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蒙奶奶給家庭教育的三條原則

大家好~我是楊帆


讀書筆記:蒙奶奶給家庭教育的三條原則



國慶節我們繼續一起讀蒙奶奶的《家庭中的兒童》這是第9章,前面我們已經讀過、第四章(點我)、第五章(點我),第六章(點我)。而第8章是家庭的蒙氏環境,其實在我們往期的內容很多了。好開始正題:

很多新手父母,他們之前還在為彼此的一些缺點互相指責,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我怎麼有個孩子了?但是,如果他看了教育類的書籍,還會發現你不但需要養孩子,你還要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對孩子的吸收性心智來說,似乎爸爸媽媽要在孩子面前做一個上帝,因為你是孩子學習這個世界的第一任老師,最信任最親愛的老師。

我們在這分享一個書中的案例。當一個好媽媽,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教育孩子要養成誠實的習慣,因為和我很熟的媽媽通過描述說謊的卑劣,來教育他的小女孩,絕對不能說謊,他常常講一些故事想讓小朋友瞭解一個小小的謊言,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後果:

狼來了的問題

有一天,一個朋友打電話邀請媽媽去聽音樂會,媽媽隨口說:

哎呀,真不好意思,我頭痛的厲害,實在沒辦法去。。。

他的電話還沒說完,就聽隔壁房間傳來一聲尖叫,他衝過去,看著女兒坐在地板上,雙手捂著臉,他問:親愛的發生了什麼事?

小女孩哭著回答:媽媽,你說謊。

小女孩對媽媽的信任被摧毀了,從此呢,孩子和媽媽之間會產生疑惑誤解,甚至孩子會對這個社會交往產生疑惑,懷疑。

那些不厭其煩鼓勵孩子養成是習慣的成人,卻往往把兒童包圍在謊言裡,我們常常會很習慣的去說:別哭了,再哭狼來抓你了。再不吃飯大灰狼來了,之類去給孩子說一些小謊,可是,小朋友是非常敏銳的,他們很快就,發現:

你在騙他

還有一種更加糟糕的現象,就是,有時候我們,成人在跟孩子去做溝通的時候,我們也有自己的一些無奈,比如我們今天答應了小朋友,他回家放學回家,我們答應他今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然後雞飛狗跳的拖到了上床的時間,9點半了,已經很晚了,然後小朋友不想睡覺就一定會說:

媽媽,你剛才你回家的時候答應我要看動畫片的,我還沒有看呢.

他說的是事實,可是上床的時間已經到了。這個時候,很多成人可能出於趕緊上床睡覺的壓力,媽媽可能就會說:

啊,已經這麼晚了,你還不上床睡覺嗎?今天不能看了。

我們沒有辦法了,我們就會用,一種很專制的方式解決了,這樣一來呢,兒童都無法得到內心深處最需要的危急,結果,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反應,這就是我們在面對這個事情的一個負面結果,負面結果常常會導致孩子陷入被動模仿,放棄了成長,開始被動的服從。

比如,一個1歲的小朋友,看到他媽媽的畫,特別喜歡看畫裡面的小小孩子,甚至還會親親畫上的小孩,這個小男孩還懂得分辨花的圖樣,他會把鼻子靠在上面,好像聞花香的樣子,男孩看到孩子和花,可以做出不同的行為反應,表明了他知道花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東西.

雖然這個小男孩只有一歲大,旁邊的大人能看到小男孩這些動作,覺得她真是可愛極了。然後他們就去,拿一些別的東西,想讓這個小男孩聞聞,親親,和男孩臉上原本聰慧矯捷的表情,轉而被困惑所取代,因為之前,他是在探索這幅圖畫,他發現自己能分辨出來圖畫裡的,孩子和花,他會親親小孩聞聞花,可是。成人卻並沒有真正的觀察到孩子這個變化,反而在取笑他,干擾他,把他的探索當成小把戲觀賞。

