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县牛哥戏,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藤县牛哥戏,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藤县牛哥戏,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牛哥戏表演

藤县牛歌戏发祥于藤县象棋镇道家村,中心区域在藤县的天平、金鸡、新庆、岭景、藤州等17个乡镇,也流传至周边邻近的容县、北流、岑溪、桂平、平南、苍梧、梧州、玉林。辐射到广东郁南、封开、信宜等白话地区,受影响区域人口达1000多万。

牛歌戏源于牛歌调,始于清朝。当时,人们为了娱乐,闲时赋歌作舞,配以锣鼓为乐,产生了最早的“偶歌”(“偶”、“牛”土语同音)。后来,民间艺人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发展成为牛歌戏。

藤县牛歌戏有生、旦、净、丑四大表演行当,各角色有固定的台步、动作等表演程式。声腔以牛歌调为主,曲调以宫、徵、羽调式为主,偶用商调式。传统牛歌戏的舞台装置较为简单,沿袭一桌二椅的特点,服装也是因陋就简视剧团的经济条件而定。有传统剧目200多出。牛歌戏的表演体现在唱、念、做三个方面:唱以《牛歌调》为主,无管弦伴奏,以锣鼓过门或间奏,运用唱腔的语气侧重来区分角色;念以藤县白话为道白,大量运用方言俚语,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色;做则吸纳了粤剧的表演身段,注重造型的美感,演出不换幕,剧中情景皆通过唱演来体现。

牛歌戏有一套仪轨完整的演出习俗,内容体现人们的生活经验、伦理道德,一般在春节或做寿等喜事时演出,彰显当地民风的演出习俗。牛歌戏至今仍保留有尊师敬贤、向观众鞠躬、对观众唱祝贺词、贺开台;正剧演完后贺封包(当地话叫“猜物儿”);演出结束,全体演员列队唱谢幕词送观众等演出习俗。这些演出习俗是演员和观众互动的途径,是当地风俗习惯在舞台上的呈现。

藤县牛哥戏,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牛哥戏乐器

牛歌戏的乐器有锣、鼓、镲,服饰有花魁、披肩、花布大襟衫、花裙、包头布、红布带、挂髻,道具有方桌、长凳、布帘、拂尘、马鞭、文房四宝、令箭、官印、船桨、柴刀、刀、枪、剑等,人物化妆用油彩 。20世纪30年代,牛歌戏始有剧本,现有剧本《亚赖卖猪》、《吕蒙正》《龙飞凤落》、《凤还巢》等270多个。21世纪初,藤县开始发行牛歌戏影碟,藤县华艺文化发展公司最高的月发行牛歌戏光碟近五万张。现藤县藤州镇平政村是藤县牛歌戏传承基地。

早期牛歌戏的演员均为男性,1946年才有了女性加入。发展至今逐渐成熟。藤县牛歌戏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有民间剧团270个,至今仍有10个。现存的民间剧团有藤县民间牛歌剧队、藤县春花牛歌队、藤县塘步民间牛歌队等10个。文化馆收集有牛歌戏代表性资料22份,牛歌戏剧本40—50个,牛歌戏服装20多套,锣、鼓、镲、梆子等打击乐器2套。

藤县牛哥戏,将牛歌与舞春牛融合为一体的艺术

牛哥戏演出现场

此外,藤县牛歌戏还于1986年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2008年,藤县政府将牛歌戏成功申报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目前,全县现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马伟文和陈寿坚2人;2012年10月由藤县文化馆创作表演的现代牛歌戏《太阳绕着月亮走》获得了广西第十六届“八桂群星奖”(戏剧曲艺类)银奖。2016年,自治区文联正式发文命名藤县为“广西牛歌戏之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