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晚亭与落霞同晖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唐代的一个极有天赋的诗人王勃的著名的《滕王阁序》。

其实全句应该是:“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段话的前两句是感慨,后两句是“用典”。所谓用典,就是通过历史典故来佐证自己的感慨或者观点,也就是“举例说明”,这是古代文人写文章的一般手法。王勃也不例外。

王勃所要表达的或者说抒发的感慨就是自己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王“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活生生的案例”。

王勃用以论证的这两个典故,涉及到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也都是挺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冯唐,一个是李广。

冯唐的“事迹”,出自《史记·冯唐列传》。冯唐是一个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和和汉武帝三朝的一个文官,活到九十多岁,在汉文帝时期就开始做官,但是这个人在官场混的很不开心,主要是他“正直无私”,不合群,算是官场“愤青”。所以,无论怎样努力,总是得不到提拔,一直在郎官的位置上晃来晃去。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冯唐干脆被罢了官,原因就是性格过于耿直,肯定和皇帝和同僚的关系处不好。

但是,脾气耿直,正直无私的冯唐,应该还是有些过人的本领,也是有影响力的。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广招天下贤良有用之才,有人推荐了冯唐,但这个时候,冯唐已经是九十多岁的垂垂老人,早已无力为官,为国家做点什么了!

王勃举冯唐的例子,主要是想通过冯唐这个典型人物的遭遇,来具体生动的告诉人们什么叫“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是中国人认识上的“通病”。

中国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基本追求就是“付与帝王家”,帝王不识货,就是“怀才不遇”。

李广也是汉朝的一个历史人物,和冯唐不同的是他是个武将。李广此人,就是典型的“命不好”。

此人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但就是到死也没有混个“爵位”,不封爵,对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战功赫赫”的武将来讲,那就是“耻辱”。

李广的一生就是“正负得负”的一生,几乎每一次的战功积累,都会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失败所抵消,不但被抵消,还会有负面的“剩余”。

战场迷路,指挥失当而遭到埋伏,冒进突击而被伏击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是李广挥之不去的“魔障”,也是被人诟病的“话把儿”。

就连汉文帝也挺感慨:你生的不是时候啊,要是在高祖那里,以你的战功,封个万户侯应该不困难。

李广的压力可想而知,悲愤和无奈让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当然,是在又一次“正负得负”之后。

这就是生不逢时。

王勃对自己的境遇的感受,既有冯唐的“怀才不遇”又有李广的“生不逢时”。

自认有才,但不得“帝王”识之,只能感慨“没生对时候”,“没遇到贵人”。

王勃的《滕王阁序》写的实在是了不起,足以展示其“才”。但有才不能得以施展,让王勃一直郁闷至死。


步武堂


不请自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28岁坐船溺水而死,而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23岁所做。背景就是王勃进谏唐高宗引起皇帝的不满因而被贬。在被贬的途中去看自己的父亲,途径洪州,这是滕王阁从重修赶上九月九日重阳节,邀请文人墨客于此,王勃提笔就作,引起其他文人的不满,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说其大才。

“冯唐易老”汉武帝时期匈奴频频来袭,汉武帝让大臣推荐谁去击退匈奴,有人推荐冯唐,可当时的冯唐已经90了,已经无力抵抗匈奴,年轻的时候也没得到重用。“李广难封”李广被称为飞将军,骁勇善战,多次击退匈奴,匈奴听见李广的名声都害怕,但是没有被封侯。

这两句与王勃当时被贬,同时都怀才不遇,相呼应。后来这俩句基本上都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


线报小哥6不6


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冯唐为人正直无私,有话就说,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折腾了几十年,90多岁了,想重用,也有心无力了。

李广,骁勇战将,高大威猛。汉文帝都说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时代,肯定能封一个万户侯。说明李广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其实,这只是推辞罢了。李广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有勇无谋,俗话说,一介莽夫。

王勃,年轻气盛,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的意义何在?很明显,这是在暗喻自己。

其实,了解了王勃为什么去交趾看望父亲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因为《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伙子年轻气盛,肯定有怨气的。于是,在《滕王阁序》这里引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我是小栗,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关注我,谢谢。


