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有這3種特質的人,我一定重用

11月22日,阿里巴巴宣佈開辦“102班”,在1000多名校友的見證下,馬雲、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井賢棟一起為“102班”揭牌。

“102班”,是阿里校友會的最新命名。在演講中,馬雲給阿里校友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希望未來中國的500個好公司中,有200個CEO來自於阿里巴巴”。

時至今日,阿里巴巴無論在人才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堪稱世界一流。據統計,阿里工號已經排到19萬,而諸如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唱吧CEO陳華等從阿里“畢業”的校友,更是在互聯網江湖叱吒風雲。

創業19年,從居民樓的“18羅漢”,到接近9萬員工,阿里巴巴的人才觀值得太多人學習與借鑑。

這篇文章,和你分享馬雲接班人、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的3點用人標準,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個時代裡,每個人奮鬥的方向。

01

不安分,能填坑

“體系內的國營企業或者說體系內不安分的人,在這裡日子過得很好,但老想幹點啥,到我們這兒來吧。”這是張勇在湖畔大學授課時說的一句話,“不安分”,是他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

阿里有一個員工叫孟白,稱得上是“不安分者”中的典型。

有一次,他和幾個同事一起吃火鍋。吃到盡興時,大家開始吐槽公司的招聘系統體驗太差。於是他們一拍即合,準備重新做一遍,開發一個無紙化的招聘系統3.0。

折騰了四五個月,終於趕上招聘季前上線。他們非常激動,準備接受同事們讚賞的眼光。可是沒想到,他們寄予極大希望的新版招聘系統非常不配合,當100人同時在線時就崩潰了。

孟白帶著團隊迅速展開擴容工作,一遍一遍進行調試,一遍一遍核查代碼,幾個人從中午忙活到夜晚3點,飯也忘了吃,終於把所有BUG解決完。

回憶起這件事時,孟白興奮地說:“這種挖坑又填坑的事情,真是驚險又刺激。”

這就是張勇說的“不安分”:總想幹點啥,總想搞點“大動作”,然後真的就召集一群人搞了起來。

在阿里,除了孟白這樣沒事就想“搞事情”的,還有另一種人“更不安分”。

有個叫做蓋睿的員工,45歲才決定加入阿里巴巴。在此之前,他是萬豪酒店的第一位本土行政總廚,已經是廚師圈內認可的高手了。

在原來的行業達到頂級水平後,他覺得自己還能幹點更大的事。於是他加入到盒馬鮮生團隊,和一群比他年輕20多歲的年輕人混在一起。

張勇:有這3種特質的人,我一定重用


決定加入阿里巴巴的時候,他的妻子還勸他:“就算跳槽,也應該找一個安穩的工作。”

他的年紀確實比較大,白頭髮也不少了。

但他的回答令人欽佩:“在這個年代,能做一個眾人皆知的產品,能讓大家享受“吃”這個過程,於我來說,實在有幸。”

平庸的人總能找到不做一件事的理由,而不安分的人總能看到更有意思的機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選擇平庸遲早要被淘汰,只有那些躍躍欲試的人,才能贏得未來的船票。

02

敢擔責,能扛事

張勇認為,管理更重要的是管人,是年輕幹部的選拔、培養,要讓他們擔當更大的事情,承擔更多的責任。

“敢擔責”,是張勇選拔人才的第二個標準。這一點的具體表現,就是無條件接受調度。

去年三月,阿里全資收購大麥,“雙兒”(阿里花名)響應組織號召進入了現場娛樂事業部,在阿里工作16年來,這是她的第8個崗位。

雙兒是淘寶的早期創始人之一,當時的辦公室還在居民樓,她負責運營,一做就做了8年。淘寶越做越大後,她的能力也愈發受到肯定,於是組織開始交給她更多的責任,用她自己的話說:

“我或轉崗或被調派到口碑、阿里雲、聚划算、淘寶規則、現場娛樂,哪裡需要我就去哪裡。作為一個老淘系人,不斷把自己摔進新興業務裡。”

經過多年的磨練,雙兒已經從剛畢業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十面的“扛把子”了。

對此,阿里花名為語嫣的同事曾這樣評價她:“雙兒此人,危急時能上戰場、能扛事兒、能有結果。”

但是,16年做過8個崗位的雙兒告訴大家:“老實說,這在阿里屬於一般操作。”

