏文化的中堅力量。

唐代接受的新羅留學生的確切人數無以稽考,據史料載,僅開成二年(837年)在華新羅留學生達216人。開成五年(840年),同一批迴國的留學生就有105人。

此外,高麗、安南(越南古稱,包括現廣西一帶)、緬甸、尼泊爾等國也派有不少留學生來。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阿倍仲麻呂與楊貴妃)

(二)一些外國留學生取得“綠卡”後,在中國開創了輝煌的人生之路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阿倍仲麻呂。

阿部仲麻呂全名阿信朝臣仲麻呂,亦名朝臣仲滿,19歲時被推薦為遣唐留學生,次年3月乘坐日本第九次遣唐船來華。仲麻呂頗有中國文化功底,不久就獲准進入國子監太學學習,畢業後考中進士。他的才華很快得到朝廷的賞識,唐玄宗賜其中國姓名晁衡。開元十九年(731年), 仲麻呂擢任門下省左補闕(從七品上),職掌供俸、諷諫、扈從、乘輿等事。以後不斷升官晉爵。

仲麻呂在唐當官五十四年,歷仕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備受厚遇,榮達公爵。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仲麻呂以雙親年邁請求歸國。唐玄宗執意挽留未能如願。天寶十一年(752年), 仲麻呂入唐已三十七年,時年五十六歲,在他的再三請求下,唐玄宗終於同意他隨日本遣唐使的船隊回國。

仲麻呂多才多藝,性情豪爽,和同時代的不少著名詩人結為鐵哥摯友,獲准回國的消息傳出以後,他們紛紛揮筆作詩贈別。尚書右丞王維,書贈《送秘書晁監還日該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長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李白)

摩詰還專為此詩寫了很長的序文,歌頌中日友好的歷史和仲麻呂的過人才華。

仲麻呂也以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了一首《銜命還國作》詩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仲麻呂的《銜命還國作》詩,後來被收錄在宋代編輯的優秀詩文集《文苑英華》裡,是該書中唯一的外國人作品。千百年來為中日兩國人民傳誦,

仲麻呂的船隊未能按期到達日本,長安城裡風傳仲麻呂在海上遇難了。那時大詩人李白早已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他在外地聽到了仲麻呂遇難的消息十分悲痛, 立刻揮淚寫下著名的《哭晁卿衡》一詩:

日本晁衡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仲麻呂一行數人,大難不死,歷盡艱險,後來輾轉回到長安。仲麻呂在長安看到李白為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此時的李白,正在安徽宣城一帶遊歷(大概是他寫《贈汪倫》一詩的時期)。從此沒能再見面,兩人皆引以為憾吧?

大曆五年(770年),七十三歲的仲麻呂逝於長安。唐代宗追贈其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崔致遠也是唐代知名度最高的留學生之一。

崔致遠(857年-?),字孤雲,號海雲,諡號文昌。朝鮮半島新羅王京(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人。唐鹹通九年(868年),12歲時崔致遠辭別親人,隻身一人來到中國求學。崔致遠牢記父親教導,勤學苦讀,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進士及第後,留在中國做官多年,在本國享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他一生文學創作不斷,他創作的《桂苑筆耕》文集收錄在《四庫全書》中。

大食人(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的專稱)李彥升,長期定居中國。時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盧鈞偶然發現李彥升講的中國話標準流利,通過與之交談後,盧鈞瞭解到李彥升是隨經商船隊來的,出身名門望族,較為熟悉中國文化。大中元年(847年),盧鈞特意向唐宣宗舉薦李彥升。唐宣宗派員核實後,恩准李彥升參加科舉考試。結果李彥升一舉及第。當年全國總及第人數僅有22人。潁川人陳黯便以此事撰寫成《華心說》一文,對李彥升給予高度肯定。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三)補白:唐宣宗自題 “鄉貢進士李某”

唐代之後,越南的學生一般在本國參加鄉試,通過後到北京參加會試。明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考試中,越南人阮勤中一舉成名,摘取了進士桂冠,從此留京任職,後提升為工部侍郎。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朝廷下詔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但給了外國留學生一個機會,臨時組建專門機構,考核外國留學生,凡考中舉人者,授予其相應資格,凡高中進士者,授翰林院修撰,當時的人們戲稱這些留學生為“洋翰林”。

筆者說句題外話,古代中國的科舉考試,不僅本國讀書人感興趣,外國讀書人感興趣,就是有的皇帝也感興趣哩。皇帝是世襲制,不必去參加科舉考試,但唐宣宗竟以此為憾。為了滿足自己科舉及第入仕的理想,唐宣宗竟在皇宮大殿柱子上自題:“鄉貢進士李某”,過過當進士的癮。

唐代的外國人來華留學規模空前,朝廷是怎麼對待這些留學生的?


(唐宣宗)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曾從事多類工種和多種企業管理工作。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