小栗丶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冯唐和李广的经历,这两人都是汉朝的官员。这句话借用两人的经历,要表达的是怀才不遇,拥有一身本事却到老了还得不到重用的苦闷心情

因为李广的名气最大,我就先说一下李广难封的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的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作战非常勇猛,立过无数的战功,被称为飞将军。

当时的士兵凭战功是按照人头数来算的,你杀敌多少人评什么级别的功劳,这个人头数都有严格的规定。李广虽然打了无数次胜仗,击退了匈奴无数次,但是杀敌数却不如别人多。将军肯定不会亲自杀敌,他的功劳是按照一场战争中士兵们的杀敌总人数算的。

当时获得封侯爵是武将们都梦寐以求的荣耀,李广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胜仗无数,可杀敌数却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标准。另一方也是他脾气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没能封侯。

所以后人用李广难封,来形容不得志。

再说冯唐易老。

冯唐也是西汉时的人物,是个宫中的侍卫。因为为人耿直,说话太直,经常得罪人,所以到处受到人排挤,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老。

有天皇帝路过看到了他,问他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干侍卫。谈话中皇帝看出来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气还是那样,特别的耿直,对皇帝说话也是这样,不给人留面子。后来因为这个又被贬官了。

很久后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让人举荐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这个时候他都90岁了,老的走不动了,已经不能出来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冯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个怀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后贴一首古人描写飞将军李广的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漂浮菌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他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首先来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际上是两个典故,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先谈谈“冯唐易老”

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因为他的为人正直、无私,所以经常遭到排挤。即使新帝即位,也因性格耿直,多次被罢官。直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升迁。最终只是个郎官。

后来汉武帝即位,匈奴侵犯边疆,汉武帝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

但那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折腾了几十年,想重用,也有心无力,再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再了解下“李广难封”

李广,汉族,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时期的名将。

他骁勇善战,高大威猛,参加抗击匈奴的历次战役,身经70余战,匈奴都称他为""飞将军"",

他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后追杀匈奴中,因道路迷失,愤而自杀。

后来,人们常用李广来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那么王勃,这位年轻气盛的诗人,他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深意呢?

大家跟随有书君,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勃,以及他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引用这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深意:

王勃,他是唐代诗人,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初唐四杰”,而且王勃还排在首位。

他年少成名,被人们称为神童,16岁科举中第,但是一直仕途不顺。

因为一篇斗鸡文《檄英王鸡》,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后来又因为恃才傲物,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被终结了仕途。

这篇《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时所撰写的。

因此,王勃用这两个人,来比喻自己的的不幸境遇,以冯唐、李广来自比,倾述了自己深恐""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

象冯唐,颇负盛名,德才兼备的人才,空有满腹经纶,受不到重用,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直到白发皓首,也难遂自已的报国之心。确实也让事隔700多年的王勃,为此,也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再看李广,纵然是千古绝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最终也得不到封侯之赏,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展示,着实令人慨惜。

王勃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都没有机会。但是他又不甘心自己无所作为,只好凭借文章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那""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既表达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

因此,通过分析,有书君仿佛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有志的青年,虽处劣境,仍积极向上的心声,以及对封建统治人才管理上的随意性,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等方面弊端的抨击和无奈。

同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也让王勃明白了冯唐、李广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跟平时冯唐恃才傲物、李广有勇无谋的为人,以及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

反思自己之所以有此处境,实为自身性格中已综合了两个人的共性。因此也“命运多舛,怀才不遇”。

好可惜王勃,真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完这篇千古名篇后,不幸溺水而亡,天妒天才,英年早逝,未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只留下这些千古绝句,让世人传诵,可叹可惜!

