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德軍坦克質量明顯比蘇聯高的多,爲什麼還是輸了?

軍史吐槽君


有資料顯示,在庫爾斯克大會戰中德軍統計在進攻階段的“堡壘行動”中傷亡5萬餘人,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300餘輛,蘇軍統計傷亡達17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損失1600餘輛。整個戰役階段蘇軍坦克和自行炮損失更是達到4500輛以上,蘇德兩國在庫爾斯克初期的人員傷亡是4比1。

儘管統計口徑明顯有偏差,但德軍損失大大小於蘇軍是一個事實。

明明是德軍損失更小,為何卻在庫爾斯克輸了呢?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發佈第6號訓令,德軍在春夏季發動進攻並取勝,以掌握戰略主動權。他稱“庫爾斯克地區的勝利應當成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為此,德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號“堡壘”的作戰計劃,自北面奧廖爾和南面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突出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攻佔庫爾斯克。

為此,德軍集中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5個集團軍的兵力,從南、北兩翼向庫爾斯克發動進攻。

這便是庫爾斯克大會戰的前奏——“堡壘行動”。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德國是經過了周密的作戰安排,進而進攻庫爾斯克的。在這一點上,非常像進攻波蘭和法國。保密工作很到位,加之高機動性的坦克集群,常常打得對手措手不及。而蘇聯一方呢?

在庫爾斯克會戰期間,儘管蘇聯紅軍人數上佔據了優勢,但士兵整體素質並不高。很多戰士要麼是工廠工人,要麼是集體農莊的農民,這讓蘇聯紅軍承受了巨大的傷亡。如果不是蘇聯能夠動員到全國人民,還真抵抗不了德國,這一點上法國和波蘭就是個例子。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軍的慣性統計方式和戰場控制權。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要知道二戰中,德軍對武器裝備的統計都是統計“絕對損失”的。 “絕對損失”,就是絕對無法再繼續修理。然而,大多數“被擊毀”的坦克實際上都是可以修理的,因此德國統計的坦克損失與實際的損傷相差很大。事實上,由於德軍喪失了戰場控制權,不少仍能修理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都丟在了戰場和敗退途中。

因此,在戰場控制權問題上,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進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細節。

在坦克對抗中,國土縱深和戰場控制權是很關鍵的問題。庫爾斯克大會戰中,德軍幾乎投入了全部的家當,但因縱深和戰場控制權問題,德軍裝甲部隊的坦克或者履帶火炮等幾乎扔到戰場,即便是沒有完全被擊毀,也是有來無回的。

由於美英盟軍在西西里登陸,導致希特勒被迫宣佈終止“堡壘行動”。曼施坦因曾反對希特勒的退軍計劃,從控制戰場角度是正確的。但理性的去考慮,對全局來講並不適合。西西里登陸,雖然德軍西線也有裝甲部隊,但問題是人在一線,坦克和戰車卻在修理廠,這是非常尷尬的。

從蘇聯方面看,他們對形勢的判斷較準確。

庫爾斯克突出部對蘇德雙方來講都是守其所必攻,攻其所必守。這一戰誰先發動進攻,就對誰不利,這一點雙方都意識到了。曼施坦因主張讓蘇軍先進攻,因為1942年春蘇軍主動向哈爾科夫地區出擊,慘遭圍殲,防守反擊的德軍反而佔了上風。

同樣有鑑於此,朱可夫主張讓德軍先進攻,斯大林最後的決定也是先讓德軍進攻,如德軍長時間延長進攻時間,則蘇軍主動出擊。如果德軍耐心等待蘇軍先發動攻勢,蘇軍就會脫離堅固的庫爾斯克防禦坦克集群陣地,與德軍進行野戰,而德軍強大的坦克戰略預備隊也就不會撞毀在對方防禦工事上。

在草原開闊地帶實施機動作戰的經驗,蘇軍不如德軍。但德軍最終還是錯判形勢,先發制人,最終導致戰事失利。在戰爭中先發未必總能制人,這就是庫爾斯克會戰留給後世軍事家最重要的教訓!


刀墓手札


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蘇軍損失慘重,但是打贏了戰役,而且還有力量發起了反攻。這一反攻太厲害了,把損失不大的德軍,打得抬不起頭來,一路潰退。直到本土,被全殲。

許多人一直想不明這個道理,明明是蘇軍損失慘重,還能追擊一路,結果力量越來越大,最後在柏林全殲德軍。明明是德國坦克厲害,每次戰役都損失小於蘇軍,最後卻一直敗退,只到滅亡。

原因就在於蘇德兩國坦克走了不同的發展路線。

德國走的是“精英路線”:

德國🇩🇪邁巴赫,萊茵鋼鐵公司等設計師、工程師設計時講究精確度,生產時精益求精。

而蘇聯走的是“群眾路線”:

他們的產品雖然是傻、大、黑、粗,但是皮實抗造。

使用起來就好比83年一汽工具分廠的兩臺仿型精密銑床,56年蘇聯援建的老大哥,幾十年風雨不誤,勤勞一生,另一臺的捷克造(斯柯達)的銑床細皮嫩肉,生怕一用力壞了,(捷克2戰同屬納碎黨德軍陣線)。

