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不是被巨額的軍費徹底拖垮的?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琴陶


蘇聯的解體其實也不是說就一定是超額的軍費開支導致的,原因也有很多,現在還有人專門在研究蘇聯的解體,所以說如果想要徹底的說清楚這件事還是很難的,只能說蘇聯的解體是各個原因結合在一起導致的。

當然蘇聯的軍費和他的經濟發展確實不成正比,導致經濟完全崩潰,這個也是蘇聯解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其實到想來說,俄羅斯的經濟也是一樣的,一直髮展不上去,蘇聯當時的處境比現在的俄羅斯更尷尬。蘇聯一直實行計劃經濟,這個也是斯大林當時確定的,但是當時斯大林是戰時,能夠最大的發揮經濟的最大效益,所以在二戰這幾年裡蘇聯在各個方面都是突飛猛進的,但是在戰後其實計劃經濟已經不適合和平年代的發展了,嚴重的打擊了老百姓的積極性。蘇聯當時的老百姓真的是吃不飽穿不暖。

其實不光是蘇聯當時跟著蘇聯的東歐國家都是一樣的,所以才會出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老百姓吃不飽肯定不會支持自己了。當時很多的東歐國家的人遊行打出的旗號都是要麵包,可見當時整個東歐,蘇聯已經是處於什麼狀態了。

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蘇聯仍然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還在大力的發展國防,軍費的巨大開支,更是加劇了老百姓的不滿。

加上阿富汗戰爭更是把蘇聯解體向前推了一把。美國當時來說,雖然說在軍事上不一定能夠完勝蘇聯,但是美國在綜合國力來說還是領先蘇聯很多的,特別是經濟方面來說,美國甩蘇聯好幾條街。美國提出星球大戰技術,其目的也就是為了讓蘇聯把大量的金錢砸進去,徹底拖垮蘇聯。

蘇聯當時已經是一搜破爛不堪的大船了,各個方面都已經僵化了,改革也是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且每次改革也是不徹底,很難對整個蘇聯起到很大的作用,這個時候也只有解體才是最好的選擇。


小伍講歷史


說蘇聯被鉅額的軍費拖垮這件事,主要講的是在1979年蘇聯軍隊派兵入侵阿富汗這一歷史事件,這場戰爭歷史十年事件不僅直接拖垮了蘇聯經濟,而且讓蘇聯在國際上揹負上了沉重的道義負擔,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最終誘因。

蘇聯在入侵阿富汗不僅損失慘重,而且經濟因此出現嚴重問題。

蘇聯是大陸國家,因此在二戰結束之後,一直都不斷的向周圍地區擴張,因此一直都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可以直接通往印度洋地區的領土通道。為此從上世紀6~70年代開始,蘇聯開始在阿富汗國內策動親蘇勢力建立政權。

但是由於宗教以及西方國家的反對,阿富汗國內建立的親蘇政權,始終無法穩定的掌控國家,這就使得蘇聯的勢力始終無法南下印度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1979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下令突然發動阿富汗戰爭。

在戰爭早期,蘇聯軍隊進展很快,只花了幾個月時間就完全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但是由於阿富汗國內地勢十分複雜,並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行動,而且阿富汗國內民風彪悍且都信仰伊斯蘭教,這就使得蘇聯雖然控制住了阿富汗國內的主要城市,但是卻始終無法完全控制阿富汗全境。

結果這一場戰爭打了整整十年,從1979年一直打到1989年,蘇軍在這裡總共投入了超過150萬人的兵力,累計傷亡超過了5萬人。

在這場毫無希望的戰爭中,蘇聯政府花費了約450億盧布,這對當時國內的蘇聯來說,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甚至可以說蘇聯在阿富汗境內的軍事開支,直接拖垮了當時已經問題重重的蘇聯經濟,最終被迫撤軍。


落下m


先說答案,蘇聯解體與軍費開支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同樣都是軍費開支龐大的美國為什麼就安然無恙呢?可見強國強軍並非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

從1989年動亂,但1991年解體,經營了70多年的一個帝國大廈轟然倒地。那麼它在大廈將傾之時,就沒有什麼跡象? 原因又是什麼呢?

