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對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進行了數據分析。有多少作者選擇了雙盲同行評議(double-blind peer review)?什麼樣的作者更青睞雙盲同行評議?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這項研究的部分結論。

較為傳統的審稿模式通常是單盲同行評議(single-blind peer review),在這種模式中審稿人知道作者的身份和所屬機構。但是在雙盲同行評議(double-blind peer review)中,審稿人看不到作者的身份和所屬機構,作者也不知道審稿人的信息。

雙盲同行評議是為避免學術出版中可能存在的審稿人偏差而提出的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這個研究的目標就是找出選擇雙盲同行評議的通訊作者們都具備什麼特點,以及選擇不同的審稿模式對發表結果是否存在影響。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方法

作者使用的數據包括25本自然旗下期刊在2015年3月到2017年2月間收到的128,454份投稿。他們調查了雙盲同行評議與期刊等級、性別、國家和通訊作者所在機構的國際地位之間的關係,以及稿件接收情況和審稿模式、作者特徵之間的聯繫。

通訊作者的性別(分為男性、女性和不確定三類)是用一個第三方服務通過作者的名(first name)來確定的。通訊作者所在機構的國際地位則是按2016-2017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的排名情況將所有機構分為3個類別:類別1為THE排名中1到10名的學校,投稿數佔總數的6%;類別2為THE排名11到100的學校,投稿數佔總數的20%;類別3為THE排名100之後的學校,投稿數佔總數的30%。其他因本身不是大學而不在THE排名中的所有機構都列為類別4,投稿數佔總數的45%。

數據分析結果

研究者發現,在所有投稿中有12%選擇了雙盲同行評議。期刊級別和審稿模式間存在明顯的關聯,所投期刊級別越高,選擇雙盲同行評議的比例越高。(表2)

表2 依據期刊級別的同行評議模型選擇比例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在分析了50,533名通訊作者的性別信息之後,研究者發現審稿模式的選擇和性別之間沒有明顯關聯。

從通訊作者的從屬機構來看,所在機構的國際地位越低,作者越可能選擇雙盲同行評議(表4)。

表4 依據《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的同行評議模型選擇比例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在投稿量最多的10個國家裡,研究者發現國家和審稿模式之間高度相關。中國作者最喜歡使用雙盲同行評議,而美國作者最喜歡單盲同行評議。亞洲國家更傾向於使用雙盲同行評議。

表5 依據國家的同行評議模型選擇比例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從投稿結果來看,選擇雙盲同行評議的文章無論是初審結果還是審稿人評議後的結果都比單盲同行評議的文章更差。

結論

該研究是第一個根據作者選擇的審稿模式(雙盲vs.單盲同行評議)來分析、比較涵蓋廣泛學科的科學期刊對投稿接收情況的研究。他們按審稿模式和通訊作者的特徵,對2年內向25本自然旗下期刊投稿的數據庫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目的是瞭解作者的特徵,並推斷出與通訊作者的性別、國家或所屬機構國際地位相關的任何潛在的隱性偏見。

該研究為作者在向高影響力期刊投稿時的行為提供了新的見解。研究者們發現,作者們向自然旗下期刊投稿時,期刊影響力越大作者們越傾向於選擇雙盲同行評議;某些特定國家(在投稿率較高的國家中印度和中國尤其如此)的作者特別青睞雙盲同行評議;作者所在機構國際排名越靠後,越容易選擇雙盲同行評議。沒有觀察到作者的性別對投稿模式有任何影響。

研究者還發現,選擇雙盲同行評議的投稿被送審和被接收的可能性比選擇單盲同行評議的投稿更小;來自女性作者和來自國際排名較靠後的機構的作者,其投稿的接收率分別低於男性作者和機構國際排名較靠前的作者。

不過由於成功被接收的論文數量較少,投稿質量也缺乏獨立的評價標準,研究者表示無法就隱性偏見的存在以及雙盲同行評議在減少或消除這種偏見的有效性得到確切的結論。

Nature旗下25本期刊的審稿模式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