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食材供應鏈的三種業態和三點發展建議


農產品B2B其實非常籠統和廣義,除了我們常談的生鮮電商,還有很多關聯業態,我們不禁要問,都是誰在做這個生意?隨著互聯網的裂變和發展,未來我們該如何擁抱這些變化?這裡有三個場景和大家分享。

他們是服務電商的供應鏈服務商


當互聯網高舉扁平化和去中心化“入侵”這個傳統行業時,生鮮電商會給人一種錯覺,大家會誤認為中間商的命運將被新物種取代。其實,這不過是一個理論上的假想,而實際上不但不會取代,甚至新物種對中間商還有更多依賴。

諸多生鮮電商的本質上也是一個自帶流量的貿易商,他同樣需要上下游的供應商,雖然都在倡導產地直供,但它自己很難觸達源頭,當然並不是沒能力觸達源頭,而是成本不划算,所以選擇符合標準的供應商給它供貨是成本最優選擇。

再者,生鮮電商和傳統商超都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有一個少則半月長則兩個月的賬期,而源頭農戶是沒能力承擔這個賬期的,這就意味著必須有中間服務商介入。

當然,我們不能再籠統的以“批發商”命名他們,我們稱之為“供應鏈服務商”比較恰當,而且在今天的業態裡,紮根在產地批發市場的供應鏈服務商已經很普遍。他們的客戶有生鮮電商、微商、社交電商等,可以集採集配,甚至可以一件代發。

但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批發商都懂得這個生意,只有站在互聯網前端的探路者才有可能轉型成為這樣的服務商,這就意味著,很多批發商還在走老路子,等來的或許是被革命。


他們是服務商超和菜市場的傳統貿易商


他們其實是批發市場上最常見的一族人群,供應大商超、二三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菜市場、社區店等。他們永遠有存在的價值,他們的價值就是完成統採統配,他們能以更低的價格給你供貨,能以最合理的物流給你配送,他們本質上是一個大分銷商。

然而,行業的“潛規則”其實讓大家過得也很難受,曾經有一位給物美供水果的朋友,除了繳納各種進場費外,但還要看裡面人的臉色,同時承擔至少一個月的賬期。這位朋友的結果就是差點被其中的套路拖死。

當然,你可以選擇不做這個生意,但門外有一大票人排著隊搶,因為貨源並不是稀缺的,供應商也並不稀缺。這就是現實。做此類生意,需要一個強大的心臟。

他們是服務客戶食堂的傳統食配商


這類食材配送商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實力弱的以配送毛菜為主,實力強的會配送淨菜以及深加工產品。淨菜生意對上游和下游產業鏈的管控要求更高,所以並不是每個食配商都能接得住淨菜生意。

當互聯網以去中心化的理念來改造這個產業時,第一個使命其實不是簡單粗暴的削減層級,而是資源的再配置和效率的再優化。比如原本有些成本是可以減低的,原本有些效率是可以提升的,那些成本高、效率低的人或事,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所以,我們從某個角度上其實都是中間服務商,都在為上下游進行服務。無論互聯網以怎樣的姿態進入這個產業,我們應該爭當產業變革的參與者,但倘若看不清形勢或者完全懈怠,最終的命運或許真不一定樂觀。

三點擁抱未來的建議


建議一,不要再指望信息不對稱而發財。

互聯網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最直接的一個貢獻就是讓信息更加透明和真實了,在信息高度對稱的今天,任何人和企業都不能置身信息旋渦之外,意味著你的上下游會有更多選擇,意味著你沒有明確的優勢,結局很可能是被淘汰出局。你不做,外面還有一大票人在等著排隊。

建議二,降低成本是商業本質,是企業的硬實力。

尤其生鮮農產品的損耗高、毛利低,這是行業的一個通病。成本過高的原因,可能是沒有源頭貨源的優勢,可能是損耗控制不夠好,可能是人員配置太繁雜。而降低成本的背後意味著需要有信息化的科學管理,需要有冷鏈、冷藏及物流設施的支撐,然而這些都需要資本投入。沒有設備、設施的保障也不可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最終拼的還是企業的硬實力。

建議三,只有提升效率,才能保障核心競爭力。

無論什麼客戶,都在隨著互聯網成長,都在建立自己的產銷體系,都在向著價格更實惠,供應鏈效率最優的方向發展。無論以何種方式發展,如果不能提高供應鏈效率,進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本質上其實是在倒退,意味著有被淘汰的風險。

所以,在這個多變的世界,我們永遠要把馬太效應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去理解,有些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違背了發展趨勢。

未來的商業會留給擁有這兩種能力的人,一種是擁有降低成本的能力,一種是擁有提升效率的能力,然而最終的王者更多的是能理解其中商業本質並融會貫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