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坦克巔峯: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一直以來,關於蘇聯與美國究竟誰對二戰的貢獻大存在著爭議,但蘇聯以巨大的犧牲抗擊和消耗了德軍大部分有生力量以及殲滅近百萬日本關東軍,則是不爭的事實。面對以“閃擊戰”大規模使用集群坦克進攻的兇猛德國軍隊,頑強的蘇聯紅軍能夠絕處逢生,步步反擊,進而最終端了德國法西斯的老窩柏林,總是衝在前面的T-34型坦克居功至偉。

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T-34型坦克56000多輛,是當時世界產量最大的坦克,T-34型坦克的底盤還大量改裝為自行火炮和反坦克殲擊車,以此構成蘇聯紅軍滾滾向前的鋼鐵洪流,縱橫千里殺敵無數。

二戰坦克巔峰: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T-34/85型坦克基本諸元:戰鬥全重32噸,裝備1門口徑85毫米火炮/54.6倍徑、2挺7.62毫米機槍,12缸V型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時速55公里,越野平均時速25公里,公路最大行程540公里(掛附加油箱),爬坡度35度,乘員5人。

二戰之前,蘇聯並不是世界工業強國,但俄羅斯人從不缺乏想象力,對坦克的作戰理論和設計理念都有超前獨到的見解,這就為世界上最優秀的T-34型坦克的孕育誕生創造了條件。

1930年代,蘇軍元帥、軍事戰略學家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實施機械化部隊大縱深進攻穿插作戰理論,被稱為機械化大縱深戰略的鼻祖。為此,他極力主張蘇軍應大批裝備配有76.2毫米口徑火炮的高速坦克,承擔戰略進攻的主力作用。

正是根據圖哈切夫斯基的建議,蘇聯才著手研製T-34型坦克。因為在二戰之前,坦克只是用來配合步兵作戰,機動能力、火力都比較差,在戰場上基本是一個打醬油的配角。

可氣的是斯大林中了德國的離間計,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在1937年含冤被處決,他的戰略理論卻被德國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將軍全盤抄襲並付諸實戰,古德里安指揮的德軍集群坦克對波蘭、比利時、荷蘭、丹麥、法國、蘇聯連續實施“閃擊戰”,竟屢試不爽,反倒成就了他“閃擊戰之父”、“德軍裝甲兵之父”的美名並晉升元帥。而大戰之前蘇聯“自宮”式的“大清洗”,使蘇軍的戰鬥力受到重創。

T-34坦克的設計師是蘇聯哈爾科夫坦克製造廠的總設計師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1937年科什金著手T-34坦克原型車A-32(試製型號,也稱T-32)的設計研製。科什金率先提出“通用坦克”的概念,並最早按照通用坦克概念設計這款中型坦克,他創新性地將76.2毫米火炮、傾斜式裝甲、大馬力柴油機整合在一起,集輕型坦克的快速和廉價、重型坦克的火力和防護於一身,統籌兼顧坦克的性能、製造、價格等方面的因素。

經無數次試驗和改進A-32坦克終於在1940年1月基本定型,6月投入量產裝備蘇軍,為紀念蘇聯1934年發佈大規模發展裝甲部隊的法令,新坦克被命名為T-34型坦克,因其火炮是76.2毫米,也稱T-34/76型坦克。

可天妒英才,科什金因在冰天雪地試駕坦克時引發肺炎及併發症,於1940年9月26日去世,年僅42歲,T-34型坦克是科什金的嘔血之作,他無愧是“T-34型坦克之父”。科什金去世後,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手T-34型坦克的改進工作,錦上添花進一步提升了T-34坦克的性能。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500萬德軍的突襲猛攻下,蘇軍陷入一片混亂,全線潰敗,失地千里,“戰鬥民族”也有被兜頭暴揍不堪回首的一幕。此時蘇軍22000輛坦克中的主體還是T-26輕型坦克、BT-7快速坦克,T-34/76型坦克僅有1225輛。就性能而言T-34坦克完全能夠打得德軍各型坦克滿地找牙,但由於蘇軍整體指揮及技戰術素養低下,加之對敵突然襲擊準備不足,造成蘇軍坦克大量損失或被俘,苦苦支撐的T-34坦克並不能挽回蘇軍的敗勢。

但在一系列戰鬥中T-34坦克也幹翻不少德軍坦克,其優秀的性能讓德軍感到莫大的壓力,在德軍坦克中屬先進的3號、4號坦克與T-34坦克相比已然過時,更別提落後的1號、2號坦克了,這在德國上上下下引發“T-34危機”。德國軍工體系反應迅速,作為應對措施,3號、4號坦克改裝長身管火炮增加穿甲能力和射程,加強車身裝甲增強防護能力;同時針對蘇聯T-34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快速推出新型“黑豹”中型坦克和“虎”式重型坦克並裝備德軍。