德軍坦克和蘇聯坦克就是這個道理。

更重要的是生產數量不同。德國坦克生產工藝複雜,用時間長,而蘇聯坦克生產工藝簡單,德國生產一輛,蘇聯就能生產三輛。結果蘇聯擁有的坦克遠比德國數量多,形成了群狼效應。結果德國就是這樣被蘇軍在戰場上壓倒的。


陽城導航


輸贏看目的

行動的目的是救一個人,可是你人沒救回來卻殺了3000敵軍,那你還是行動失敗。保鏢殺光了所有的恐怖分子,可是總統沒能活下來,你說這算成功還是失敗?

K/D這個東西雖然能反應一定的問題,不過和成功還是失敗毫無關係。

庫爾斯克蘇聯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把德軍直接打沒脾氣了,所有的後續計劃全都無法展開,當然是贏了。

這也很好的證明一句話,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通過一次進攻,削弱敵人的力量,消耗敵人的物資,打亂敵人的計劃,破壞敵人的準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沒法進攻,防守的目的不就達到了?

所以庫爾斯克當然是蘇聯贏了,直接破產了德軍後續的所有計劃,從此德軍一路退守,直至柏林,這要還不算贏,那什麼算?


皇家騎士16


數量太少,而且這些新式坦克可靠性不佳,實際戰鬥力並不是很理想。

其實庫爾斯克會戰之所以從3月一直拖到7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德軍當時的技術兵器極為匱乏,坦克等兵器由於此前的戰鬥消耗,很多裝甲師幾乎已經成了空殼,僅有幾十輛坦克,有的甚至僅有十餘輛坦克,根本沒有足夠的進攻力量。而且這些坦克主要還是3號坦克、4號坦克等,性能和蘇軍的T34-76相比不佔上風。

與此同時,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以及費迪南坦克殲擊車研製完畢,正在生產,所以希特勒也希望待這些兵器補充上之後再進行計劃。最終,在7月德軍準備進攻庫爾斯克時,這些裝備已經補充上來了,但是數量上依然不是太多,虎式、豹式坦克以及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總共才不到500輛。而且其中豹式坦克早期型可靠性不佳,故障頻繁,實際戰鬥力並高。由於坦克不夠,進攻力不足,費迪南坦克殲擊車也被迫當做坦克上前衝鋒。

德軍的總坦克數量是2900輛,也就是說剩下的都是三號、四號坦克甚至三號突擊炮等,質量上甚至不如蘇軍的T34坦克。而同期的蘇軍,有高達5200輛坦克,主要是T34-76型,性能水平雖然不如虎式豹式但是對付三號四號坦克是足夠的,而且數量大。

更重要的是,蘇軍是防守方,本身坦克就多,再結合地雷、反坦克炮陣地等火力體系,更是容易取得作戰的勝利。


前沿陣地


德軍和蘇軍走了兩條不同的裝甲兵裝備路線,德國🇩🇪邁巴赫,萊茵鋼鐵公司等設計師、工程師講究精確度,精益求精,而蘇聯人的產品是傻、大、黑、粗,皮實抗造。83年一汽工具分廠的兩臺仿型精密銑床,右邊的是56年蘇聯援建的老大哥,幾十年風雨不誤,勤勞一生,左邊的捷克造(斯柯達)細皮嫩肉,生怕一用力壞了,(捷克2戰同屬納碎黨德軍陣線)。

斯大林戰爭中隨時要聽軍工企業領導人彙報,y一2飛機,T一34坦克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所以烏拉爾以東軍工企業源源不斷的生產T一34坦克,而希特勒的優質坦克虎式,豹式坦克等產品,工時較蘇制坦克多之又多,工藝複雜,1943年春季就要發起進攻的計劃就是因為新型坦克的產品不足以發動庫爾斯克戰役規模裝備。坐等了幾個月,7月中旬才湊足了裝甲師急著用的裝備,戰役中,因為是新裝備,故障率奇高,像是象王自行火炮,跑著跑著自己發動機著火了,50噸右左的重量拖拽一個得4輛坦克!只有拋棄掉。

德軍刻意設計的新型坦克真不是吹牛,T一34不是其對手,但是曼斯坦因在南方攻擊得手了,北線防守大師莫德爾嗎攻勢卻不是令人滿意,遠低於南方集團軍群的進展,從而達不到庫爾斯克戰役要求的分割突出部並殲滅蘇軍主力的戰級設想。

更令希特勒頭痛欲裂的是豬隊友意大利🇮🇹人又出事了,西西里島頂不住美軍與英國🇬🇧軍隊的兩棲陸海聯合作戰,希特勒只有將最有戰鬥力的黨衛軍髏骷裝甲師等調運西西里島防止美軍登陸意大利🇮🇹本土。

曼斯坦因元帥的願望只有涼快了!