以上是有书君个人见解,供大家探讨!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相信大家高中的时候都学过这篇古文。

原文段落如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形容人到老都难以得志,命运多舛,有志难伸。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就是这心情,王勃想:老子这么有才你把我给流放了,这皇帝老儿真是气死我了。事实上王勃写《檄英王鸡》得罪唐高宗被流放去交趾北部找自己父亲,写下《滕王阁序》这篇千古文章后,就去见了他的父亲,在归途中不幸溺水而死,算是英年早逝。

冯唐易老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李广难封

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忠诚爱国,但在性格上以及能力上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使他名噪一时,但是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犯错,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历史区的哈士奇





天之娇子171157864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特意翻看《史记》。《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了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后来不知忌讳,屡屡惹怒皇帝而得不到升官,到景帝为楚相又被免除,到武帝想找冯唐为官的时候,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不能再当官了。

冯唐经历了汉朝的文帝、景帝、武帝时期,官运不济。

李将军李广,善骑射。性格木讷少言,又比较自负,为了打击匈奴违背军令,曾经诱杀过降敌,也因为射箭距离太近被匈奴抓过,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他只能到将军的官位,后来更是不愿意对刀笔吏而自杀。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而不能封侯,所以说李广难封。

后世唐朝王勃所写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引用典故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才华有能力,也会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青龙顿笔


除了生不逢时的宿命论,这还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借用冯唐和李广的典故形容自己怀才不遇,时运不济。

冯唐和李广的故事都出自《史记》,冯唐以孝顺和刚正不阿出名,但是正因为他太刚直,不懂转圜,因此处处受到同僚排挤,一直到垂垂暮年,还是最低等的郎官杂役。终于有一次,汉文帝看到他,了解到他的才华,任命他做车骑都尉,掌管车战之士,然而好景不长,到汉景帝继位后,冯唐依然不徇私情,耿直刚正,又被人排挤丢了官。直到汉武帝继位,匈奴侵犯边境,有人推荐冯唐,可惜那时候他已经90多岁,没办法为国效力了。他空有一身本领,空有好品质,却苦苦熬了一生。

李广是另一种悲情,他有防御的才能,当朝需要的却是进攻性选手,需要排兵布阵的能力和大局观。眼看身边的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等,年轻有为,又因为家族出身的关系备受重用,自己苦苦追求的军功难立,封侯之路难成,心中焦虑不已。这个时候,终于有机会表现自己,他当然要抓住,当前锋。然而卫青只让他当侧翼,明明知道这是最后一搏,他却还是迷路了,最终贻误战机,只能悲情地仗剑自刎。

他们的遭遇是怀才不遇,怎样也无法跟紧时代,一肚子不合时宜。同时,也是个人能力局限的悲哀,有的局限是人们永远无法超越的,怎么努力都是徒劳,往深了想,真是令人心生怅然。


光明大先生


这句话出自于初唐四杰王勃的《滕王阁序》,全句应该是: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实我们整句一读,理解起来也就简单很多了。后两句就是借典故来感慨,冯唐易老就是时光飞逝,人生易老满胸抱负却难以得志,李广难封结合前文命运多舛,有功却没有回报。

要理解其中深意,我们就要了解作者王勃,还有文中提到的冯唐,李广的遭遇。冯唐是汉初的一位大臣,但是因为人太耿直一直很受排挤,一直都只是做郎官这样的小官吏,并且岁数已经一大把了,好在后来被汉文帝发现他的能力,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但是汉景帝继位,冯唐因为性格耿直又一次罢官了,后来汉武帝继位,在汉武帝即位时,匈奴入侵,这个时候就有官员举荐了冯唐,汉武帝准备启用冯唐时才发现,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虽然有心报效国家,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这冯唐易老是形容人来了难以得志。李广是汉朝名将,可惜也是生不逢时,能征善战,擅长骑射,匈奴入侵时屡立战功,他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是李广其实能力有一定限制,运气也不好,匈奴人一多就被活捉,在和匈奴决战时战败自杀,终生都没有封侯,同样的战功在汉高祖时期早被封为万户候了。在这也就被用来形容李广有功劳,却没得到相应的回报。

王勃在古代天资聪明,被称为神童,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曾任职参军,却因为杀官奴两度被贬,据说是被人陷害,年仅26岁就因为溺水惊悸而死,《滕王阁序》引用这两个典故,我觉得主要还是为了突出命运多舛,和自己怀才不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