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四面「結盟」 籌謀5G商用場景

英特爾四面“結盟” 籌謀5G商用場景

  隨著5G商用的臨近,芯片廠商、通信廠商、運營商等均摩拳擦掌,合縱連橫。本週,英特爾在其5G網絡峰會上,不僅和華為、移動、聯通、電信等進行5G技術試驗,還與百度成立了5G+AI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

  PC時代構築了強大生態的英特爾,面對5G的變革,也欲從雲、網絡、終端建立新的生態,希望通過5G來斬獲新的市場空間。

  眾所周知,5G的三大應用場景分別是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mMTC(海量機器通信)、uRLLC(超可靠低延遲通信),目前來看最先落地的終端是5G手機,英特爾也已經推出了5G基帶芯片。同時,英特爾一直強調其佈局不僅僅著眼於終端,還有數據中心、網絡邊緣智能化等領域,即既有針對C端的產品,又有B端組合。

  不過,5G應用的真正實現依舊任重道遠。在英特爾技術與系統架構及客戶端事業部副總裁、標準與下一代技術部門總經理Asha Keddy看來:“現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5G,只是旅程的開始。所以我們需要先開發出應用或者是一些終端,然後讓市場理解究竟5G是什麼。將來應用領域可能涵蓋非常廣,比如AR/VR、汽車領域、教育,或者平板遠程控制拖拉機或者農業操作都有可能,但是這些都還需要時間。”

  Asha Keddy還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4G從2008年開始商業化部署,但是到2011年R10標準出現以後,4G才真正騰飛。所以5G第一步是2020年的商業化,現在這個行業參與主體首先肯定是廣撒網,不僅僅是廠商如此,因為5G是全球性標準,各個國家也在做出自己的賭注。”

  商用場景“撒網”

  在英特爾看來,2G實現了語音通話,3G帶來了數據傳輸,4G則代表了更快的速度和更豐富的數據應用。5G將產生更多的應用案例,比如增強型移動寬帶場景下就有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高清視頻;海量機器間通信可支持智慧城市、智慧工廠和智能家庭;超可靠和低時延通信有助於無人駕駛、工業控制等。

  談及最可能先落地的應用,Asha Keddy說道:“首先我們看到手機、PC、AR/VR、CPE(終端設備)等終端場景,並且基於PC的遊戲方面是比較容易開發的;其次是wifi熱點類產品,在美國因為是毫米波,所以採取熱點方式;接下來可能出現的是聯網汽車、V2X;然後就是工業上的應用,比如視頻監控用於電子交通、採礦業等。”

  有了場景的規劃,各地區的5G測試也不斷更新。“在過去兩年當中,主要的挑戰是在技術層面,例如毫米波的技術挑戰,但現在基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3GPP的標準確定下來後,近兩年大家更多關注於技術能做什麼。”Asha Keddy向記者表示,“目前的挑戰是5G除了用在手機上,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所以即便有了技術,也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和政府合作出智慧城市等相關應用。”

  一方面,英特爾在5G佈局中,面向企業級的B端應用逐漸增多,英特爾數據中心事業部副總裁兼網絡平臺事業部5G網絡設施部門總經理林怡顏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也開始把5G解決方案直接帶到垂直行業裡面,在雲棲大會我們宣佈除了和阿里做自動駕駛,還和他們一起在重慶工業園做工業4.0,先把這些案例儘快做出來。”

  不過,距離5G的大規模應用還需要很長時間,不同場景也面臨不同挑戰。以車聯網為例,由於5G的標準複雜,有非獨立組網、獨立組網等,導致各方達成一致較為困難。“同時,使事情更復雜的是現在4G LTE仍然是我們目前部署的網絡,大家都在用,所以我們團隊花了大量精力做LTE++版本,同時又要做5G的,這種情況下時間和人力方面都會遇到一些挑戰。”Asha Keddy向記者解釋道。

  另一方面,英特爾在移動終端也並未缺席。英特爾早已發佈5G調制解調器,並與紫光展銳合作,瞄準5G手機市場;同時,帶有英特爾5G芯片的手機、CPE、手提電腦,在2019年以後會陸續面世。

  無法推斷核心應用的當下,英特爾也在嘗試不同的商業場景,隨著接下來R16標準的推進,uRLLC將會是重點,mMTC相對更有挑戰。

  聯盟四方“備戰”

  當然,英特爾也面臨高通等競爭對手的挑戰。

  集邦拓墣產業研究院研究協理謝雨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高通強調高性能的驍龍在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仍佔據主導地位。Intel不論在4G和即將推出的5G調制解調器上,市佔率不到10%。高通在5G調制解調器領域,對任何競爭對手來說,幾乎都有6~12個月的領先優勢。”

  不過,在PC市場,英特爾依舊保持優勢。英特爾2019年將推出5G全互聯PC,也將和戴爾、聯想、惠普等廠商一起研發支持5G的筆記本電腦。

  謝雨珊還分析道:“Intel 5G策略不僅僅著墨在終端,其在5G技術領域核心在於佔據主導地位的硬件設計系統。”

  她舉例道,包括各種基礎設施,如無線網絡在軟體定義網絡(SDN)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上,Intel會有優勢(如Xeon可擴展數據中心平臺,涵蓋從雲伺服器基礎架構和數據中心處理器到網絡儲存,蜂窩調制解調器至設備級智能設備芯片等)。而英特爾也積極與思科、西門子、諾基亞等設備商合作,併為服務提供商和電信商提供5G生態系統。

  在中國市場上,英特爾也和三大運營商、華為、中興、新華三、百度、騰訊等進一步聯手合作。中國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中組部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畢奇認為,運營商在5G時代迫切需要尋找新的盈利模式和應用領域,而發展垂直行業則是未來5G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電信與英特爾在MEC(多接入邊緣計算)方面有比較好的合作,除此之外,還在固網、多接入平臺方面與英特爾合作。中國移動則在核心網實現獨立組網、OTII項目、服務器集採、ORAN聯盟等四個方面和英特爾進行合作。

  同時,英特爾還和百度成立5G+AI邊緣計算聯合實驗室,將加速多接入邊緣計算技術在中國的開發。英特爾也欲在5G時代創造面向互聯網場景的生態,PC時代的生態可以說是“單機模式”,現在是互聯網式,增加各類垂直場景。

  在林怡顏看來,互聯網的參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大家明顯看到5G不像以前那樣是直接針對消費者的,肯定是要有應用進來,而應用現在都在互聯網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