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未來十年將是數字經濟時代

阿里巴巴已從一個電商公司成長為一個橫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領域的獨特的數字經濟體

张勇:未来十年将是数字经济时代

2016年11月11日,在位於深圳大運中心體育館的2016天貓“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活動現場,媒體工作者在體驗VR購物Buy+服務(沈伯韓/攝)

2018年11月6日,距離天貓“雙11”還有5天,張勇亮相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現場的演講中,他宣佈,阿里巴巴將在未來五年完成超過2000億美元的全球商品進口。

設定這一目標的底氣來自於,阿里巴巴2017年核心電商的GMV已達到7600億美元,僅“雙11”一天的交易額就達1682億元人民幣。

最近一段時間,這個向來在公眾視野中低調謙和,卻是全球最大電商平臺的掌舵人陸續發表了一些新論點,比如商業操作系統、數字經濟體等,引發業內外對阿里巴巴的諸多猜測。

日前,張勇接受了《瞭望東方週刊》的專訪,回應外界的諸多疑問,再次闡釋阿里巴巴的規劃,“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是數字經濟時代,我們的使命就是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2000億美元不是隨口說說

《瞭望東方週刊》:在進博會的公開演講中,你宣佈了阿里巴巴未來五年的目標,即集合數字經濟體的力量完成超過2000億美元的全球商品進口。為何會提出這樣的目標?

張勇:跨境進口其實是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並不是新鮮事。

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時的第一個業務就跟全球貿易有關,我們當時希望利用互聯網平臺讓外國商家能跟中國的中小企業做生意,讓全世界的商家都能夠採購到中國產品,把中國製造帶到全球市場。

過去的19年裡,我們逐步形成了從B2B到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廣大消費生態,而全球化一直是阿里巴巴發展的長期戰略,從讓中國消費者買到更多全球商品的天貓國際,到把更多中國商品賣到國外的全球速賣通,都是很好的例證。

簡單來說,阿里巴巴的全球化就是“全球買”“全球賣”“全球付”“全球運”“全球遊”,其中“全球買”是重要一環。我們希望立足於阿里覆蓋的中國6億消費者市場,把全球的優質商品都帶到中國來,所以我們非常有信心做這件事。

2000億美元的進口目標並不是隨口說說的,而是根據整個平臺過去的經營情況仔細測算的,不包括外資品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也不含大型貿易進口,單指藉由跨境保稅模式進口而來的商品總額。我們認為,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瞭望東方週刊》: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阿里巴巴會有哪些動作?

張勇:過去多年在互聯網行業的摸爬滾打讓阿里巴巴無比了解用戶,知道他們的需求,而這是全球商家進入中國市場、俘獲中國消費者必須具有的條件之一,我們會幫助海外商家通過各種新技術手段,比如直播、短視頻等對產品進行多元化的銷售。

當然,我們也希望在實現銷售模式變革的同時,創新供應鏈體系。通過與合作伙伴一起數字化供應鏈,將消費和生產完美地結合到一起,真正實現從農場到餐桌的夢想。

如今,一些商品已完成了這一步。比如在新西蘭,我們整合了牧場、出口商,打通了採奶、銷售和物流的各個環節,使得中國消費者可以喝上原產於新西蘭3天以內的鮮奶。

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商家利用數字化的方式進入到一個新市場,用數字化的方式運營一個新市場,服務中國市場的廣大消費者。當然,這一目標的實現也需要政府、行業等各方面的合力。

张勇:未来十年将是数字经济时代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

製造業將變成消費者驅動的新供給

《瞭望東方週刊》:你剛才反覆提到一個詞就是數字經濟,而數字經濟體則被外界認為是你確認接班後對阿里巴巴的一個新定義或者說是定位。你眼中的數字經濟、數字經濟體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

張勇:我覺得數字經濟就是指整個社會、商業經濟、商業元素都被數字化了,人、貨、場都進行了或大或小的重構。消費者將會獲得全新的購物體驗,而對商家來說,數字化也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了整個商業運作的效率。

