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數日來斷斷續續的閱讀著一本書:《生活的藝術》,這是林語堂先生寫的一本關於怎樣“生活”的書。

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中通過對中國人的曠懷達觀、陶情遣性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予以充分的傳達,向世人娓娓道出了一個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也就是文人所指的“閒適哲學”。正如書中所言:享受悠閒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閒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閒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閒暇無事的下午。


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林語堂先生

誠然,在先生所處的那個時代,先生所倡導的這種“閒適哲學”多少有些不合時宜。當時戰火連天,民不保生,先生的生活哲學,未免讓很多人認為是安於現狀,消極應對社會的態度,是知識分子樂於談道,推卻社會責任的心態。對於這一點,林語堂及梁實秋等人當時就遭到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先驅者的批判。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好轉和人們觀念的改變,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林語堂的閒適、優雅、高貴的生活哲學,也正以更加明亮的光芒吸引著眾多時尚一族,從另一重意義上講,這無疑對我們開發心智,善待自然,快樂生活有很大的益處。至於,關於那人時代留下的種種鉻印,以及關於林語堂的種種是非,早就有人作過論述。我只想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


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林語堂先生

林語堂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閒者。”以此來描述中國人和美國人巨大的差異。在林語堂先生看來:歷史上,中國人以悠閒的生活方式著稱於世,我們不那麼汲汲營營,忙於牟利賺錢。相較而言,美國人過於期望事業的成功,過分講求效率,過分守時,這“似乎是美國三大惡習。”

林語堂自稱從小在西方長大,先學西文,後越洋回國學中文。他對西方的瞭解和洞徹是深入骨髓裡的。他了解西方思想,也熱愛中國文化,既是一個人文學者,又是一位科學愛好者,他還曾發明了中英文打字機。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評價的呢?

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他自稱自己是“西洋的頭腦,中國人的心靈”,意指在思維邏輯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體系,在心靈的歸屬感中,他熱愛中國——這個悠閒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議:“東方人須向西方人學習動植物的全部科學,可是西方人須向東方人學習怎樣欣賞花魚鳥獸,怎樣能賞心悅目地賞識動植物各種的輪廓與姿態,因而從它們聯想到各種不同的心情和感覺。”

他說的這些話在當時看來,頗有一些調侃意味。他堅信:中國有一種輕逸的,一種近乎愉快的哲學,他們的哲學氣質,可以在他們那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裡找到最好的論據。他甚至依此推導:“假如不是這樣的話,一個民族經過了四千年專講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壓,那是早已不能繼續生存了。四千年專重效能的生活能毀滅任何一個民族。”那麼,在二十一世紀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裡,中國人輕逸愉快的哲學還能夠幫助我們嗎?

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林語堂先生

在《生活的藝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社會哲學的最高目標,也無非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是一個哲學目標,也是一個生活理想。近兩年來,中國政府在整體上追求發展的同時,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長速度,提升幸福指數的社會目標。事實上,在當今社會里,相比於成功而言,幸福已經變成了更為奢侈的一件事。

人們追逐成功,而成功卻無法帶給個人生命價值的全部滿足。或許我們缺少的只是一點意趣、一點閒情,缺少了與家人共處的那些閃光的零碎的時間。

我喜歡林語堂先生,如同單純而執著地喜歡陶淵明。

讀陶淵明的詩,是一種享受。他的詩寫得樸素、精緻。不懂其精緻,就難感知其樸素;不懂其樸素,就難感知其精緻。他寫得那麼淡,淡得那麼奢侈。他不是中國文學的塔尖。他在塔外散步。

林語堂先生的“閒適哲學”在當下受崇,當年卻遭到魯迅的強烈批判

許多人會說,社會變化如此之快,工作負擔如此之大,個人責任如此之重,容不得一絲鬆懈,又如何空出大把時間去悠閒?

在我看來,悠閒與時間無關,悠閒是內心的一種迴歸,悠閒是生活的一種情趣,悠閒是生命的一種節奏。能把生活拿捏得不徐不急,不爭不搶,這是一種境界。

雖然現如今,電子書很流行,也很方便。但是我更喜歡紙質書,它裡面有一種感覺是在電子書中難以獲得的。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為了“學習知識”,讀書一旦有了目的性,樂趣也便喪失淨盡了。

閒時,坐在陰涼處,看著白雲慢慢隨風移動,泡一杯茶,隨手捧一本書,天高雲淡,微風徐徐,整個世界都會慢下來。讀書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