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人生旅途
刘备为什么不能讨伐孙吴呢?当然应该讨伐!作为一家之长,人家把你欺负成了那样,你还那么镇定,还在装理性,你怎么向家里人交代?别人又怎么看你?刘备如果连这点儿血性都没有,那就枉称一代枭雄了。
孙权偷袭荆州,这件事做得极不地道,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刘备的愤怒当然是有道理的。况且,荆州是蜀汉的立国基础之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明白,北伐要想成功,荆州是重要的支点,必须夺回来。
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蜀汉阵营里有不少人出自荆州,所谓的荆襄集团,他们跟着刘备入了蜀,但家人、亲朋、祖产都在荆州,故乡沦陷、国破家亡,必须打回去,且一刻都不能停,多停一刻,亲人们就要多受一份罪。
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最后惨败,于是大家总结教训,说刘备不该讨伐孙吴,如果冷静一些情况会不一样,怪就怪刘备太冲动,甚至有人质疑诸葛亮,认为他在关键时刻没有劝阻刘备,但这些看法有些简单了。
二虎相争,曹魏得利,这一点刘备当然很清楚,
但现实没有留给刘备做其它选择的余地,他只能硬着头皮干,如果刘备此时还要去维护什么孙刘联盟,蜀汉内部必须马上分裂,一部分人估计会离刘备而去。问题不在于讨伐孙吴,而在于如何讨伐。以刘备的当时的实力,具备跟孙权一拼的条件,刘备刚刚在汉中大败曹操,士气正旺,倾蜀中全力,孙权未必有胜算。
事实上,刘备东征初期进展得较为顺利,孙权、陆逊沿长江一线连摆五道防线,刘备一口气破了两道,打到了陆逊亲自镇守的夷陵,刘备完全占据主动,吴军只能被动防守,吴军将领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陆逊险些控制不住局面。
应该说,直到此时刘备东征都是正确的,战略上没有问题,战术上问题也不大,刘备的问题出在此后。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6月,急于求进的刘备命各路蜀军分头占据附近的要地,就地扎营,自秭归沿长江而下,蜀军各部人马先后扎下了50多处营盘,连绵不绝,有数百里,最东端抵达了一个叫猇亭的地方。
相持数月,看到蜀军士气受挫,士卒疲惫,陆逊觉得时机到了,决定发起全面,他上疏孙权,报告了情况,准备行动,吴将不理解:“要进攻也应该在当初,现在蜀军已深入五六百里,双方相持七八个月了,各处要地都被他们占领固守,发起攻击必无法得利。”
陆逊解释说:“刘备是狡猾的敌人,他经历过的事情很多,刚开始集结,他用心专一,此时不能进攻。现在他已经在这里很久了,不能取胜,士气受挫,又没有新的计策,夹击此敌,正是现在!”
陆逊很冷静,他看出了刘备的破绽,那就是战事久拖、心里难免有些浮躁,这给了陆逊以反攻之机。反攻开始了,但起初并不顺利,陆逊命令攻击蜀军其中的一营,却未能取胜,换成一般人心里该慌了,但陆逊的内心足够强大,他命令再次发起攻击,这回每个士卒手里拿一束干茅草,用火攻的办法对付蜀军,结果收到了奇效。
这时到了夏末秋初,长江中游一带气候干燥,有时还会刮起大风,这些都利于火攻。蜀军夹山筑营,地势狭促,一旦起火,施救困难,各地兵营同时燃起大火。
吴军趁势发起全面反击,蜀军被连破40多座营寨,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一口气逃了几百里,退到了白帝城。
刘备的错误不在于东征,东征以后他仍然有机会,而不发动东征机会反而更小。 刘备的错误在于,当战事进行到相持阶段后他产生了浮躁心理,急于报仇,急于求胜。
这时刘备才需要冷静下来,不能靠一腔怒火来做决定了,这时应该稳扎稳打,能找着机会破敌最好,找不到机会,也要巩固住已取得的战果。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便荆州无法全部夺回,刘备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最重要的是,刘备向全军将士展示了自己的态度和决心,蜀汉分裂的危险就不存在了。
南门太守
刘备就算听从群臣的建议,没有去征讨东吴,没有后来的夷陵之战的惨败,蜀汉也是很难短时间内统一三国的。
首先,刘备没有发动对东吴的征讨,那蜀汉和东吴将会是联盟的关系。还是维持着三国鼎立,相互制衡的作用。
当时曹强而孙刘弱。孙刘两家要想生存,只能联共同抗曹,不然凭一已之力对抗曹操是很困难得。
所以刘备没有征讨东吴,那三国还是孙刘抗曹,相互制衡的关系,短时间内谁也奈何不了谁。
其次,刘备不征讨东吴,就不会发生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也不会被病逝于白帝城。
虽然那样刘备可以继续活着,刘备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曹丕和孙权也不遑多让。
凭势力、威望,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
最后,三国鼎立,孙刘联合抗曹,同时孙刘联合也是利益关系,有利益的时候也会破裂。
魏蜀吴三国,无论那一方去功另外一方,他都要防着第三个。这个关系在短时间很难打破。
蜀汉本来就地贫人少。若蜀汉攻打东吴,肯定要防着曹魏,去攻打曹魏,也要对东吴留一手。同时东吴有长江之险,曹魏地大人多。
所以,刘备就算不去征讨东吴,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统一三国。
中孚鉴
有可能!主要看刘备的寿命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首先不讨伐东吴,也就不会损失几十万的将士,稳住西蜀根据地,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和魏吴三足鼎立为最次的局面。
其次等人才,自古以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刘邦没有韩信,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历史完全有可能逆转的!所以,刘备若能休养生息,加大人才的投入和选拔,不仅西蜀之才为他所用,曹魏,孙吴的人才都会招揽而来,毕竟那个年代是视刘汉为正宗的,刘备帝王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招募人才是刘备的强项!只要再得韩信这样的人才,统一有望!