這其實就是阿里巴巴一直在做的事情。在過去19年的發展中,阿里巴巴已日漸從一個電商公司成長為一個橫跨商業、金融、物流、雲計算各個領域的獨特的數字經濟體。阿里數字經濟體正是數字技術在中國過去十年巨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我們一直認為,阿里巴巴永遠是一家技術驅動,使商業有所不同,創造商業新賽道的數字經濟體。

而從世界範圍來看,全球貿易也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的發展,倚賴的是合作、互惠和共贏。堅信數字經濟,以開放心態融入世界,用生態協同各方力量,才會讓全球貿易的未來更繁榮。

首屆進口博覽會的召開就彰顯了中國開放市場、開放消費,促進全球消費到中國、促進中國消費賦能全球經濟的態度和格局。

《瞭望東方週刊》:商業的數字化既然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會產生影響,那其是否會改變未來的商品生產模式,邁向更為精細的個性化、定製化方向?

張勇:在數字化和大數據的支撐下,工廠未來的生產模式確實會發生變化,一定會從B2C變成C2B,真正的以用戶為中心。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一般是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雙方基於產品的溝通非常有限,甚至是沒有。

而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可通過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技術手段更為深入地分析消費者的行為、瞭解用戶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在對人的洞察更細緻後,企業可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為沒有被滿足的這部分需求去創造供給,這就是消費者驅動的供給。

換句話說,互聯網和數字技術不僅為企業開闢了新的網上銷售通路,而且深刻地推動了營銷方式、消費者運營模式、供應鏈、商品設計營銷和商品生產方式的變革。

我認為,未來不存在數字商業和商業之分,未來所有的商業都是數字化商業。

幫助商家完成全面的數字化轉型

《瞭望東方週刊》:你在10月底發表的2018致股東信中提出了“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說法,將數字經濟與商業操作系統融合到了一起,外界該如何來理解這一新名詞?

張勇:在阿里巴巴經濟體當中,包括購物、娛樂、本地生活服務等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及其所形成的數據資產,與阿里巴巴正在高速推進的雲計算一經結合,共同形成了獨特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

從另一個角度看,阿里巴巴在持續服務超過6億消費者的同時,也在形成一個幫助品牌、商家和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商業基礎設施,而這一基礎設施正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

在這個操作系統當中,各個商業部門既產生數據,又利用數據,形成了一個龐大而豐富的有機循環。通過把握這樣的機會,阿里巴巴承擔起賦能中小商家的責任,在數字經濟時代為中小企業創造新的價值和機遇。

這也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核心,就是讓商家用這個數字化的操作系統把生意做得更簡單、更高效。

《瞭望東方週刊》:從2016年提出以新零售為代表的“五新戰略”到如今的數字經濟體、商業操作系統,阿里巴巴對於自身以及互聯網的認知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張勇:其實,這些概念並不矛盾,只是隨著互聯網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無論新零售還是數字經濟體、商業操作系統體現的都是阿里巴巴對於商家的賦能和對用戶的消費滿足。

越來越多的品牌商願意到阿里巴巴上來,看重的就是我們的平臺價值。阿里巴巴不希望做一個傳統的進口商、批發商或者說是分銷商,而是一個橋樑,幫助全球商家觸達中國的目標用戶。

當然,我們也希望通過“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零售雲、營銷雲、金融雲、物流雲等雲化基礎設施,幫助企業客戶完成全面的數字化轉型,讓每一筆售賣貨品帶來的經濟行為,都能夠被數字化,協助品牌商更全面地瞭解消費者。

如今,阿里巴巴已經形成了覆蓋實物消費、數字內容消費和本地生活服務的三大消費板塊,並且建立和完善了金融、物流、技術等底層支撐,讓整個生態體系內的業務相互融合、互相助力。

我相信,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是數字經濟時代,而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在數字經濟時代如何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王輝輝/浙江杭州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