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工業園」探尋鄉村振興之路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驅車從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城沿207國道南行15公里,緊鄰大路鋪鎮集鎮旁,是江華鄉村振興示範村、小微企業發展第一村——洞尾村。

近日,記者走進洞尾村,探尋他們的產業興旺鄉村振興之路。

村裡的“工業園”

曾經的洞尾村,是封閉、落後的代名詞。據村主任楊澤遠介紹,和大部分的農村一樣,以前洞尾村的年輕人都去沿海地區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婦女僅靠務農獲得微薄的收入。

2013年,洞尾村利用村裡廢棄的廠房開闢為“工業園”招商引資,邀請在外有技術、有實力的本村人回鄉創業,引進了七八家小微企業,既帶動了村民就業,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村民楊新宏曾經在廣東打工,經過多年打拼,在廣州市白雲區辦了個皮具廠。2015年,他被家鄉的創業氛圍所感染,回村租了一棟廠房,成立了君賢皮具服飾有限公司,專門生產男式皮包,一年可銷售6萬個皮包,年產值600萬元,解決了15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江華縣農委主任鄧運軍告訴記者,洞尾村以小微企業帶動產業振興的生動實踐,實現了勞動力轉移,為留守婦女、單身青年、待業青年的“增收”“脫單”“學習”提供了平臺,促進鄉風文明,助推社會和諧。同時,推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通過收取閒置廠房的租金,提高了村級集體收入,還培養了一批“小老闆”和致富帶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達到農民增收、企業盈利、資產盤活、多方共贏的喜人局面。

李文華的“家庭工廠”

“小微企業進鄉村”改變了鄉村的產業結構和村民的就業結構,但“村級工業園”的容量畢竟有限,更多的就業,分散在各家各戶的堂前屋後。

在毛立井自然村一個普通的民宅門前,掛著“江華瑤族自治縣華源紙品廠”的牌子,屋子裡七八個農村婦女手腳麻利地疊製紙品。“這些產品全部是出口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她們剛學,過幾天操作熟練後,可以回到自己家裡去做。”屋主兼“老闆”李文華介紹,他今年31歲,卻已有10多年的打工經歷了,在潮汕一家紙品廠任主管。他說,看到村裡發展小微企業的良好環境,於是說服潮汕老闆讓他回家開廠,現在已經在村裡帶動了90多人在各自家裡就業。

如今,村裡已有12家小微企業入駐,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3家,為村民家門口就業、振興鄉村提供了產業支撐。村民們在自己家門口打工,每月工資都有2000~3000元,平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萬元以上,走上了一條與其他鄉村不同的致富路。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李文華的“家庭工廠”這樣的“小微企業”還有很多,嚴格說有些並不是企業,只能算“鄉村車間”。然而正是這一個個活躍的“經濟細胞”,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動能。

城裡人的“後花園”

村级“工业园”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走在洞尾村,一幅村美民富產業旺的新農村畫卷撲面而來:果樹蒼翠,一條條平坦整潔的道路延伸到每一戶的家門口,道路兩旁,百香果、桃、李、葡萄、稻田等點綴著一幢幢現代化的民居別墅,呈現出房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景象,生機盎然。

產業興旺一方面帶動了群眾脫貧致富,另一方面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2015年村級集體收入達100萬元,並獲得湖南省經管局給予集體經濟獎勵10萬元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村裡2016年創建秀美村莊,在村裡種植香樟、柳樹、桂花樹10,000棵,綠化帶1300米,安裝路燈60盞,建設完善八月十五廣場、抗日烈士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楊澤遠向記者介紹,洞尾村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2017年,該村被評為全省“歷史文化名村”。村裡挖掘生態人文資源優勢和毗鄰縣城“近郊區”的區位優勢,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邀請湖南省中規設計院制定切合實際的美麗鄉村規劃,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後列入村規民約實施。千畝百香果示範基地、千畝油菜花基地、毛立井抗日紅色旅遊基地……現代觀光農業、文化旅遊產業已經起步,2017年3月和2018年4月,成功舉辦了兩屆油菜花節,吸引了近2萬人次參觀和旅遊。

文:程虹 張華兵 楊丁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