最後,因為成人一直用別的東西逗弄孩子,希望他去親親聞聞,希望看到她那個可愛的樣子。最後,他實在沒辦法,只好不加分辨,每樣東西都拿起來聞聞親親。旁邊的人,終於達到目的,開心的笑了起來,這孩子也只好開心的笑了,可是,

他獨立發展的道路其實是被阻礙了。

我們是不是常常像對待小男孩的那些成人一樣,對孩子做出了錯誤的事情卻不自知呢,抑制了孩子自然的天賦探索,把孩子弄的不知如何是好,然後到孩子最後無助的流淚時,我們反而覺得,這孩子怎麼,動不動就哭啊。

其實呢,這,還是相對比較輕的一種誤解,還有我們常常會講一種,現在社會上,新聞裡常看到一些叫做反社會人格,就這樣的人,他們可能是,比較常見的連環殺人案的兇手,他們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沒有任何,原因的,有計劃的。做出一些,非常殘忍的殺人案件,甚至弄校園槍擊案呢,那種很變態的臉殺手.

犯罪學家,對這種這種反社會人格的研究中的,發現,他們都會有,非常典型的三個特點,那就是:尿床,喜歡玩火,然後會虐待小動物,這樣的,一種很病態的表現的最後的根源呢,這些孩子在童年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過愛,就是會有,非常不健康,悲慘,殘酷的童年生活經歷。尿床就是非常典型的幼年行為。

我們既然生了孩子之後。家長無法去承擔,去當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模範的任務,那我們怎麼辦呢?其實很簡單,不必做完人,學習承認錯誤,我們主動的去承認錯誤,在孩子面前,他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示範效果,因為每個人都不是聖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的。

蒙奶奶分享過這麼一個例子:我還記得海倫稍大點兒,大約三歲的時候,曾經有這麼一件事,那時候海倫的阿姨拿了一些蒙臺索利教具,將四色板給海倫看,阿姨不小心把其中一塊色板掉到地上,打破了,她的阿姨,趁機教育海倫,說:

你看一定要很小心才行啊,要專心。

孩子對阿姨說:不能讓它掉到地上哦。

兒童就是這樣,有什麼說什麼,兒童會批評責備成人的故事,我有當成人說出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的時候,兒童的正義感才得以滿足。

我們只要在兒童面前,認清自己的缺點,虛心地接受兒童公正的觀察批評,有了這樣的觀念,我們在他的面前做了錯事,也能夠原諒自己的錯誤。

有一天,海倫阿姨對海倫說:親愛的,我今天早上對你太不禮貌了,都怪我的心情不好,不應該把氣出在你的身上。海倫給阿姨一個擁抱,說,親愛的阿姨,沒關係,你知道我是很愛你的。其實。孩子就是這麼的真誠,這麼的敏銳,所以我們在他們的面前無需隱藏,去努力做最真實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那便是最好的榜樣。


讀書筆記:蒙奶奶給家庭教育的三條原則



家庭教育三原則:我們講了,在家庭中的兒童,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一個態度,去面對這個小生命,那麼我們在,到底具體的我們有什麼可以遵守的原則嗎?這本書非常的實用,給了三條原則。三個原則呢,我想從三個故事來引入。

1

發現的故事


蒙臺梭利博士,給了一個六個月的小女嬰,銀色的玩具搖鈴,都把搖鈴放在女嬰的手裡,教他怎麼搖出聲音,玩了幾分鐘以後,他把搖鈴丟到地上,我把搖鈴撿起來,重新放回她的手裡,他又丟了下來,我倆就這樣,你丟我撿重複了好幾次,這孩子好像故意把搖鈴丟到地上,好讓人幫他立刻撿回來似的。

有一天,當小女孩手裡又拿著小鈴的時候,她不像以往,把手全部張開,讓搖鈴掉到地上,而是先放開一根手指,再放開另一根手指,直到五根手指都全部張開,搖鈴掉到地上,孩子目不轉睛地看著自己的手指頭,他一邊反覆的做著一根一根張開手指的動作,一邊繼續觀察自己的手指。

