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諾天使李竹:STO的發展需要「隱私」和「監管」的平衡

英諾天使李竹:STO的發展需要“隱私”和“監管”的平衡

美國證監會將加密貨幣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用型(Utility Token),另一類是證券型(Security Token)。區別於應用型通證,證券型通證指的是有真實資產支撐的通證,如公司股份、房產、大宗商品等,可以用來支付利息、分配利潤、參與私募基金、房地產投資、債券投資等。那麼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否將會成為區塊鏈行業的下一波趨勢呢?

為此,本次採訪我們邀請到了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先生,來為大家解讀區塊鏈的投資風向,以及公鏈的發展如何與STO相結合。李竹先生在傳統投資領域有著近二十年的經驗,相信對於區塊鏈投資一定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英諾天使李竹:STO的發展需要“隱私”和“監管”的平衡

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



1.問:李竹先生您好,請問作為在傳統投資領域有著多年深耕經驗的投資者,您是如何看待當下區塊鏈投資的,當前的主要投資風向是什麼?

李竹:您好,現在熊市依舊,很多投資機構都調整了自己的投資策略,對項目的評判要求也逐漸提高。關於投資風向,現在最火熱、被討論最多的就是STO了。我認為要實現STO的真正普及,需要一個能夠落地的、擁抱監管的、同時還能提供隱私保護的公鏈。

2.問:提到公鏈,您認為公鏈開發是否面臨著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李竹:我認為公鏈目前的發展主要面臨著三個問題:效率、隱私和監管。效率問題此前我分享過多次,就不贅述了。今天我來討論一下隱私和監管這兩個問題。

首先,開發一條公鏈的目的是支持其應用的大規模落地,那麼用戶隱私是每一條公鏈必須考慮的問題,如果鏈上的所有交易細節完全可查,那麼對於涉及商業機密和相關利益的業務場景來說就不適用了,沒有公司願意把自己的每一筆流水都公開給大眾查閱。那麼這裡就出現了對隱私的需求。

至於監管,我認為是必須要擁抱的。拿STO為例,它對公鏈的要求不僅僅是對投資人進行相應的KYC和AML驗證,而且需要滿足安全、高效、可追溯等需求。目前STO有兩個技術方向,一個是在以太坊上“打補丁”,開發兼容協議和接口,把監管規則寫入智能合約裡。另一個是單獨開發一條符合監管要求的公鏈。所以在大方向上,今後公鏈的開發一定會面臨“如何平衡隱私和監管”這個問題。

3.問:那麼關於隱私和監管,您覺得有沒有一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突破點?

李竹:我認為突破點在於要讓用戶有選擇的權利。簡單來說,當用戶選擇使用哪種服務的時候,對應的隱私等級應該有所不同。比如在STO的成熟框架下,用戶如果想要投資,必須先犧牲自己一部分的隱私去走KYC、AML等監管流程。在其他應用場景下,比如日常交易中,用戶可以選擇更高的隱私等級來保護自己的交易記錄。

4.問:如果監管介入,是否會違背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初衷呢?

李竹:有一點我們必須要清楚,監管和隱私並不是對立的,監管是為了防止犯罪行為的發生,而這些犯罪行為並不能歸為隱私保護的範疇,“隱私”和“秘密”是不同的概念,我們經常把這二者混淆。“隱私”是指用戶自己的正當行為需要被保護,而“秘密”可能包括了一些違法行為。

我們知道,保障投資人利益是監管機構需要做的事。如果完全匿名,任何交易都無法被追蹤,那麼出現問題後,監管機構也無能為力。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法規行之有效多年,比如KYC、AML、盡職調查等都可以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5.問:最後一個問題,現在市場上對於STO,是否有一些迎合監管方面的嘗試?或者說是否有一條公鏈可以兼顧隱私和監管?

李竹:目前業界已經開始嘗試對STO制定一些標準,比如Polymath的ST-20標準,以太坊社區的ERC-1400標準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更完善的標準出現。

關於公鏈方面,我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個已經落地的可以天然滿足STO要求的公鏈。但有項目正在做相關的開發,比如我最近比較關注的一個項目叫做ABE,它由門羅幣的核心技術“環簽名”發明者王世松博士帶領,團隊由一眾密碼學專家組成。ABE主打“結合隱私和監管”的特點,可以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同時,讓監管機構擁有一把“鑰匙”,在必要的時候介入監管流程,那麼我認為這個設計對於STO來說是天然契合的。

總結

STO有機會成為區塊鏈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為保障投資人的利益,監管機構的介入會對整個行業帶來新的秩序與機會,隱私和監管的平衡將成為公鏈開發乃至各個垂直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