痛定思痛,俄羅斯人發現,蘇聯解體並非不可避免,而是由特定人物,如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決定造成的。在1985年至1988年期間,戈爾巴喬夫任蘇聯領導人。

在此期間,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開放市場舉措,外交政策上也更加靈活,但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步子太快,沒有試點就迅速推而廣之,埋下了無數地雷。

其次,蘇聯解體是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的結果。蘇聯成立以後,成了多民族國家,每一個加盟共和國都與俄羅斯族在歷史上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而加盟共和國內部同樣也有民族主義思潮湧動。

蘇聯聯邦體制本身就是先天不足,所以,普京總統在2016年1月25日就曾經說過,列寧支持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獨立的權利是一枚“延遲行動炸彈”。

再次,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在治理國家方面的角色被從憲法中刪除,導致了嚴重的政治不穩定。1989年,東歐各國紛紛效仿,“華約”解散,蘇聯聯盟岌岌可危。

隨著強大到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運動在聯盟共和國內的興起,戈爾巴喬夫試圖避免蘇聯的解體。1991年3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儘管遭到一些共和國的抵制,但是大多數公民還是投票贊成。

從斯大林時代到勃列日涅夫早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遠低於日本,略快於美國。

1950年,蘇聯GDP總值為5100億美元,日本為1610億,美國為14560億。到1965年,對應數值分別為10110一、5870億和26070億。

在冷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一直保持著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的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直到1988年日本經濟名義GDP超過3萬億美元,超過了蘇聯。

雖然蘇聯的GDP在70年代超過了1萬億美元,在80年代超過了2萬億美元,但是計劃經濟明顯阻礙了蘇聯作為第二大經濟的快速增長的步伐。

自1985年擔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以來,戈爾巴喬夫就開始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但是這些舉動激起了強硬派成員的抵制和懷疑。

蘇聯的非俄羅斯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分裂主義暗流湧動。1991年,蘇聯陷入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缺乏食品、藥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結論是,蘇聯解體主要由於自身的結構(民族政策的失敗);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改革過於倉促;放棄了蘇共的領導等等原因。而絕非軍費開支。


閒看秋風999


記得上學的時候讀過圖書館收藏的一本中華書局出版的《世界通史》,非常好的一本書。

蘇聯部分,解體前的蘇聯,為了和美國爭霸,軍費開支數據沒有記錯的話,達到了當時蘇聯全國GDP的1/4,可以想象有多麼恐怖。

以蘇聯當時的國力,與美國進行抗爭,除了軍事上,幾乎所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美國,畸形的軍費超支,導致蘇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冷戰之下,蘇聯經濟幾乎是被拖垮了。經濟政治軍事上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民不聊生。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主張蘇共放棄領導權,就在他出國訪問期間,沒等他回國,蘇聯的各個小國紛紛宣佈獨立,龐大的蘇聯瞬間瓦解,轟然崩塌。

等戈爾巴喬夫回國時,已無回天之力。


頂級筆記


首先,必須承認俄羅斯現在軍事的強大,主要是因為當年蘇聯留下的底子雄厚。但是俄羅斯得到的蘇聯軍事家底並不是全面的,其中很多重要部分都留給了其他加盟共和國,所以現在的俄羅斯看似強大實則處於衰落的邊緣。

1991-2006年,由於軍費大幅縮水,軍工企業被大量餓死,專家和熟練技工大批逃亡到國外。大批裝備被廢棄,任其鏽蝕,甚至連拆毀的錢、技術和人力都沒有。導致俄羅斯軍隊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沒有獲得新裝備。造成部隊規模嚴重縮水,裝備老化,戰備和訓練嚴重不足。一個例子是,俄羅斯三分之二的防空導彈部隊在2006年以前沒有進行過一次導彈試射訓練。