很明顯,小女孩感興趣的並非玩具搖鈴,而是一根根張開手指的遊戲,是那些知道怎麼抓住東西的手指,讓他覺得有趣,而對手指的觀察讓她感到快樂。她在研究手的作用,女嬰的媽媽明智的剋制自己,不去把搖鈴收起來,而是加入到孩子的遊戲之中。


所以說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了,在家庭教育的三原則中,第一原則就是:

尊重


孩子正在進行所有,的合理活動,並試著去了解他們。這也是我們教師所講的觀察。觀察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技能,需要老師,是通過長時間的練習實踐,才能夠良好的掌握,但是我們的父母都在家裡面,我們只有一個寶寶,我們愛他,就是我們最好的動力,相信你一定也能夠觀察到你小朋友當下狀態的。

2

獨立吃飯


其實我們在教室裡面觀察到,孩子大約在走路之前,快到一歲的時候,兒童的心裡彷彿就有一個聲音指引著他的行為動作,他會突然想要試著自己用,湯勺吃東西,可是這時候他還沒辦法成功的把食物送到嘴裡,即使肚子餓,她也不要別人幫忙,只有等兒童自己動手的需求滿足了,他才會讓媽媽喂他吃,也許兒童渾身髒兮兮的,但臉上閃耀著愉悅聰慧的神采,因為他滿足了自己動手的需要,內在精神需求被滿足了,所以他能夠津津有味的吃下所有的東西。

我發現如果用這種方式教導兒童在一歲左右,便能學會自己動手吃東西,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錯過了這個孩子想要自己去努力的吃東西的階段,我們想再回去教她的時候呢,那就很難很難,因為他最有興趣的時期錯過了,吃飯這個挑戰帶給他的精神滿足已經不足夠了。

現在我們引入了家庭教育的第二個原則,就是我們必須儘可能的支持兒童的活動意願,而不是服侍兒童而是培養兒童的獨立個性,不讓他形成依賴。支持兒童,但是在信任兒童獨立能力的前提下,並不是包辦代替

3

小朋友摔倒了,我們成人應該怎麼樣去回應他?


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孩子摔跤了,但是你會發現不同的孩子摔跤之後的反應不一樣,有的孩子們會趴在那不動,等大人來扶她,有的孩子呢,刻意的大聲的去哭,然後希望成人來安慰她,有的孩子勇敢自然的,自己站起來,檢查一下身體,就開心的繼續去玩兒了。其實,這些孩子的不同反應是源自於生活環境和成人的教養模式。

孩子摔跤了,成人到底要怎麼做呢?兩個重點:

首先要共情,認同孩子的感受,通過直接關心兒童的感受,我們不僅能夠幫助她,清楚的觀察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發展社交,而且也能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感知情緒。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

哦,你摔跤了,很疼吧,我看到你哭了

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因為你摔疼了,是嗎?

跟學步兒溝通中,語言的表達有限,肢體動作和表情也很重要,用輕撫,擁抱,眼神表情鼓勵她,安撫她。

最後呢,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

儘量避免說:“沒關係,不要緊”

我們幫助兒童接受這種不愉快的感覺,而且儘量的不去渲染它,遭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就是不要給他過激的反應。過激反應,比如寶寶好可憐喲,爸爸媽媽抱抱喲,孩子就會覺得哦,摔跤了甚至是被欺負,是值得被安慰的,是好事情,所以有些孩子輕輕摔一下,我就會哭的更痛。

其實就是因為成人的反應過激了,所以,家庭教育的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必須非常留意與兒童的相處之道,因為兒童對外界的影響十分敏銳,他們的感情世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細膩。其實就是觀察發現兒童,給予合適的支持。我學習AMS的培訓師是這樣告訴我:

這種適時的回應有點像跳舞,密切的觀察舞伴的腳步,然後適時的給予最恰當的回應,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怎樣去回應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