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重塑大豆進口格局,倒逼國內養殖業消費「降級」

盛夏7月,載著美國大豆的散貨船“飛馬峰”號(Peak Pegasus)成為“網紅”:為了與中國海關加徵25%進口關稅的反制措施賽跑,“飛馬峰”在中國黃海上演了一出“生死時速”。三個多月後的10月18日,滿載著千噸大豆的“龍推603號”糧食專用駁船從俄羅斯遠東地區抵達黑龍江省撫遠港,這是中國企業在俄羅斯種植的非轉基因大豆首次通過水路大批量回運國內。

第一財經 邵海鵬

同樣都是運抵中國的大豆船,緣何有此不同命運?

當中美在貿易領域過招之時,大豆成為角力的主角之一。兩艘大豆船的背後,折射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美國與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之間貿易摩擦升級,同時也反映出中國一直以來尋求大豆進口渠道多元化的努力。

中美貿易摩擦重塑大豆進口格局,倒逼國內養殖業消費“降級”

成熟的大豆


中國大豆貿易的進口態勢若照此繼續發展,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重塑全球大豆貿易格局。

中國對大豆的需求不斷增長

作為大豆的原產地國家,中國曾經是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據統計,1994/95年度之前,中國為大豆淨出口國。進入2000年以後,旺盛需求促使中國大豆進口量逐年飆升。1999/00年度,中國進口大豆剛突破1000萬噸。到了2009/10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飆升到5034萬噸,2017/18年度甚至飆升到9350萬噸。

短短25年左右的時間,中國完成了由大豆出口國向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角色的轉變,進口量佔全球大豆貿易量的60%。毫無疑問,中國已經穩坐世界大豆進口國的頭把交椅。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角色轉變的背後,最重要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居民消費水平提升,居民人均日蛋白攝取量持續提高,而且居民營養膳食中蛋白結構也從之前的植物源蛋白為主向動物源蛋白轉變。動物源蛋白需求增加,刺激了我國養殖行業快速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國儼然已經形成了大豆占主導地位的糧食進口格局,而且大豆的對外依存度也屢創新高。據統計,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對外依存度達到86.2%,且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為來自美洲的轉基因大豆。

中美貿易摩擦重塑大豆進口格局,倒逼國內養殖業消費“降級”


中美貿易摩擦重塑大豆進口格局,倒逼國內養殖業消費“降級”


目前,巴西、美國、阿根廷是中國三大主要進口來源國,其進口量佔大豆進口總量的95%左右。2017年,這三個國家分別約佔中國進口總量的53.3%、34.4%、6.9%。

自從2013年巴西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大豆進口來源國以後,巴西逐年持續增長的大豆產量及價格優勢,不斷擠佔美國大豆在中國的市場。因為大豆出口政策及國內土地、氣象、資源等因素,阿根廷大豆產量波動較大,每年向中國出口大豆500萬-1000萬噸。自從2010年向中國出口大豆超過1000萬噸,達到1119萬噸以後,向中國出口量已經7年未超過1000萬噸。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是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約有62%的大豆銷往中國。中美大豆貿易相互依存度均較高。兩國貿易摩擦升級後,大豆將成為最受影響的雙邊貿易貨種之一。

大豆貿易格局生變

加速向中國市場奔跑的“飛馬峰”號,在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25%關稅的背景下,由於缺乏競爭優勢,今後將會調轉航向運往其他市場。

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天津市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文傑認為,對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加徵關稅後,大豆市場價格可能有較大幅度上漲,預計每噸上漲600元左右或更多。這勢必會波及養殖業,造成成本上漲、畜產品價格波動等現象的發生。如果進口美國大豆由3200元/噸漲至3838元/噸,這已超過了巴西大豆,也高於東北大豆的市場價格,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價格優勢也將不復存在了。

王文傑稱,中國養殖業的出路在於開源節流。

他解釋稱,開源就是開發新的大豆來源、新的蛋白質飼料,要進口非美國大豆,進口其他蛋白質飼料。同時,提升我國國產大豆的種植,擴大其種植面積,提高其產量。節流就是要應用新技術,節省或減少蛋白質飼料的利用,包括應用低蛋白日糧技術,提高飼料利用率技術。同時,挖掘新的蛋白質飼料資源,或者是替代蛋白質飼料的資源。要轉變生產方式,去掉低水平生產能力,進行高標準、高質量、智慧化的生產體系提升。

中國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將在未來徹底改變全球大豆貿易格局。從中國大豆進口情況來看,在今年頭8個月,中國大豆進口量同比減少2.1%,至6200萬噸。其中,美國大豆佔到780萬噸,明顯低於去年同期的1140萬噸。進口巴西的數量提高到5060萬噸,高於去年同期的4420萬噸。

