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舉行

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舉行


梁長玉報道 為引起公眾對於消化類疾病的重視,提高腸胃健康的自我保健意識,10月27日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和《自我保健雜誌》主辦,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支持的2018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在天津正式舉行。

此次活動旨在提升醫護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加強衛生行業科普宣傳的主動性,創新科普宣傳方式,增強廣大人民對醫學科普的獲得感。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黃正明會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自我保健與藥療指導委員會王震主任、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侯曉華教授、第三軍醫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科陳東風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丁士剛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消化科陳勝良教授等出席本次活動,並就消化系統疾病、腸胃健康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享。

據悉,2018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從今年三月啟動至今,已經在全國近二十省市開展。活動以“醫者之美•科普之美”為主題,分為科普文章徵集、區域科普演講及全國科普演講三個階段。主辦方在活動前,對消費者和藥店店員進行大規模調研,並基於調研的結果數據,篩選出大眾最為關心的100個腸胃健康話題。活動參與者選組委會圍繞這100個話題所提供的相關命題,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創作出生動多彩的科普內容。

古語有云:“上醫治未病”,所謂“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而醫生做科普,做正確的科普就是百姓們防病、治病關鍵的一步,以期達到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此次科普活動的目的也不僅限於提高醫務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在於為大眾提供更科學、有效的,防治消化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解決方案。

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舉行


胃病發病率趨高多與生活習慣有關

我國是消化疾病大國,胃病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再加上受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胃病的發病率呈現急速增長趨勢,並且年輕化趨勢明顯。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統計發現,胃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並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長。

胃病是胃部疾病的統稱,常見的胃病有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等,其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它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早飽、打嗝、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但由於慢性胃炎大多無明顯症狀,很多患者對自身的疾病並不重視,從而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消化科侯曉華教授表示:“胃病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引起胃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與遺傳有關外,也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聯繫,諸如環境、飲食、細菌、吸菸以及過度飲酒等,這些都會刺激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胃腸是消化系統中最主要的器官,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營養物質是靠胃腸吸收,體內90%以上毒素由腸道排出。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胃病也會引發一系列的併發症,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活動總決賽舉行


切勿盲目用藥治養結合效果更佳

儘管胃病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但由於胃病症狀初期普遍不太嚴重,絕大部分患者往往會選擇自行購買藥物來緩解症狀。止痛藥就是許多人的首選,然而它僅僅是通過麻痺來緩解疼痛,不能消除病因,甚至還會對身體造成極大損害。還有一些人分不清胃痛症狀,採用助消化藥物,並不能起到治癒作用。有些胃藥可能還會傷及肝臟,所以選擇對症的胃藥是非常關鍵的。其中,鋁碳酸鎂咀嚼片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含有人工合成、同於天然物質的單一活性成分的鋁碳酸鎂,有明顯抗酸作用,併兼有胃粘膜保護作用,對膽酸也有一定吸附作用,其作用迅速、溫和、持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丁士剛教授表示:“在胃痛或者胃不適時,要及時諮詢醫生建議正確用藥。在生活中,有很多患者自己無法區分症狀,分不清胃痛原因,盲目用藥非但解決不了病痛反而對病情不利。因此,需要更多醫生進行科普教育,使病人瞭解自身疾病,採取有效治療方式。此次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提升醫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增進公眾消化疾病知識發揮著積極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飲食以及用藥對胃病的防治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對於一些腸胃不好的人群來說,多吃清淡食物,少吃酸辣刺激性食物,戒菸戒酒,少喝咖啡、碳酸性飲品等,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心情愉悅,才能真正減輕病痛,避免影響身體健康。

2018首屆“我講消化與健康”醫學科普金話筒圓滿閉幕,全國16強消化科普演講者給我們帶來了一場消化醫學科普的盛宴。他們結合自身的醫學知識和門診經驗,將如何減輕胃腸不適、科學護理胃腸、胃腸健康自我保健等知識,用創新科普的形式向百姓呼籲:多關注、多愛護自己的胃腸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