德國“黑豹”中型坦克,於1943年1月批量裝生產。“黑豹”基本是抄襲T-34坦克的設計,如採用大功率發動機、寬輻履帶、長身管火炮以及傾斜裝甲等,以至外形都酷似T-34坦克。“黑豹”與T-34坦克是“血親”,因此都是二戰最好的中型坦克,無奈德國資源有限並頻遭空襲封鎖,僅生產了6042輛“黑豹”坦克,戰爭就結束了。

二戰坦克巔峰: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1943年7月,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在蘇聯庫爾斯克爆發,此時蘇軍裝備的T-34坦克量已經上來了,蘇軍參戰部隊擁有6000多輛坦克,而德軍裝備的坦克質也上來了,雖然只有2700多輛坦克參戰,但不乏新型的“黑豹”、“虎”式坦克以及升級的3號、4號坦克。

“黑豹”坦克的75毫米超長身管火炮和“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在射速、射程、穿甲威力上都明顯超越T-34坦克的76.2毫米火炮。在雙方坦克初戰中,蘇軍沃羅涅日方面軍的坦克部隊受到重創,後增援而來的蘇軍草原方面軍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投入戰鬥,智勇雙全的科涅夫大將命令T-34坦克集群冒著敵人的炮火高速駛入德軍坦克陣營展開近戰,以T-34的高速優勢抑制“虎、豹”坦克的火力優勢。

這場坦克大戰就像群狼鬥猛虎,雖然蘇軍坦克損失大大多於德軍,但最終蘇軍靠坦克的絕對數量壓倒敵人。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使德軍元氣大傷,蘇軍則轉入戰略大反攻,T-34坦克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衛國戰爭前期因T-34/76坦克火力偏弱、射速不高以及坦克部隊缺乏訓練、步坦協同等問題,加上德軍最精銳的坦克部隊“骷髏”師、“帝國”師、“阿道夫·希特勒”師均在東線以及重視反坦克火力配置,使T-34坦克頻被擊毀併成為二戰期間損失最多的坦克(蘇軍損失坦克1942年為15000輛、1943年為22400輛,其中主體是T-34),蘇軍坦克往往是殺敵八百自損三千還不止。

以擊毀坦克數量排名的“二戰十大王牌坦克手(車長)”有蘇軍三席,其中兩位均戰死,座駕都是T-34/76型坦克,而德軍佔了5席幷包攬了前三名,足見蘇德坦克戰的殘酷性和德軍坦克手之強悍。好在蘇聯T-34坦克損失大產量更大,所以德國人稱T-34是“蝗蟲坦克”,蜂擁而來,遮天蔽日,沒完沒了。

正是蘇聯廣袤的國土、豐富的礦產資源、完善的重工業基礎、1.8億人口基數,為T-34坦克源源不斷駛向戰場提供了堅強保證,相比德國、日本就沒有這個底氣了,這仗一旦打成了消耗戰,就是他們覆滅的開端。

二戰坦克巔峰: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蘇聯早已在著手改裝T-34坦克以提升性能,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只是讓T-34坦克的弱點充分暴露,更增加了改裝T-34的緊迫性和針對性。這次改裝升級主要是換裝大口徑長身管85毫米火炮、將雙人制炮塔改為三人制大炮塔、增加無線電臺(等等,改型後的坦克定名T-34/85型,於1943年12月投入批量生產,並以每月1000輛的速度裝備蘇軍,成為二戰中後期蘇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坦克。

1944年之後到1945年,蘇軍T-34坦克的數量不僅超過德軍坦克總和,在性能上也可與之最優秀的“虎、豹”坦克相抗衡,更何況蘇軍還有上千輛威力更大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蘇軍坦克的整體實力已完全碾壓德軍。

經三年浴血重生的蘇軍,已然兵強馬壯,士氣如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將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大縱深進攻作戰模式結結實實還給德軍,從蘇聯境內發起戰略大反攻,10000多輛T-34坦克打先鋒的600萬蘇聯紅軍橫掃東歐諸國境內的德軍及僕從軍,從東線多路殺入德國境內,勢不可擋的T-34/85坦克集群已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過五關斬六將兵臨柏林城下。1945年4月26日,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率先突入柏林市中心城區,3000多輛T-34坦克與步兵協同配合與德軍展開逐街逐樓的艱苦巷戰,用坦克炮猛轟德軍據守的樓房,最終取得柏林戰役的勝利。

收拾掉希特勒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百萬蘇軍揮師東進,8月9日在5000公里邊境線分三路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5500多輛T-34坦克參加了對日軍的最後一擊。進攻第一天蘇軍近衛第6坦克集團軍向前殺出150公里,T-34坦克集群出其不意翻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6天就挺進了600多公里,創二戰坦克兵團挺進速度的最高記錄。日本關東軍4個戰車師團等部的1100餘輛94式、95式、97式輕型坦克根本不是T-34坦克的對手,即使T-34打光炮彈,也能夠直接撞擊幹掉日軍坦克,絕望的日軍最後又祭出自殺式特別攻擊,用身綁炸藥的“肉彈勇士”去炸蘇軍坦克的履帶或發動機。日本關東軍的坦克近半數被蘇軍擊毀,剩下600多輛成了戰利品。