現在,俄羅斯表面上退出了一些下一代武器研發計劃,但是推進都不順暢。T-50戰鬥機儘管創新度很小,但是仍然遲遲沒有研製成功,距離量產和裝備遙遙無期,已經落後於殲20。下一代戰略轟炸機pakda還停留在紙面上。

俄羅斯海軍更是悽慘,現在只能造2000噸級的“守護”級護衛艦和不足1000噸的導彈艦,美其名曰“巡航導彈發射艦”。5000噸以上的新艦已經不會設計,不會建造了。造船能力甚至不如印度。

說不難是假的,本來沒有多少錢,總是有限的,急需的地方投進去,就無法再做它用,我們看到,俄羅斯海軍這些年發展幾乎一愁莫展,大型艦隻無法更新換代,都說是百年海軍,這話用之現在的俄羅斯身上就特別帖切,從航母到驅逐艦,總在說要造,可是下水有錢,要知道這都是燒錢的玩意。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現在的俄羅斯日子過得確實百般艱難,海軍力量發展十分緩慢。


軍事國學堂


筆者認為,蘇聯被拖垮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軍費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國家戰略的錯位!

熟悉俄羅斯歷史的朋友都不難發現,俄羅斯包括整個歐洲國家在內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著一種“城邦文化”,即歐洲人認同感最強的是自己所在的城邦而不是國家。從這個意義而言,歐洲各國一直存在著分裂隱患,地方政權與中央政權始終有一種貌合神離的感覺。

從沙皇俄國開始,除了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這些少數鐵腕統治的君主外,大部分沙皇在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時往往採取一種妥協的方式,這種方式到了蘇聯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狀態。

蘇聯在領土上基本上是繼承了沙皇俄國的衣缽,但是面臨的中央與地方的隱患卻遠比沙皇俄國乃至西歐各國都要深。15個加盟共和國除了俄羅斯聯邦外大部分融入俄羅斯國家的時間都只有1——2個世紀,沙皇俄國在這裡根本沒有建立過有效統治,更談不上文化植入。所以,沙皇俄國的崩潰最主要還是從中央喪失對地方的控制力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聯的解體也是有著深刻和巨大的歷史慣性!

列寧和斯大林執政時期,面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局勢,採取了類似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那種高度集權的鐵腕統治方式,將俄羅斯國家從沙皇俄國解體後處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邊緣帶上了大國崛起的道路,鑄就了一副適合蘇聯統一體的骨架。遺憾的是這副骨架還沒有凝固,斯大林便撒手人寰,繼任者赫魯曉夫及後來歷任蘇聯領導人就將其全盤推翻,重新回到了沙俄晚期的道路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蘇聯可以說是俄羅斯國家歷史上的巔峰期,憑藉著意識形態組建了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難得的是這個意識形態得到所有國家的認可,因此也就形成了可怕的合力。與之相對的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更多的是一種類似商業上的利益關係,簡單而又鬆散。於是,在五六十年代的冷現階段,資本主義陣營一直敗多勝少。但是當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接班後,冷戰開始朝著不利於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一方發展。

斯大林在冷戰初期是靠著與美國對抗的方式來實現蘇聯自身及社會主義陣營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中蘇同盟的建立,更是讓很多人相信未來世界格局的主導權將屬於東方。而赫魯曉夫上臺後就全盤改變了斯大林時代的戰略!

赫魯曉夫對內放棄了斯大林時期的鐵腕作風,轉而向地方和各個部門的官僚集團放權,希望通過權力讓渡換取中高層官員對他的支持。國家各個中央機構和各級地方政權於是獲得了多到超出蘇聯體制承受能力的自主權,這樣最明顯的一個惡果就是導致他們在處理利益平衡的時候可以有機會把局部利益擺在首位,從而埋下了分裂的隱患!而這一巨大的政治慣性也波及到了社會主義陣營。對外赫魯曉夫改變斯大林時期與西方陣營的對抗戰略,傾向於“美蘇共治”的構想。這一策略早在二戰末期是由美國人提出來的,企圖由美國主導世界格局,蘇聯作為一個聽話的“老二!”但是斯大林明白,蘇聯的硬實力不亞於美國,但是在金融、文化、經濟等方面卻遠遜於美國。成為美國及西方國家的跟班,那麼遲早會被其完全架空。倒不如利用自身優勢在對抗中去尋找機會!

