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嘔吐

嘔吐僅是一種症狀,是胃內容物,甚至膽汁、腸液通過食道反流到口腔並吐出,是機體本能的一種具有保護作用的防禦反射。嘔吐的病因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器質性和功能性及內科性和外科性等。像妊娠反應、食物中毒、急性胃炎、胃內異物、中暑、高血壓,甚至接觸性皮炎、胃下垂、扁桃體發炎、水痘等等都有可能導致嘔吐發生。由於嘔吐的病因複雜多樣、嘔吐發生和持續的時間不同、程度不等和年齡各異,所以對機體產生的影響輕者僅為一過性不適,而長期慢性嘔吐就可致消化性食管炎、低血容量、低鉀、低鈉、鹼中毒等代謝紊亂、貧血、營養不良、生長髮育停滯,急重時可引起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休克或誤吸、窒息、誘發心律不齊甚至死亡。所以對於嘔吐不可等閒視之!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嘔吐


古人以有物有聲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乾嘔之不同稱謂,其實嘔與吐常常同時發作,很難截然分開,故而一般並稱嘔吐。中醫理論認為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其氣主降,以下行為順,不論外邪侵襲、飲食不節,還是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勞倦過度,只要有損於胃誘發胃氣上逆均可發生嘔吐。故《聖濟總錄?嘔吐》雲:“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濟生方?嘔吐翻胃噎膈》言:“若脾胃無所傷,則無嘔吐之患。其或飲食失節,溫涼不調,或喜餐腥膾乳酪,或貪食生冷肥膩,露臥溼處,當風取涼,動擾於胃。胃既病矣,則脾家停滯,清濁不分,中焦為之痞寒,逐成嘔吐之患焉……又如憂思傷感,宿寒在胃,中脘伏痰,胃受邪熱,瘀血停蓄,並能令人嘔吐。”《景嶽全書?嘔吐》亦謂:“嘔吐一證……凡嘔家虛實,皆以胃氣為言。”對於嘔吐當穴取金津、玉液為主穴。伴有上腹飽滿,胃脘痛疼,噯腐吞酸,噁心厭食等飲食停滯表現者加中脘、內關、足三里;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痛疼等外邪犯胃者可加曲澤;伴有脘腹不舒,體倦乏力,甚至四肢不溫,大便溏薄等脾胃虛寒證者加取神闕;伴有噯氣吞酸,胃脘痞悶,胸脅脹痛,隨著情緒波動使嘔吐加劇的肝胃不和證者加內關、太沖;伴有吐出物以痰涎清水為主,上腹脹滿,頭暈心悸等痰飲內阻所致者加內關、豐隆。先令患者取側臥位全身放鬆,自然張口並將舌尖抬起頂至上顎,暴露出舌下繫帶兩側之金津、玉液,術者手持2寸毫針或一次性注射器的針頭對準金津、玉液穴位處暴怒、深色淺表靜脈快速、準確點刺放血各3、5滴,令患者將血跡吐出後用涼白開水漱口。患者改為仰臥位並將所需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常規消毒後術者左手拇、食二指自然放於局部並向兩旁撐開穴位處皮膚致其繃展,右手持小號三稜針(亦可用一次性採血針、注射器針頭等)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露出約1、2分長的針尖對準曲澤穴局部快速點刺3至6下,若曲澤穴處可見到淺表靜脈瘀紫暴脹明顯者直接點刺淺表靜脈即可,用95%的酒精搽拭點刺處(便於血液的順利外洩)後,術者左手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拔罐其上,留罐10分鐘起罐並用衛生紙將血跡搽拭乾淨並絡合碘常規消毒。毫針直刺內關、太沖各0.7寸,中脘、足三里各1.2寸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轉手法;豐隆2.5寸施以大幅度提插瀉法。施手法時以患者自覺中脘有向左少腹部方向、內關有向肘關節方向、足三里和豐隆有向踝關節方向有痠麻針刺感傳導為佳。施手法各1分鐘後留針25分鐘期間加強手法一次。將神闕穴位置及艾條溫和灸方法(術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及肚腹內溫熱、舒服,視之局部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原則灸15至20分鐘,灸畢再在神闕穴處外貼傷溼止痛膏之類的膏藥防止神闕穴處熱著涼!)教會患者家屬,囑每天在家中自行灸治。方中金津、玉液位於舌下兩筋上,為經外奇穴。《靈樞·經脈》言:“脾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脾胃互為表裡,經脈互相聯屬,生理上脾升胃降,維持中焦正常氣機功能。若脾不能升而胃不降反上逆則嘔吐發作,取舌下之金津、玉液點刺放血具有升其脾氣而降其胃氣平其衝氣的功效。中脘、內關、足三里配伍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內關配豐隆、太沖有化痰通絡、寬胸理氣的功效。遵“合主逆氣而洩”之訓取手厥陰經合穴曲澤刺絡放血,具有清邪止嘔吐的作用。神闕穴位居臍中,又名臍中、氣舍、氣合、環谷、維會、命蒂等。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處凹陷空缺,歷代針灸醫籍均視為人體要穴。此穴屬任脈,通過經絡關係督脈“貫臍”、“過臍中央”,故在肚臍眼施術可以激發經絡之氣,通過任督二脈總理人體諸經百脈、五臟六腑,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調整臟腑平衡的功效。諸穴配伍協作、針灸可以很好的解決嘔吐及因嘔吐而引起的服藥困難、不能受納等難題。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