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磁场助推村民走致富小康路——金湖党建示范带系列报道之二

产业磁场助推村民走致富小康路——金湖党建示范带系列报道之二

柯湾村党群综合体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8月21日早上7时,金湖街办柯湾村4组60岁的无职党员陈绪洪,带领该组10名村民来到门口大畈,采摘刚成熟不久的莲蓬。

近段时间以来,门口大畈的100余亩莲子正处于成熟季节。柯湾村3个小组近40余名村民,在各湾组无职党员的带领下,来到家门口的金林合作社打工。

去年年初,外地老板段冬喜从他人手中流转的330余亩土地,建立金林合作社,雇佣附近村民种植莲藕、葡萄和养殖虎皮青蛙。就这样,陈绪洪和村中的留守中老年人有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

“不用出远门也有工作了,顾家赚钱两不误。”陈绪洪笑着介绍,来金林合作社打工的村民月收入超过2000元,每年能工作八九个月。

这是金湖街办柯湾村实施“党建引领·活力村庄”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事例。

近年来,柯湾村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兴旺”为统领,结合本村实际,在抓好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多元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空口走不上致富路,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

过去的柯湾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没有主导产业,靠种粮食维持生计。柯湾村“两委”在金湖街办的领导和帮助下,推进“头雁”工程,发挥优秀党员在村庄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逐步引导在外发展的优秀青年回乡创业,不断引进资本,以生态农业为着力点,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014年的一天,在广东养猪的陈氏兄弟陈志才和陈敬青回到柯湾村,看着几十年来没变化的村庄,陈氏兄弟萌生了在老家开办养殖场的念头,以帮助村庄面貌的改变。

创业前期,没有土地村委帮流转,资金遭遇短缺,村里将征地赔偿的120万元以入股的形式予以支持。

四年多过去了,陈氏兄弟公司现有存栏母猪800多头,存栏肉猪3000多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年上交村集体12万元。公司已成为柯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强大支柱,同时培养了一批养猪能手,带动了柯湾村经济的发展。

产业兴起后,接踵而来的则是带领村民致富的“磁场效应”。

7组村民范晓梅在陈氏兄弟养殖场学习一年多后,利用村里的荒山,开办了自己的生态养殖场,年养母猪50余头,收入达15余万;在家带孩子的胡祁琴也通过家人的支持和村委的帮助,利用荒山放养家禽,并将传统销售和网商相结合,产品销售沿海城市,年利润超过了20万元。

随着产业的兴起,柯湾村民手头的土地资源成为了“香饽饽”。土地流转、家门口务工,村民的致富之路也越走越宽。

“今年我们计划再引进500万元资金,在已有的葡萄、湘莲种植的基础上,发展龙虾套养、虎皮蛙等养殖,建设农庄,发展休闲观光采摘旅游业。”随着产业的兴旺,柯湾村支书陈光将发展的眼光看向更远,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王正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