60年代後,社會主義陣營迅速分裂成了親蘇派、親中派、中立派,一些西方國家和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在野共產黨也因為爭論而分裂。更可怕的是,隨著斯大林在蘇共二十大被徹底否定,社會主義陣營賴以維持高度統一的意識形態隨之開始瓦解,各國從黨員幹部一直到知識分子、人民大眾也因為找不出分量相近的人物和思想,一下子變得無所適從,代之而起的則是各種稀奇古怪的思想!

蘇聯無法利用意識形態來掌控社會主義陣營,只好飲鴆止渴般的祭起了沙皇俄國時期的老辦法——武力控制!推翻波蘭哥穆爾政權、武力解決匈牙利事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都表現出來赤裸裸的軍事威脅性!此時蘇聯內部也出現巨大的隱患——糧食危機!蘇聯農業在列寧和斯大林時期因為深刻現實原因一直沒有呈現出科學的發展態勢,再加上自然因素,導致農業始終是蘇聯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就成為蘇聯解體的根源所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糧食危機,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曾用黃金儲備和石油從資本主義陣營大量進口糧食。豐富的石油資源是蘇聯對外博弈的一個重要籌碼,恰巧又趕上了石油上漲。但是高油價所製造的短期利益驅使令蘇聯人利令智昏,簡單的把西方國家當做自己的客戶,忽略了地緣政治、意識形態這些不可調和的矛盾。蘇聯人沒有利用石油危機瓦解西方陣營這一天賜良機,反而因為一紙以西方國家標準的“人權”、“民主”“自由”《赫爾辛基協定》把一顆定時炸彈送進了自己的肚子。這實際上是蘇聯承認了原本標榜“民主”的社會主義陣營成了“獨裁政權”,同時在很多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政策上做出了大量的無原則性讓步。藉此機會,西方國家的一些機構(大部分是間諜組織)打著“民主”的旗號夾帶著大量反共宣傳品進入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並在肆無忌憚的在民間散播,同時將利用各種手段蒐集到的重要情報交到北約司令部。與此同時,美國通過支持以色列在中東相繼打敗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通過掌控石油進而扭轉了自越南戰爭後對自己極為不利的戰略態勢,進一步掌控了資本主義陣營。

而此時的蘇聯完全被石油的短期利益矇蔽,滾滾熱錢的流入將原本充滿著隱患的政治格局、經濟體系掩蓋的更深,蘇聯領導人漸漸變得麻木,利用掌握的大量外匯不再大規模投入國內經濟的基礎環節部分,因為需要的東西都可以從國外買到。大量的資金完全流向軍工領域!碰巧在七八十年代中東戰火連天,而蘇聯又是中東最大的軍火輸出商,這就令蘇聯人更加麻木。蘇聯經濟因此陷入了以資源出口獲得高額利潤,高額利潤反過來刺激整個國家發展重心完全依賴資源出口,從而導致了其他產業急劇的萎縮的模式。一旦資源下跌,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將面臨崩潰!不幸的是,這種模式將像瘟疫一樣進入蘇聯的方方面面,深刻影響著後蘇聯時代的國家戰略!

從後來的阿富汗戰爭中就可以感受到!