林國發預計稱,未來5年,中國從巴西進口大豆有望達到每年7500萬~8000萬噸,遠高於2017年的5093萬噸;從阿根廷、烏拉圭進口的大豆數量也有望增加。

此外,中國在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的市場在逐步被南美消化的同時,還加大了對南美大豆投資。比如,中糧集團收購國際糧商荷蘭尼德拉(Nidera)和來寶農業(Noble Agri),部分企業到巴西及南美其他國家投資種植大豆等。

若將貿易視野擴大到全球來看,中國也將會多渠道拓寬大豆進口來源。比如,從俄羅斯、烏克蘭、非洲等國家或地區進口大豆。

正如文章開頭所述,伴隨著由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駛出的“龍推603號”糧食專用駁船首航成功,中俄界江首個糧食專用碼頭正式啟用,中國企業正在致力於探索一條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綠色農業,收穫後通過水路運回國內深加工的多元化、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之路。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該企業承租的45萬畝豆田今年獲得豐收。預計可收穫大豆8萬噸。其中2萬噸將運回國內,可實現貿易額600萬美元。

搶抓俄豆回運機遇,撫遠將打造黑龍江省對俄進出口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集散加工中心,項目落成後,將在5年時間達到回運大豆百萬噸,實現產值100億元。

此外在今年9月初,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簽署大豆輸華植物檢疫要求議定書,標誌著埃塞俄比亞輸華大豆可以正式向中國出口。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農業大國,近年來種植業發展很快,是新興大豆輸出國。儘管埃塞俄比亞出口大豆的數量難有作為,但開放該國大豆進口,外界將之解讀為一個豐富我國大豆進口來源市場的政策風向。

不是飼料“降級”是科技進步

除了拓展大豆進口來源,尋找替代品,中國也在積極引導飼料企業合理配方,降低動物飼料中的蛋白用量。

近來,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已經在組織部分專家和大型飼料企業起草《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和《蛋雞、肉雞配合飼料》2項中國飼料工業協會團體標準。公開徵求意見階段已於10月15日結束。

“為推動飼料行業科技進步,減少飼料原料消耗,降低養殖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兩項團標均提議,降低飼料中粗蛋白質水平的下限值,並增設上限值。

豆粕是飼料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根據測算,若將中國生豬飼料中的大豆含量降低至國際水平,相當於每年減少2700萬噸大豆需求,這一數量約為2017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總量的82%。

外界評價稱,從積極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未必是一件壞事,也將會倒逼中國養殖方式的轉變。

中美貿易摩擦重塑大豆進口格局,倒逼國內養殖業消費“降級”


中國畜牧業的養殖方式面臨改變。來源:新華社

過去幾年,中國飼料行業普遍宣傳的高蛋白飼料將逐步轉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飼料粗蛋白配比。

儘管有聲音調侃稱,生豬等養殖行業將面臨消費“降級”,但需要看到的是,長期以來,中國養殖企業所提供的飼料中豆粕含量均高於生豬的正常所需量。在中國,這一比例為20%,而國際水平為12%。

林國發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高飼料蛋白雖然可以提高畜牧養殖日增重,縮短出欄天數,但過高的飼料蛋白容易導致場舍氨氣濃度偏高,不利於畜禽的健康。另外,過高的粗蛋白,導致飼料中的蛋白轉化率偏低,排洩物氮含量偏高,汙染環境。

當前,中國豬肉消費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禽蛋和禽肉消費也處於較高水平,消費增速放緩。如何提升畜牧產品質量將是行業的新的發展方向,中美貿易摩擦將一定程度增加中國豆粕供應壓力,倒逼畜牧產業的新發展。另外,牛羊等反芻類養殖需要飼料蛋白較少,而牛羊肉近年需求穩步增加,國內牛羊養殖行業仍處於較低水平,主要由於國內牧草行業仍較為落後。

2016年農業農村部制定的大力發展食草養殖有望迎來新發展機會,牧草種植也迎來大發展,其中紫花苜蓿和青儲玉米發展潛力巨大。

當然,美豆的缺位短期仍存在一定影響。一般情況下,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源於美國,受本次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預計,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數量有限,更多依賴南美國家,短期可能導致國內大豆供應偏緊。再加上非洲豬瘟影響及低蛋白飼料逐步推進,減少了缺口;另外,國家仍有一定的大豆儲備庫存可釋放,預計2018年11月至明年1月,豆粕供需不會出現顯著偏緊,整體可保障供應。隨著巴西大豆產量增加,加上低蛋白飼料的穩步發展,明年第四季度大豆供應偏緊情況將不再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