再说,统一的大敌是曹魏,曹魏内部也是矛盾不断,最后政权还是被司马家篡夺了,只要刘备过得比司马懿常,挑曹魏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下手,一统天下还是很有概率的!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不可胜战敌之可胜,或胜矣!只要不打东吴,保住基业,广纳人才,等曹魏内乱的机会去进攻,一统天下胜算很大!
纳百川229680527
就三国的综合情况来看,蜀国➕吴国<魏国。
蜀、吴之间必须全力相互配合才有机会与魏国抗衡【都不代表能吃掉魏国】
再看蜀汉,丢失荆州的蜀汉,不仅失掉了荆州三郡、荆州人才库、荆州兵团、荆州军区总司令,更失去了战略主动。从此北困在益州山川之地,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轮实力、发展空间、发展速度等都不如魏吴】为重拾战略主动,夺回荆州,所以刘备不惜御驾亲征伐吴。
“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则双线北上”这是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中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方针。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蜀汉已经不能再与东吴为敌了。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极力反对伐吴。
不伐吴,又该怎么做呢?
就地理地形情况来看,益州山川环绕沃野千里虽易守难攻,但不适合作为主战场,仅益州一州之地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必须要与周边州郡相连才能发挥其功能,既然不能再争夺荆州,那就把目标指向陇右、西凉地方。
排除所有私人恩怨,蜀国与吴国全力配合三路同时出兵【刘备率益州之军出秦川、陆逊率荆州之兵北上襄樊、孙权率江左之兵取徐州】三路当中若有一路成功,接下来仗都还有得打
^这算是最佳方案吧,但不确定因素都还有太多,还有最重要的是南军战斗力不如北军【如此一来估计蜀吴有两层胜算吧。即使蜀吴联军获胜,接下来还有蜀吴之间的战争。】
总体来说,蜀汉得天下的机会不大【我们也不能说完全没机会,凡事都有可能嘛!】
左将军
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劝刘备不讨伐东吴。至少没有史料证明是这样滴。我们假设你这道题成立,刘备没有去讨伐东吴,他也很难统一三国。
蜀汉建立和执政战略,就是隆中对。隆中对中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了,就是要有荆州和四川两块地方。尤其是荆州。因为荆州出入非常方便,他可以直接进军京师。关二爷失去荆州之后,就造成了隆中对是空话。那还怎么统一全国。
隆中对说的很清楚,要从荆州开始打,而不是从汉中山道打,山道易守难攻,粮食运输后勤给养都不方便。带兵多了,带不了那么多粮;带兵少了,出了山区还应付不来。所以猪哥亮后来的北伐基本都是得势不得分的局面。
总之,刘备就算不去讨伐东吴,没有荆州他也很难统一全国了。最重要的是当时关二爷挂了,张飞也挂了,不久黄忠挂了,没几年马超也挂了。人才凋零的太快了,没人怎么统一全国?
走过路过自然飘过
我却认为刘备失灭吴是对的,只可惜败于夷陵。魏延守汉中,只要坚持刘备当年守汉中退曹操的策略,加上马氏在羌人的威信,以羌人为配合,蜀汉无后顾之忧,亦对关中是个威胁。曹丕篡位,新立不久,内部不稳,北军又不善水战,有长江天堑阻隔,不会轻易出击。蜀汉失灭东吴,与曹魏划江而治,积两家之力于一家,积蓄人力、物力,视时机灭魏,也非不可。从东吴在赤壁之后,与曹魏的军事较量看,其几无胜绩,对曹魏的牵制作用,几近于零,反而牵制蜀汉,也绝不会容忍蜀汉亡魏,与其联合灭魏是不切实际。
沉140769451
如果关羽不失荆州,刘备统一天下还是有希望的,因为夷陵之战前曹操已病故。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和群臣的劝阻,发动夷陵之战而失败!无论夷陵之战是胜是败,按当时的情况,刘备要统一天下是不可能的,最关健是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失去了荆州、就失去了统一的希望!
难忘的人46
至少能保存相当程度的实力,但至于要统一三国应该还是很难,蜀国仍然要与东吴长期结盟才是生存之本。
但吴国会那么听说吗?而曹魏实力雄厚,又有东汉编制正规兵马和诸多险要关口,立于不败之地是没问题,诸葛亮想北伐攻占魏国胜算不大,当然事无绝对,战争成败实在很难说!只能说比较难!
其实蜀国也明显谋士武将青黄不接,严重缺乏,单凭诸葛亮一个是远远不够,而六出祁山远征兵马疲惫,若能人多了也可在前方设立根据地,做好长远防御征战计划。但人才不足,后蜀总是给人顾此失彼的感觉,前方打仗,又怕后方被偷袭,搞得很被动。这样一来也很难完成统一大业。
知足常乐6144539457
一、吴蜀两国可以快速恢复同盟关系。
二、刘备活的够长。
三、魏国出现有利于蜀国的重大变化。
当然只能是有可能,并不绝对,毕竟魏比蜀国强大太多。
羽书迟
不会。刘备没那样的雄才,蜀汉也没那实力。在父传子家天下时代,刘备的后代中也无统一国家的雄主苗子。要知道,在混世转治的过程中,人才、民心取着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