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顺应四时”,的养生理念,结合二十四节气时令交替与人体对应变化的紧密联系,用医武同修理念利用内家拳的修练方法、导引术、拍打功等创编而成。

人体有365个穴位,一年刚好365天,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 人有7窍,一个星期有7天, 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二十四节气时令交替就是天地交泰的一瞬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宇宙中却发生多种奇妙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造成深远的影响。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节气时令交替变化,练功与保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谓是“每当天地交合时,夺取阴阳造化机”

通悟功夫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易发病症和每个节气对应神经系统、人体五脏六腑、脊柱、所属经络、穴位等等特制定每个节气最适合的养生内功导引术,从而将养生运动发挥到极致,达到锻炼身体、远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

表示开始进入冬季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过后,天明显黑得更早,防寒保暖也显得更加重要。

过去人认为,立冬,秋冬季节之交,又被称为交子之时。太阳黄经225度。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的“冬”字同“终”,有万物收获、储藏之意,意指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此时,草木凋零、动物蛰伏,万物都趋于休止,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的勃发做储备。一岁终而一岁始。冬季养生也要遵循天时,从立冬起,阳气潜藏,寒邪当令,养生应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早卧晚起,进补肾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一、立冬气候特征: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二候地始冻

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再五日,气温降到零度,土地表层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二、立冬节气易发病症:

慢性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病、 脑中风、皮肤病、流感、心绞痛,心梗、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咽干口燥、头晕耳鸣、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怕冷等症状

立冬时,天气相对较冷,注意增加衣物,夜间寒凉,睡觉时需注意保暖,以免感冒。《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建议早点睡,晚点起,可以睡懒觉。冬天比较忌讳出汗,房间里温暖可以,但不能搞的太热,让人流汗就不好了,那是在耗精气。被子也不能盖得太厚,捂得出汗不但影响睡眠也不利于健康。

情志方面,冬天 天气渐冷,万物闭藏,《黄帝内经》建议人们“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从立冬开始,我们要逐渐把情志敛藏起来,不随便兴奋,不随便热情,不随便和人分享心情,感觉好像比较冷淡自私,像是藏着宝贝一样。这对现代人来讲比较夸张,但是养生高手都是这样来调情志的。冬日万物凋败,寒风劲、日照短,确实容易令人感怀,但以瞬时而息的角度来说,还是要抒怀,情绪安宁为宜。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三、注意事项:


冬季,人体代谢缓慢,养生顺应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少熬夜,保持精神安静,心态平和。

早睡晚起——避寒藏暖

早睡晚起,有利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健康。

盐水漱口

寒冷空气易刺激呼吸道,早晨用盐水漱口两次,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还能治疗咽喉炎。

早搓手,午晒背

晨起后搓手心刺激劳宫穴,不仅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还能祛寒。

午时阳光充足,后背是阳气聚集的地方,常晒后背可补充人体阳气,杀毒补钙,提高免疫力。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还要多关注这些器官:

1、血管

遇冷收缩易变脆。血管本身也遵从“冷缩热胀”的原理,夏季炎热血管扩张,冬季寒冷血压下降。气候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2、心脏

最怕温差大。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冬天,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得加倍努力工作。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3、肺

早晨雾气最伤肺。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容易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此时要格外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4、胃

冬季代谢会变慢。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冬季人体的代谢变慢,如果此时过度进补,比如吃太多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和补品,也容易把胃累坏。因此,从饮食上来说,冬季要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

5、耳朵

耳朵经常暴露在外,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所以是五官中比较“怕冷”的器官。冬天如果保护不好,耳朵容易长冻疮。低温天气外出时,可以带上帽子或护耳。

6、鼻子

冬天是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立冬之后的“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影响许多人生活的“大麻烦”。专家建议,每天早上以及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或者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另外,由于冬季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加上冬季多雾霾,外出时应尽量带口罩防霾。

7、足部

中医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经常保持双足的适当温度可以预防疾病从脚底入侵。因此,在冬季保持足部的温度很重要,也可适当足浴来起到驱寒的作用。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水温最好在40℃左右,每次浸泡20-30分钟,泡足后,可以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8、颈椎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风池穴、肩井穴。秋冬风大天凉,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立冬以后,外出时最好穿立领装,或者戴围巾,这样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好处。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四、立冬养生取穴建议:

立冬时节,阳气衰微、穴位保健利于阳气补充,祛邪扶正,提高免疫力。寒为冬令主气,寒邪易侵犯人体损伤阳气,导致手足发凉,腰脊冷痛,因此要保护最易受寒的大椎、风门、风池穴,命门、关元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养生重点抓住2点:

一是要注意防寒保暖;

二要做好滋阴润燥的工作;

立冬是燥气最重的一个节气,这个时候不适合大补特补的。补的时候最好有一点“湿”,又有一点“润”,掌握好这个火候,就能舒舒服服的过立冬了。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五、通悟内功立冬养生导引术:

立冬,按自然界属性,秋在五行属水与肾相应。立冬对应颈椎第3节,立冬对应手阳明大肠经肠。

(一)在无极固根培元桩基础上,放松入静意想该节气对应颈椎第3节。{为初级功法网络课程可以随时订阅学习}高级功法--《温暖常在》只面授和入室弟子方能学习。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二)拍打功:

1. 肾俞穴

【功效】滋阴补肾

【定位】肾俞穴位于背的中点,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2. 足三里穴

【功效】滋长气血,补肾益气

【定位】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穴。

3. 涌泉穴

【功效】温阳益气、通络活血、去除下肢寒气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拍打肾经

滋阴潜阳、安神宁心、益精补肾、强健身体、舒肝明目、促进睡眠。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可以治疗胸胁积滞,虚劳,腰痛不能俯仰,咽喉干,胸闷,呕逆,头痛,耳聋,面颊肿,目赤肿,眼珠痛,两胁下痛,四肢发胀,眩晕等等。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关注通悟功夫学习正宗内家武医体系!对站桩感兴趣的同修们,可以学习通悟功夫推出的无极固根培元桩,可以让您达到养生的目的并找到内家拳门径,系统提升肾系统功能,培养人体自身元气,帮助身体筑基!


立冬——《二十四节气通悟内功养生》


站桩小常识是:


站桩时会出现打哈欠、流泪正常吗?答:正常!

中医学认为心和肾是相互联系的,心是火,肾是水,心肾之间的联系叫水火既济。站桩的时候出现打哈欠、流眼泪,是由于站桩的练习,加强了心肾相交的功能的缘故。所以说,出现打哈欠、流泪是好的现象,说明练习站桩取得了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