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佛家有言,繁華三千,看淡即是雲煙;煩惱無數,想開就是晴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安身立命,人人皆要擔負起塵世俗情、離合悲歡。有時苦與樂,並非由外界事物所能決定,而是自己的內心在做主宰。執著於一念,便受困於一時,放下這一念,把煩惱打散,會自在於心間。

“一切福田,皆有心地”,只有從內心上出發,自淨其意,方可迴歸清淨之念,若是還貪圖於聲色享樂,即便付諸再大的努力也是枉然。

人生一世,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大師曾留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傳世名句,教人放下妄想執著,明心見性,讓福氣自來。

佛教美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據《壇經》上記載,唐朝時期,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幼時孤苦,以賣柴為生,二十四歲出家赴五祖處學法。

有一日,五祖喚來門下的諸位弟子,說:“你們各寫一首偈語,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若能明悟大意,便可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

於是大師兄神秀在牆上書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大師兄神秀的詩可以這樣理解,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而心靈就像是一座明亮的臺鏡,只有時時不斷地撣拂它,才能不讓塵垢汙染了其清淨的本性。

佛教美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惠能雖然不識字,但卻依託神秀的觀點有不同的覺悟,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的意思是,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從佛法的見解及修為上來看,神秀藉助具體的物象,以此表達自己所悟,而惠能不曾用比喻,便直接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惠能的境界是要更高一些的。

所以最終惠能受持五祖的法脈傳承,為第六代祖。

佛教美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菜根譚》雲:“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生活中隱藏著很多美好,只是太多人急功近利,被物慾障礙了雙眼,當心中有汙,不再清淨,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更多。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慾望過多,心本無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只要健康地活著,真誠地愛著,也不失為一種富有。

生命中有很多事情足以把你打倒,但真正打倒你的是自己的心態。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才是最善良的成熟。把一切看淡,心就不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