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2000年,張藝謀拍電影《幸福時光》的時候,北京電影學院的女學生甘露給電影拍了紀錄片《留住時光》,雖然如今已經難以看到這部紀錄片的全貌,但這是中國電影幕後紀錄片的開端。當時張藝謀的大女兒張末才初中畢業,她從美國回來去給張藝謀探班時,看到片場凍得瑟瑟發抖的父親眼圈黑暈,她流下了眼淚。

17年後,《張藝謀和他的“影”》這部記錄《影》創作的紀錄片,換成了男導演汪鵬執導。張藝謀的大兒子張壹男也來劇組實習,他拿著攝像機對準了鄧超等劇組的工作人員,攝影指導趙小丁對著張壹男的鏡頭說,張藝謀是一個認真到糾結的人。後來,張壹男很高興,他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他拍攝的鏡頭,留在了這部紀錄片裡。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張藝謀和他的“影”》這部紀錄片是電影幕後紀錄片第一次走進電影院,點映期間片方曾一度不參與分賬,自10月12日上映以來,這部紀錄片累計票房78.5萬,分賬票房75.6萬,雖然票房一般,但還是讓觀眾領略到了電影製作中的心血與細節。

給一箇中國電影項目拍紀錄片,是給中國電影留下一份史料,這或許就是張藝謀最早動念給《幸福時光》拍紀錄片的原因,就像拍《紅高粱》時張藝謀和莫言的光膀子照片一樣。如今電影幕後紀錄片承載了給同期電影正片進行宣傳的使命,在樂創文娛的佈局裡,《張藝謀和他的“影”》就是《影》的IP聯營產品。

“一部電影就是一個創業過程”,汪鵬說,《張藝謀和他的“影”》選擇把鏡頭對準整個創業過程中的小人物,故意避開採訪張藝謀,而讓張藝謀的身影作為暗線貫穿整個紀錄片。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藝術家帶著民工創業

導演汪鵬與張藝謀結識於2014年,那是一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項目,導演組把180臺DV發給四川廣元蒼溪縣的72個小學的2000個孩子們,讓他們用攝像機記錄下內心世界真實的聲音,從9月份拍到春節,於是有了紀錄片《180臺DV的故事》。

《張藝謀和他的“影”》背後是一個近30個人的團隊,分成拍導演、演員、美術道具、服裝造型、現場攝影、後期製作6個組,事無鉅細的記錄整個《影》的製作過程中的匠人們,積累了15000個小時的素材。

相比院線版本的紀錄片按照時間線來記錄整個《影》的製作過程,電視版的紀錄片《我在中國拍電影》是按照拍攝的6個部分劃分成6集,每集50分鐘。你能從這個完全的版本中看到更多拍攝電影的真實細節,也更能管窺中國電影工業化的一面。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一位戴著眼睛的小夥子,在空蕩蕩的大殿內奔跑,他對著之前拍攝的畫面場景進行腳步和動作的配音,揮舞著袖子,連大氣都不敢喘,因為怕喘氣聲音也被錄進去。這一幕發生在所有演員拍完離場之後,白天熱鬧的攝影棚變成了空蕩蕩的特效棚,小夥子只有在錄完之後才不停的喘著粗氣,錄音師給他喊出了一句鼓勵:牛逼。

《影》中原本有年輕而妖豔的死士的特寫鏡頭,他們得到的滿足感是,張藝謀的一句“這是死士最驚豔的鏡頭”。但後來剪輯時特寫都刪掉了,這些電影背後的小人物也都在紀錄片裡得以展現。拍攝一場攻城的水下戲時,飾演死士的演員張逸拍完一條後,在水邊烤著電暖氣凍得瑟瑟發抖,一位不認識的廠工給他披上了一條浴巾,還倒了一杯熱茶。而王千源則更是這群飾演死士的帶頭大哥,在拍連綿不斷的雨戲時,他給這群年輕人們每人都買了一條防凍保暖褲。

你也可以在紀錄片裡看到一個認真到極致的張藝謀,細到刀上的一個花紋都必須是手工打造,你也可以看到一個生活裡的張藝謀,比如張藝謀的母親也來劇組探班,張藝謀的妻子陳婷帶著孩子給張藝謀過生日,夏天高溫的時候,陳婷給劇組人員買了哈根達斯冰淇淋降暑,工作人員對著鏡頭會心一笑,“老闆娘買的”。

除了涉及到道具加工等行業秘密的部分,劇組的製作過程都對紀錄片團隊開放。“這裡面是中國電影人的努力,看完之後對中國電影有了一分敬畏”,汪鵬說,張藝謀對他強調的始終是真實,甚至是錯過的聲音都不要去補錄。

有人說中國電影劇組就是百分之十的藝術家帶著百分之九十的農民工在幹活,“這就是一個創業過程,結束時就是一句殺青大吉,江湖再見。接著又是下一次創業”。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一代新人換舊人

當年張藝謀在拍攝電影《幸福時光》的時候,原本只是想留下點資料,於是他找來了還在北京電影學院平面攝影專業讀書的學生甘露。面臨畢業選擇的甘露,放棄了出國深造和當演員的機會,拍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幕後紀錄片《留住時光》。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如果說《留住時光》只是試水之作的話,《緣起》這部為電影《英雄》打造的幕後紀錄片才真正顯示出張藝謀的匠心獨運。甘露為《緣起》拍了400個小時的素材,這部紀錄片也成為《英雄》開創商業大片的一個附屬品,後來在各大衛視播出,《緣起》首次讓普通觀眾看到了一部國產大片出爐的幕後細節,真正開啟了紀錄片先行的宣傳模式。

