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前人的著述見地,要繼承性發展,不要無原則批判

對前人的著述見地,要繼承性發展,不要無原則批判

一部《法華經》,先有隋朝天台智者大師作《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為該經加於註釋,內容博大豐富而詳細。又有北宋溫陵戒環大師作《法華要解》,內容精闢扼要而簡明。天台大師所作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固然值得崇尚,而溫陵大師所作的《法華要解》也不可輕視。有人問:“如果先閱讀溫陵大師的《法華要解》,繼而再去參究天台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便會發現其間的勝劣差別懸殊。然而你卻判定‘溫陵不可輕’,這是什麼意思?”我說:溫陵大師出生的年代在天台大師之後,《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書他當然都已看過。天台大師對《法華經》逐句進行細微的分析,詳盡地辯明,溫陵大師並不是不知道。他所作的註解既以“要解”為名,用意在於簡潔明白,直捷了當。如果仍然加於繁詮曲釋,窮遠極深,則是博論而非精要了。況且要解中列科多采用天台舊文,其有不引用之處,也自有他的用意在。至於中間解文立義或得或失,學者應該虛心平氣地去體味才行啊。

對前人的著述見地,要繼承性發展,不要無原則批判

我們對前人的著述應該寬容。每位祖師,他對佛經做了一些解釋、註解,是在他修行感悟的基礎上,面對當時眾生的需要而做的。時代變了,我們可能看起來有些方面我們覺得說得不恰當,但是呢,在當時很可能是恰當的。所以我們對先人的著作、先人的見地,都應該繼承發展,要寬容,要感恩戴德,而不是無原則地批評。批評別人,無非就顯示自己技高一籌,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將來還會有後人來評點我們。如果我們不是客觀的態度,怎麼可能得到後人對我們客觀的評價、客觀的對待呢?恐怕不容易。」

—————————

對前人的著述見地,要繼承性發展,不要無原則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