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爲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孩子讓父母感到困擾、煩惱、生氣的行為有很多。

你能回憶一下上週你的孩子,讓你感到困擾的行為有什麼嗎?孩子當時出現那種行為的背後,有什麼樣的動機呢?你當時又是如何與他去處理的呢?比如:

1,放學回到家裡跟家長說沒有留作業,而實際上留了很多作業。第二天回到學校,又對老師說,作業寫完了,忘在家裡了,或者是跟老師說作業在媽媽手裡,媽媽沒有簽字……

這種行為能不讓我們煩心嗎?

2,還有的孩子一放學就跑出去玩了,或者去上網吧打遊戲了,壓根兒就不知道回家。直到玩兒的肚子餓了,很晚了才回來。

攤上這樣的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能不生氣嗎?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3,老師告狀引起的煩惱、困擾。

老師一告狀,讓父母就先生氣,父母一生氣,接下來在處理孩子讓你困擾的行為的時候就會感到為難。很多老師一告狀,我們就會想,這孩子又在學校惹是生非了。把我的臉都丟光了。

所以家長接到老師的電話之後,首先就是有點傷自尊。覺得自己在單位裡做的挺好的,可是為了兒子經常被老師訓斥一通。甚至有的時候會被老師喊到學校裡告自己家孩子的狀,讓自己好好教育……等等的話。

像這種接到老師的告狀引起的困擾和生氣,我們在處理孩子的行為時,如果不夠理性的話,往往會讓孩子處於老師的對立面。或者是父母把老師和孩子對立起來了。因為我們腦子裡首先樹立起的觀念是:“老師還能有錯嗎?”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那我們父母有沒有想過,你有沒有真的去信任自己的孩子?當老師和父母在家裡和校內配合起來,對學生的行為加以管制時,尤其是有時還夾雜著不恰當的處罰行為的時候。雖然孩子的行為會消失掉了,看起來會聽話了,那麼他真正的心裡的感受是什麼呢?

你有沒有去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他心裡真正的想法是什麼?有沒有想過在學校老師為什麼去批評孩子?有沒有去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景是什麼樣的?有沒有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在那樣一種情景之中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也會像孩子一樣發生那樣的一些行為?也會導致老師所認為的不聽話的這樣一種狀態?也會導致你回家以後遭到批評呢?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所以當老師告訴你孩子在學校有某種行為發生以後,首先我們要注意到的是要控制自己的行為,然後不要把老師和孩子處於對立面,一旦處於對立面的時候,我們看到:孩子一方面會覺得你們大人老是串通一氣來折磨我們,根本沒有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想法是什麼,然後孩子還有一種想法:會覺得你們太主觀了,根本不瞭解這個行為背後是什麼原因。

所以當老師對你告狀告訴孩子發生的行為之後,我們要具體分析行為的情景,分析話語,要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孩子,你聽了之後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要找出我們自己經常有的一些不合理和錯誤的信念。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孩子讓我們困擾的行為在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在初中階段,我們會看到孩子的行為是以反抗叛逆為主的。在小學階段,我們看到孩子行為是有一個變化的,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的自我是逐步的成長起來的,孩子從三四歲的時候逐步的開始有自我的意識,能夠分清楚我和外界之間的區別。

到了上小學的時候,他的自我剛剛萌芽,在他自我剛剛萌芽的時候,他會萌發出很多願望,會覺得自己有很多權利,所以在這樣情景中,會和老師會和家長髮生一些衝突。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這種行為到了初中以後,到青春期之間會變得更為的強烈,因為我們看到這個時候,從他沒有自我到自我逐步形成,到最後漸漸的獨立,她對外界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而在這樣一種情景之中,如果我們父母不能夠跟隨孩子一起成長的話。那我們父母就不能理解孩子的背後,他的行為動機是什麼。我們會越來越覺得,只會從孩子的衣服的長短髮現孩子又長大了,其實孩子在你身邊,每一天他都在成長,每天都在變化之中,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就是他的獨立的願望會從小到大越來越強烈。

老師向你告狀孩子在學校發生了某些不好的行為時,你正確處理了嗎

所以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之中,就需要我們越來越尊重他的願望,越來越接受他的行為,只有在這樣一種情景之中,我們才能減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才能有效的處理好孩子和老師在學校之間的衝突,才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原來是很理解我的,他們原來是很支持我的。”要從心裡面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真的為了我好,是真的從我的角度出發,是真的信任自己。”

我們要與孩子一起成長,瞭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走入他的內心,傾聽他的聲音,共建和諧親子關係,共建和諧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