有資料顯示,甘露從1998年一直在跟蹤拍攝系列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電影》,但這幾年她的微博裡沒有提到任何關於張藝謀的信息。《十面埋伏》之後,希望“能有東西留下來”的甘露做起了“緣起英雄紀錄電影工作室”,轉而與徐克、吳宇森等大導演合作,給《赤壁》、《刺陵》、《龍門飛甲》等電影專門拍攝紀錄片。

一代新人換舊人,與甘露一樣,羅莎莎也是通過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推薦,同時張藝謀被羅莎莎的片子《奶奶》打動,於是從《千里走單騎》開始合作拍攝幕後紀錄片。“感受是什麼,我就要拍什麼,而不是拍一個特別大的主題,也不是拍特別偉大的人,就是用自己的心記錄一個真實的張藝謀。”羅莎莎說。

電影《千里走單騎》的紀錄片《千里之旅》問世後,“新畫面把它拿到全國幾十家電視臺播放,收視率和宣傳效果都很不錯”,《滿城盡帶黃金甲》升級換代,羅莎莎製作了十八集系列短片,每集10分鐘,更適合電視欄目化需求,而到了《三槍拍案驚奇》,國內視頻網站崛起,她又製作了一批三五分鐘的特輯,專供網絡發行。

對於張藝謀而言,事業的巔峰是2008年,對於羅莎莎也是一樣。《張藝謀的2008》講述了張藝謀從2004年雅典奧運會"北京8分鐘"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結束4年所走過的歷程。這部紀錄片剪輯版在央視CCTV5播出,至今為止豆瓣評分高達9.3分,“如果你對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很失望,如果你一直都不喜歡張藝謀,你一定要看這個。”網友如是說,你能看到一個執著與無奈的張藝謀。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有意思的是,2011年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徐克的《龍門飛甲》是同一天上映,羅莎莎為前者拍了5集每集20分鐘的《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而甘露則為後者拍了153分鐘的龍門飛甲紀錄片,兩部作品在網站熱播,同臺打擂為電影造勢。如果從豆瓣評分和製作水準上看,羅莎莎勝過甘露,她用5個更精準的故事詮釋了這部國際合作的大製作電影,包括巨星克貝爾在生活中活潑搞笑的一面,以及好萊塢特效團隊製作戰爭戲的過程中精確到一顆子彈,還有 “十三釵”新人經歷“魔鬼訓練”後從完全業餘到風情萬種的過程。

紀錄片《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獨家賣給了當時還算主流的搜狐視頻,一天播一集,還舉行了發佈會造勢,用紀錄片把觀眾勾進電影院,這是紀錄片在電影營銷中應用的集大成之作。畢竟《金陵十三釵》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電影投資項目,也是張偉平和張藝謀鬧翻的最後之作。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圖片來源:《電影幕後紀錄片類型化研究》

那些年給張藝謀電影拍紀錄片的導演們見證了什麼?

幕後紀錄片VS獨立紀錄片

電影幕後紀錄片是指“以電影作品的創作過程及其相關內容為素材,以作品幕後故事為展現對象,並對素材進行藝術加工和展現,通過現場記錄或訪談等方式進行表達和傳播,傳達一定的主題和意義的紀錄片形式。”

電影幕後紀錄片的啟蒙來自以成龍為代表的,電影結尾部分播放的NG花絮。儘管在當時,這些花絮並沒有商業用途與宣傳目的,但向展現電影製作過程,無疑讓觀眾產生了好感,進而會持續關注某個演員/導演,甚至系列電影。

NG花絮並非導演有意為之,而僅僅是將拍攝過程中無法使用的素材播放出來,而與之不同的電影幕後紀錄片,則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有主題的表達。

正如《紀錄片在電影營銷宣傳中的新使命》中所說,“利用紀錄片的形式增加關注度和觀眾的獵奇心理,對影片進行綜合營銷,也伴隨著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現代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張藝謀與他的紀錄片的成功,越來越多的電影製作團隊意識到幕後紀錄片的重要性。

2013年,在電影上映之前,無論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獨家紀錄片,與《中國合夥人》的紀錄片和人物特輯都落戶搜狐視頻,並召開專門的紀錄片發佈會。2017年,電影《建軍大業》的紀錄片《暗夜之光》出自甘露之手,在騰訊視頻上累計點擊量已超過5600萬。

時代變了,如今《影》往前又邁了一步,直接走上了院線。雖然製作精良,但從10月5日改檔到10月12日,從提前預熱變為了晚於電影上映,其帶給影視營銷宣傳的思考仍未停止。

電影幕後紀錄片具有傳播特性,開創電影宣傳新模式,它發展迅速,從以前的可有可無,到成為電影的“標配”,然而它還沒有形成產業,其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或許是內容不獨立。更重要的是,電影幕後紀錄片為認真拍電影和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正名,為這個時代中國電影工業化作證。

《電影幕後紀錄片類型化研究》,作者:屈高翔

《她為電影拍電影—專訪中國電影紀錄片第一人:甘露》

《國內“電影紀錄片導演”第一人羅莎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