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减少生产成本

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不同的是以养地、保土、保水和简化作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秸秆全部还田和减少耕作环节;改过去不计成本一味追求高产为更加注重对耕地的种养结合、近期与长远结合、综合效益提升、持续稳产高产。

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减少生产成本

图1:玉米栽培示意图

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减少生产成本

图2:行距示意图

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秸秆还田,减少生产成本

本技术是在原“宽窄行”栽培模式下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模式,即在传统的均匀垄基础上,三垄为一个组合。第一年,在一个组合中按不大于原来的垄距播种两行(垄),空一垄(行),形成窄行、宽行模式,窄行距一般为50~60厘米,宽行距一般为120~130厘米,窄行、宽行交替进行;第二年在上一年的宽行中播种窄行;第三年在第一年的播种位置播种。(如图一、图二所示)

技术关键

秸秆还田覆盖地表收获时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实现养地、保土与保水的目的。

免耕或少耕减少不必要的耕作,将耕作次数减少到保证不影响粮食产量的程度,实现最大限度简化作业环节,解决黑土地“用养脱节”问题,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目的。

栽培技术关键

由于作业环节得到简化,整个玉米的生产过程分为三步或四步(如图三所示),即:免耕播种,药剂控制病虫草害,收获时秸秆还田和必要时土壤疏松。土壤疏松不是每年必须做的,一般每两年作业一次,每次只对窄行间作业;如果土壤有机质增加到一定程度,耕地养分足了,土壤板结现象会减少发生,这项作业周期还可以延长进行。

免耕播种这是该技术的关键环节。使用高性能免耕播种机作业,一次完成化肥深施、苗带秸秆切断和清理、播种开沟、种床整理、单粒播种、施入口肥、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技术成效

据2013年开始试验的吉林省产粮大县梨树县村开始使用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做试验。收割机在收获玉米的同时,把秸秆进行半粉碎并留在原地。之后,再由秸秆集行机清理出第二年要播种的条带。等到第二年夏天,随着玉米成长成熟,秸秆逐渐腐烂变成了有机质,融入土地。

秸秆形态变化之余,也给土地带来了巨大改变。以往烧秸秆或把秸秆运走,土地直接裸露在外。有了秸秆层的保护,土壤中的水分得以保持,效果相当于每年增加一场50毫米降雨。2018年春天,当地遭遇了严重春旱,但在秸秆层的保护下,冬季积累的水分不易蒸发,出苗并没受到影响,肥料在秸秆覆盖之下也不易流失。

随着地力逐步恢复,曾经难得一见的蚯蚓回来了。由于此前连续耕作并且大量用肥透支地力,土壤板结,蚯蚓失去了生存空间。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后,水土条件持续改善,化肥用量不断减少,蚯蚓的数量和活跃度都明显增加。现在每平方米土地里的蚯蚓数量达到100多条。有了蚯蚓帮忙,土壤的质量有了明显改观。

不仅保水、保肥、改善土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也让梨树的黑土地摆脱了越来越薄的命运。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赵丽娟说,采用新技术耕种后,土壤里的有机质以每年0.1%的速度递增。“在对比试验田里,一直采用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的玉米根系长度从以前的20多厘米增加到60多厘米,这直接说明土壤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黑土层厚度和地力正在逐步恢复。”赵丽娟说。

使用这种技术,化肥用量减少20%左右,再加上省去了整理土地、清理秸秆等费用,一公顷的成本至少比以前降低1500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