雙兒說的“一般操作”,沒有謙虛。因為,阿里還有更狠的“招數”。

張勇:有這3種特質的人,我一定重用


滴滴出行的天使投資人王剛,曾是阿里巴巴B2B公司的區域經理。

有一次,王剛手下的一個助手申請轉崗銷售員,但當時公司規定,當過兩次助手就不能再做銷售員。

王剛覺得這個銷售員業績突出,便向上級李琪申請特例,但李琪以“制度就是制度”為由拒絕了。

沒想到這個助手直接寫信給馬雲,馬雲自然是找到了李琪。李琪因此大怒,又叫來王剛,讓他回放和銷售員的對話錄像,一句一句地“對質”。

最後李琪發現,有一句話存在誘導員工找馬雲討說法的傾向,王剛當即被降級罰款,理由是“責任上交”。

一句話說錯,直接降級,罰款6個月,這個代價非常慘痛。但仔細想,你會發現這個決定背後的合理之處:

身處一個崗位,你就必須盡到自己最大的責任,如果你抱著僥倖心理,把責任推給別人,這不僅影響到組織的效率,更耽誤了自身能力的精進。

一個沒有責任感,不敢擔當的人,只能做一個輕飄飄無聲的追隨者,永遠不可能成為領導者。若想成大器,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敢擔責任。這一點,不止是阿里巴巴的標準,也是所有企業的標準。

03

主動擁抱別人

主動成就他人

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張勇告訴記者:“判斷一個員工是不是‘阿里’,不能看他喊不喊口號,講不講黃段子,甚至也不看他進入阿里的時間長短。(而要)看這個人有沒有阿里味。”

“阿里味”這個詞,聽起來很抽象。張勇解釋說:

“其實就是兩點:第一這個人必須善良,第二,願意主動先相信別人一點。

這很難,因為人性就是這樣,在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心裡)總是會說‘先看看怎麼樣,你和我示好了,我就和你好一點’。

(但融入阿里的關鍵是)要主動把自己的盔甲先卸下去一些,願意主動去擁抱一下別人。”

主動擁抱別人,換句話說,就是主動成就別人。在一個組織裡,如果每個人都能想著去成就別人,這個組織就會越發壯大,而身處這個組織的每個人也會反過來受益。

財經作家梁寧講過一個故事,堪稱張勇這段話最好的註腳:

阿里的兩個主管爭一塊業務,爭了半天沒有結果,誰都捨不得放棄。主管HR的副總裁王民明知道這件事後,找到其中一個在阿里幹了5年的同事說:

“你在阿里5年了,這塊業務如果給他拿走,當然會影響你的業績,但是無關生死。但是這個人才來阿里不到一年,如果有這塊穩定的業務支撐,他今年就可以活下來。阿里需要不斷有新的人進來,讓系統不斷擁有新的能力。”

聽完這番話,這位“老同事”愣了一下,乾脆地說:“我沒有從你剛才說的角度考慮過。這塊業務讓他拿走吧。”

做到這一點,才符合張勇所說的“阿里味”。

張勇:有這3種特質的人,我一定重用


這種為了同事的發展,主動犧牲個人利益的文化,在阿里成立之初就有所顯現。

早期阿里巴巴B2B公司的老同事都有照顧新人的習慣,時任總經理俞朝翎曾說:

“如果老人、新人碰到同一家客戶,老人會主動把這個客戶讓出來。這是不成文的規定。你是新來的人,我就幫你。你籤不下來的單我幫你籤,提成也歸你,讓你有信心。”

如果張勇說的“阿里味”能夠給我們什麼收穫,最重要的可能是:不要吝嗇於成就別人,只有你成就別人,別人才會成就你。而聰明的人都深知,成就別人到最後,恰恰是成就了自己。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其名著《在輪下》裡寫道:“面對呼嘯而至的時代車輪,我們必須加速奔跑。有時會力不從心,有時候會浮躁焦慮,但必須適應。它可以輕易地將每一個落伍的個體遠遠拋下,碾作塵土,且不償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每個人唯有不斷努力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而如果你想要超過別人,則需要更多優秀的品質。

當我們還不知道怎樣跑得更快時,多看看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一群人是怎樣工作的,跟著他們的腳步不要落下,甚至超過他們,或許是成長路途中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