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別讓孩子丟失了自己的原力

如今,人工智能的熱度“高燒不退”。從去年到今年,無論在科技圈還是教育圈,人工智能都算得上是一個高頻詞語了。前些天,《紐約客》雜誌的一張封面圖刷爆了朋友圈。

人工智能時代:別讓孩子丟失了自己的原力

圖中機器人變成了社會主體,而人類無事可做,只能坐在路邊乞討為生,難道這會成為我們未來生活的真實寫照嗎?作為父母而言,怎樣讓孩子做好準備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面對學生和家長的困惑,新學期伊始,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校長徐向東給出了一份答案:要做一個能吃苦、勤努力、肯貢獻的人。

他表示,當技術高度發達,人們期待著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同學們期待著有一個像電腦一樣的大腦來代替辛苦的學習、思考與練習,不需努力就能當上學霸,教師和家長們也會期待用更少的付出獲得更多的回報。然而,當我們靜心思考,就會發現技術的確可以提高生產力、改變人的學習和生活,但很難改變人的本質。“人的生活總不會滿足於現狀、總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總會有不懈的向上向善的追求。也正是如此,人們才能感受到價值存在與幸福,感受被別人需要的崇高與尊重。輕而易舉地獲得、享受與索取,會使人麻木與無聊。我們也會發現,通過少的付出與獲得更多回報的過程,本身就是通過克服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換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閱歷的豐富,會有無數個事實證明付出與收穫的等量關係。”因此,在新學年到來之際,徐向東希望每個同學暢想自己的奮鬥目標,預設自己即將付出多少,為應對困難做準備。他總結道,能吃苦、勤努力是一個人獨立生活、立足社會、獲得成功、實現理想的基礎。而要成為一個未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需要從學校、家庭開始。

人工智能時代:別讓孩子丟失了自己的原力

面對日新月異科學技術的進步,有人迷茫、有人緊張、有人喪失了前進的動力。但在徐向東看來,有一些東西是始終不變的:“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終身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能吃苦、勤努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良好的心理準備,會讓你在未來的社會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從而在努力與奮進中感受成功的幸福與快樂,感受做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的無限愉悅與滿足。”人工智能的時代究竟還有多遠,我們無法得知,但我們需要要孩子明白:無論技術怎麼進步,付出和收穫永遠成正比,勤奮和吃苦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唯有讓他們理解這些,實現自我的“原力覺醒”,未來才能自如地應對人工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