二戰坦克巔峰: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與T-34坦克對戰的日本97式輕型坦克。日本人自己打腫臉充胖子叫中型戰車,已是日軍裝甲部隊中性能最好的主力坦克,但實際戰鬥全重僅15噸,火炮口徑47毫米,而94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3.45噸,95式輕型坦克戰鬥全重7.4噸,日軍靠這些“皮薄餡少”的坦克在亞洲國家尚能橫行霸道,但碰上T-34坦克就只剩下被虐的份。

評價一款坦克的優劣,主要看火力、防護力、機動性、可靠性,T-34坦克單就某方面未必是最拔尖的,但必定是拿得出手的,進而使各個方面最為均衡,這綜合性能好正是T-34的成功之道:T-34坦克的85毫米火炮是中型坦克中較強的,威力接近重型坦克的火炮。

1944年8月12日,蘇軍近衛第53坦克旅奧斯金中尉指揮的一輛T-34/85坦克,在波蘭奧格萊德戰鬥中連續擊毀德軍3輛“虎王”重型坦克;T-34坦克車身大面積採用大傾斜角裝甲,新炮塔部分位置則採用圓弧形設計,這既增加了裝甲的垂直厚度,又使來襲炮彈易產生跳彈,裝甲表面還進行了硬化處理,戰鬥全重32噸的T-34防護力接近40、50噸級的坦克。

此外,T-34坦克採用寬履帶和體積小、重量輕、馬力大、扭矩大、耗油少的國產新型柴油機,使T-34坦克行駛速度快,越野能力強,最大行程遠,非常適合雪地行駛和長途奔襲。而同期美軍的M-4謝爾曼坦克整個就是隻“油老虎”,德軍的“虎、豹”坦克也是跑100、200多公里就要加油。

二戰坦克巔峰:蘇聯T34坦克,擋不住的鐵甲洪流

蘇聯不擅長搞精密的玩意兒,加工工藝也較為粗糙,因此在T-34設計中儘量能簡化就簡化,能省略就省略,也就免去許多出故障的機會,整體上T-34採用都是成熟甚至落後的技術,但比較皮實抗造,尤其適應嚴寒氣候和泥濘道路,相比美、德的坦克就顯得細膩而“嬌氣”的多。

另外,T-34坦克還具有容易製造,性價比高,操作簡便等特點,所以綜合考量,說T-34是二戰最好的中型坦克名副其實。

有趣的是美國在1943年曾將一輛T-34/76型坦克運往美國阿伯丁兵器試驗中心進行全面測試,在美國人眼中T-34竟然都是毛病,不是落後十幾年的技術(如懸掛、傳動、轉向裝置),就是粗製濫造的工藝(如焊接縫滲水、空氣濾芯低劣),人機工程更加糟糕(如乘員空間狹窄、操作費力),只剩下炮瞄具、發動機、傾斜裝甲尚入得老美的法眼。

這確實反應了美蘇兩國科技實力的差距,也正由此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軍工設計理念和風格,美國講究可靠舒適,注重細節,蘇聯則強調簡單實用,不拘小節,但實踐和時間證明,蘇俄一貫秉持的“傻大黑粗”路線也是通往“羅馬”的一條大道,且全球“粉絲”眾多。

二戰之後,蘇聯T-34坦克仍在繼續生產,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軍隊的主力裝備,並大量向亞非拉各國出口,使T-34坦克累計產量超過84000輛。1950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了10個坦克團300輛T-34坦克,隨後陸續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3年7月的金城戰役中,志願軍坦克第2師第4團215號T-34/85型坦克,在排長兼車長楊阿如指揮下一戰擊毀5輛、擊傷1輛美軍M-46“巴頓”重型坦克,作戰中215號坦克曾被美軍一發90毫米坦克炮彈擊中,幸好發生跳彈,傾斜式裝甲救了全體車組乘員一命。這輛獲得“人民英雄坦克”榮譽稱號的T-34坦克,目前陳列在北京軍事博物館。

脫胎於T-34的第一代主戰坦克T-54,1947年開始裝備蘇軍,而美軍遲至1952、1953年才裝備第一代主戰坦克M-47/48,其整體性能、數量均在蘇聯T-54之下,以致冷戰時期華約坦克部隊長期保持著對北約的巨大優勢。

T-34坦克不僅為蘇聯取得衛國戰爭和對日作戰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還為坦克未來發展趨勢指明瞭路徑,被稱為“現代坦克的真正先驅”,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有了T-34坦克這個“梗”,二戰後蘇聯能最早推出世界第一代主戰坦克——T-54型坦克就一點不奇怪了。一看T-54的“五對負重輪”就是和T-34“一奶同胞”,這“哥兒倆”佔據了世界坦克產量排名的前兩位,將第三名美國M-4型坦克(產量49234輛)甩開八條街,而“老大”T-54坦克的產量更是超過10萬輛(中國仿製超過10000輛,即59式坦克),至今還是許多國家的現役裝備並仍活躍在各個戰場上,足以證明沿著T-34坦克開闢的道路前進是可行的,至少對於那些根本買不起、或買不到歐美坦克的眾多國家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