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职场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1.10年窗口期,决定人与人的分层

网上有人说,从学校毕业走进社会就业与工作,5年是一个轮回。我看其实这是不够的。

根据我对周边的不少人成长过程的观察,一般而言,这个成长的窗口期为10年左右。

这个过程包括:觉悟、职业探索、专注发奋三个阶段。

经过觉悟与职业探索两个阶段,一个人开始变得比较成熟,不再是“巨婴”,并经过在多个职业与多家工作机构尝试,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与喜欢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这个阶段一个新人不要总不懂事,贪玩,依赖別人,要尽早觉悟到自己对自己的责任。不要在觉悟与探索阶段耗费时间太长。

而在专注发奋阶段,做到忠诚于企业,忠诚于事业。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在某一个职业上,从平凡变成超凡。

社会给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任务与评估。这个从学校毕业走进社会就业与工作的10年窗口期结束后,如果你还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单位与职业,还没有一定的事业成就,别人与社会就容易把你看扁,就不会再把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给你。

我有两个老部下,工作起点是一样的,但10年后差距拉得很大。

比较成功的这位,开始也不顺,但比较快地成熟起来,从抱怨公司与运气到认识到成败决定于自已之后,便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靠拢组织,把公司视为内部创业的平台、机会与事业,主动融入公司文化,任劳任怨,做到耐烦与坚持。如今已成为公司合伙人,在北京开上了宝马,买了房,娶妻生子,过上了好日子。

当初与他一同进入公司的另一位年青人,这10年来,一直在跳槽,始终未认真长久地投入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事业。他什么都想干,但什么都干不好。指望通过不断换工作来改变命运。如今仍然是一个收入不高的基层员工。

2.主动承担责任,带来机会

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发布,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以120亿元身家排名第232。

具有成功特质的人干什么都比别人强。早在2006年2月,大学毕业的张一鸣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打工,做一个普通工程师。一年后,他就成为了技术高级经理,手下管理着40多人,还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

为什么他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

他自己说:

“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他做事从不设边界。当时张一鸣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他说:

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判断一个人在职场中是什么样的人,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在公司遇到有困难有麻烦的工作时,从他的习惯用语就能看出来了。

具有领导潜力的人会说:这个事我负责到底。

具有执行力的人会说:这个事交给我来干。

而没出息的人往往会说:“这事为啥找我”;“这事我不会”;“这事不可能完成”。

一个员工只要敢担当,就把50%的竞争者甩到后面了。

3.修行,决定成长

当一个人把工作视为谋生手段,他就会应付着工作,能交差就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而优秀的人把工作当成修行——在工作中做每一件事都尽心尽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他们把工作过程本身看成磨炼人格、提升人格的过程。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能力进步比别人快,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还很快乐,并顺手把大钱赚了。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计较与攀比待遇,他们注重先把能力与绩效搞上去

平庸者追着薪酬走。一味看重工资的高低,一无所长却没有想过增加、学习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优秀人才被薪酬追着走。他们更看重宝贵的工作经验,踏踏实实地去学习业务技能,相信只要有实力,以后无论到哪都能赢得高薪。

这种人都是明白人。他们知道人力资源市场也是一个交易平台,每一个能力与绩效等级都有明码标价,薪酬不是谈出来的,所以不要抱怨,只要先把能力与绩效搞上去,靠侃价实力比照对应的薪酬档次自然就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2,把问题看成学习与提高自己的机会

平庸者总在工作中抱怨问题,害怕问题,躲避问题,而没有想方设法去解决。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是遇难而乐,迎难而上,把问题看成学习与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在工作过程中,碰到问题与困难会冷静地分析原因,并想尽各种方法,去比较,去尝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3,工作自己找,想在上司前面,做在上司前面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面对本职工作有主动性、有自觉性,不像平庸的员工需要上司推着走,在工作上处处被动,执行力弱。优秀的员工都是工作自己找,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事有章法、有流程、有重点,并且想在上司前面,做在上司前面,遇到问题会有主见地积极与上司沟通请示,执行力很强。

4,在个性上外圆內方,乐见批评

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批评,不会做一点小成绩就自傲。他们为人谦虚低调,乐见批评,善于协调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

5,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不甘平庸

平庸者走一步看一步,得过且过。业余时间都耗费在喝酒打牌、看电视、打游戏等娛乐上。而把工作当成修行的人,有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下班后会抽出时间反省过去的工作,并进行思考与学习。

职场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04.价值观造成十倍、百倍的距离

一位企业的创始人和他的高管团队发生了分歧,起因是这位创始人想在公司成立一个医疗小组,服务所有高管及家属。

经理们问,为什么不用第三方服务机构呢,这才经济高效。

但创始人坚持自建团队,他认为在健康面前,钱就是个屁事儿。员工和外部团队的尽职程度,当然不一样。

这位创始人的话不一定正确,员工未必就比外部团队敬业。但这个观点又无法用一般的管理原则去挑战,因为它来自创始人的价值观。

企业高管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决策,有一些决策,需要丰富的经验值、标准化的流程,可以进行理性的分析;

但还有大量的决策是全新的,与其说是科学决策,不如说“赌一把”的成份更大些。

这个时候,价值观就是“最高法院”。

到第四阶段,大家都是“成功人士”,以后的发展,除了运气,主要是价值观的差异。

巴菲特大学毕业后,做金融的他,不到曼哈顿,却回到了他的故乡——南方小镇奥马哈,就像我们一线城市名校毕业后,回到了我大东北的四线小县城。

巴菲特的理由是,在熟悉的地方更自在,就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喜欢喝可乐吃薯条一样。

这可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他总结自己的投资风格时,其实讲的是他的价值观:别人追求变化的东西,我永远在“人类永恒不变的价值”上下赌注。

虽然那时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并未形成,但他的价值观早就注定他最终会形成独特的投资风格。

当然,价值观没有对错的标准,只有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

你的价值观符合这个时代,你就是飞起来的猪;否则,你只有继续等待属于你的时代的到来。

好在三十年风水轮流转,只要你有耐心,一辈子总能逮着一个开“大”的机会。

职场差距,是如何被一步步拉大的?

05.缺啥补啥,不嫌晚

总的来说,职场人差距的拉开,就是上面四个阶段。

如果你还处于前三个阶段,真的,没事跟前面的人聊聊天,以彻底让自己死心,安度晚年。

或者从头开始,按上面的方案,缺什么补什么。

什么?怕来不及了?

英雄少年者,自古无好死:项羽24岁起兵,30岁,自刎了;霍去病19岁挂帅,23岁,挂了(所以别摸人家雕像祈福了);曹冲7岁称象,13岁,早夭了。

而大器晚成者,自古长寿多:肯德基老爷爷56岁还在拿救济金,结果活到90岁;齐白石66岁还要靠34岁的徐悲鸿提携成名,93岁才无疾而终;姜子牙76岁拜相,硬是把生命坚持到139岁。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