五次中東戰爭後,中東完全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天下,美蘇爭霸由此開始了美攻蘇守的態勢。而美國的第一步就是從與蘇聯中亞地區接壤的阿富汗下手!隨著沙特阿拉伯宗教人員向阿富汗的滲透,導致阿富汗的局勢迅速動盪。驚慌的是蘇聯,因為一旦阿富汗出現不利於自己的變故,那麼來自中東的各種勢力就可以以此為跳板向中亞滲透。後來的事實證明,蘇聯的擔心不是徒勞的,不僅中亞出現了極端宗教人員,而且阿富汗現政府也在不停的和美國玩曖昧。蘇聯愈發意識到,當務之急必須在阿富汗建立一道防火牆,把來自中東的邪火擋住!本來,蘇聯人的盤算是比較謹慎周到的。在他們看來出兵阿富汗不過是過去出兵捷克和匈牙利的翻版,無論是從軍事角度還是從政治角度都不應動作太大,以免刺激到西方。於是原本軍方擬定的出兵20萬徹底肅清阿富汗境內反蘇勢力的計劃就變成了10萬,而且受諸多政治條件限制。於是,蘇軍沒有在阿富汗重溫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舊夢,反而在打成了一場蘇聯版的“越南戰爭”,而以美國為首的各種反蘇力量趁機同時發動,而主要突破口就是石油!

在美國、沙特、科威特聯合操縱下,國際油價於1985年和1986年出現多次大幅下跌,而蘇聯因為沒有石油定價權一下子喪失了大量外匯。而蘇聯人卻像輸紅眼的賭徒,火力全開瘋狂的開採石油以獲得更多外匯來維持國家的運轉。但偏偏禍不單行,由於蘇聯草率終結阿富汗戰事,導致阿富汗這一戰略要地徹底喪失。最大采油區的裡海則因為中亞的動盪不敢輕易開採,這就導致蘇聯的石油產能達到了極限!焦頭爛額的戈爾巴喬夫先是企圖通過壓低國內石油需求量以滿足出口不成,反而招致了早就暗流湧動的國內危機的集體爆發,而重點則是蘇共的內鬥公開化!

前面說過因為赫魯曉夫時期的大規模權力下放,埋下了分裂的種子,這顆種子就在黨和國家瀕臨生死存亡的關頭突然開花結果。以俄聯邦總統葉利欽為例,在1991年任總統期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乾脆截留了應該交給最高蘇維埃的稅收。這一招對於蘇聯來講可以說是將最後一把尖刀插進了心臟,要知道當年全蘇所有領域的生產已經全部停滯,唯一的石油出口量更是達到歷史新低——5000萬噸!蘇聯最終耗盡了最後一滴血——中央財政徹底崩潰!

接下來就是八一九事件、各個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1991年聖誕節那天19時32分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落下、26日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宣佈蘇聯不再存在……


大將軍威武8


軍費不是拖垮蘇聯的原因,蘇聯的垮臺有政治和經濟的原因,政治走樣是基礎,經濟拖累是表因,蘇聯的錯誤做法是沒有將軍工成果轉化到民生和經濟上面,蘇聯的導彈車無比先進,但老百姓買個拉達叮噹亂響,就這還得搶購,軍隊的設計圖一張張浪費,普通人看見一卷衛生紙得乾淨買下來,你出門買麵包沒買到,看到賣衛生紙的要趕緊全部買下來,不然下次就是你出門買衛生紙發現街上只有買麵包的了


車囉囉


蘇聯被軍費拖垮,

確是重要的原因;

但更主要的原因,

是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

輿論戰打垮的。

所以要謹防,

第五縱隊、帶路黨。


健康生活1960


蘇聯解體原因現在還有人在討論可笑,有人說是窮兵黷武拖垮了經濟造成的,有人說是戈爾巴喬夫搞垮的,固然以上原因都有,但華約幾十個國家都走不下去了,而北約沒一個國家解體,反而越來越強,那又什麼原因呢?關鍵是制度,


用戶63524786463


依在下來看,這主要是因為之前他沒有好好搞好與旁邊這位潛力型的大國的關係,否則也不至於那樣狼狽。而這個大國就是俺們的大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