蘇軍雖然是投入大,損失更大,第五坦克軍軍長因為投入到戰役裡的坦克基本報銷了,自己的後事都按照蘇軍慣例安排了(準備進牢房)。

但德軍後期草草了事,結束了進攻,第五坦克軍軍長也就不了了之了。蘇軍達到了戰役目標,守住了庫爾斯克草原,還稍帶收集了一堆德國🇩🇪人千辛萬苦運輸過來的報廢裝甲集群!


user4210272105487


首先一個,德軍的坦克質量沒有比蘇軍好到哪裡去,老虎和豹子的性能比T34要好,但是德國坦克中佔數量大多數的是4號,不過在庫爾斯克的4號已經是換裝了75毫米長身管火炮,可以和T34進行正面對抗了。

德國的老虎和豹子的確紙面上的性能要比T34更好,但是由於是戰時的應急產品,機械的可靠性都還有問題,在庫爾斯克由於自身機械問題損失的比蘇軍擊毀的要多得多,而且蘇軍的火炮在近距離也是可以打穿老虎和豹子的裝甲,蘇軍不止一次的採取死亡衝鋒,迅速的接近德軍坦克和德軍打近戰,使德軍數量有限的老虎和豹子被打掉,而剩下的4號是可以和T34一戰,但是4號可不具備老虎和豹子的技術優勢。

到現在俄軍還重視坦克的快速機動,現在的坦克兩項佔比最大的還是坦克飆車,應該就是對付老虎和豹子時候進行的死亡衝鋒得來經驗,就是快速接近敵軍,最大程度減弱敵軍坦克的技術優勢。

一方面是坦克性能並不是優勢太大,而蘇軍的坦克的數量可就是巨大的優勢了,而且由於蘇軍是防禦地位,在戰鬥結束以後,大部分時間蘇軍可以控制戰場,這樣被擊毀的坦克可以被回收修好,這樣就保證了蘇軍坦克部隊的戰鬥力可以迅速恢復。雖然是德軍的坦克質量包括坦克乘員的技戰術水平也佔優勢,但是這個質量優勢並沒法抵消蘇軍巨大的數量優勢。

德軍和蘇軍相比是機動靈活,對於像庫爾斯克會戰這樣硬碰硬的攻堅戰,德軍其實非常不利,尤其是蘇軍已經發現了德軍的意圖,並且充分做好了準備,特別是堡壘計劃是計劃用鉗形攻勢南北兩個鐵鉗向中間的庫爾斯克進攻,但是當北面的莫德爾被打退以後,只剩下北邊的曼施坦因就已經宣告了堡壘行動的失敗,孤軍深入的一個鐵鉗很容易就被數量佔壓倒優勢的蘇軍消滅。


有痰


庫爾斯克會戰,首先是試圖用坦克,進攻大規模反坦克築壘地帶的會戰。坦克誕生的重要原因,是機槍火力的密度,配合壕塹、鐵絲網、地雷等障礙物,已經足以擊潰任何步兵徒步衝擊。而坦克憑藉裝甲,只需應對到數量相對有限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由於德軍新型裝備未能按時到位,攻擊時間一再推遲,給了蘇軍數月時間經營。當壕塹升級為反坦克壕,鐵絲網升級為反坦克水泥墩,地雷升級為反坦克地雷,機槍升級為密集的反坦克炮,坦克在進攻中的地位已經與面對密集機槍陣地的步兵無異。

相對於德軍寄希望於新式重型裝甲發揮奇效,蘇軍則充分發揮數量優勢,人員為德軍3倍、坦克為德軍2倍,火炮為4倍,以這種已經可以發動進攻的優勢兵力在預設陣地進行防守,德軍一頭撞上來損失可想而知。儘管德軍憑藉裝備和人員素質優勢打出了1比3的戰果,但是有限的人口和緩慢的裝備生產速度使德軍丟失了戰略主動權。


味冷


關鍵就是黑豹和虎式產量太低,也就幾百輛,就算每輛都是1比5的戰損,也扛不住蘇聯的T34洪流。再就是希特勒喜歡把新式的坦克組成獨立坦克營而不是補充國防軍坦克師【國防軍坦克師一直是以三號、四號為主】。這樣子雖然便於發揮新式坦克的作用,但是對於大部分經驗豐富的國防軍坦克師來說,戰鬥力就會受到影響了。


羽林郎186


德軍坦克質量雖然說比蘇聯坦克質量好很多。但這場仗並不是只是純粹的坦克決戰,其中還參雜著火炮和步兵大戰。當時德軍坦克很多都還未開到最前線就被蘇聯的"卡丘莎"火箭炮的炮火所覆蓋。被摧毀不少,所以質量再好也架不住被一片火海所覆蓋。庫戰蘇軍贏在綜合打擊能力超過德軍。


duh23333


兄弟質量只能說略高,不能說高的多。

那個時候虎豹的數量還不多,德國裝甲部隊主要是以三號四號突擊炮,坦克殲擊車為主的。

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聯的坦克數列是德國的三倍,炮兵是四倍。而且事先又有充足的準備,打過德國很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