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藥服用次數與劑量

汤药服用次数与剂量

汤药服用次数与剂量

(1)服藥次數,是由藥物在體內停留時間和病情需要決定的。不同的藥物經吸收後,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是不同的。如服藥間隔時間過長則達不到治療效果;間隔時間過短會造成藥品浪費,甚或產生更多的不良反應,乃至中毒。所以,合理掌握用藥次數或每次用藥的時間間隔,與維持藥物在體內濃度、保證藥效有著密切關係。

一般慢性病,病情輕者,宜緩緩調治,一劑湯藥煎好後可分2~3次服。嘔吐患者應先少後多,分多次服下。小兒服時,宜濃縮藥液,以少量多次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嗆咳。

對於急性病,病情重者,宜急速治療,一劑湯藥可1次服下,這樣藥力大而猛,能充分發揮作用。病情危重,以醫囑為準,甚至一天可服2~3劑,晝夜連服使藥力持久,從而達到頓挫病情目的。

如需服某些作用峻猛的藥物,則採用一次頓服,中病即止,以免損傷正氣。咽喉、食道等部位的病變,宜採用徐徐含咽之法,一日數次服用,使藥物慢慢通過病變部位,持續發揮作用,或煎湯代茶飲,不拘次數。

此外,中藥的頭煎、二煎應該混合後分次服用,這樣可以使藥物在體內保持有效恆定的濃度,維持一定時間。如果頭煎、二煎分別服用,在短時間內,體內藥物有效濃度一過性較高,而後則迅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治療效果。

(2)湯藥劑量 藥物的用量大小決定著藥物在體內的濃度。在一定的範圍內,劑量增加,作用強度也增加。但超過一定限度,便會出現毒性作用。因此,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常用劑量,所謂常用劑量,就是指比較安全而又能產生明顯防治疾病作用的藥物劑量,也就是常說的治療劑量。那麼,在同樣的藥物劑量下,如果煎出的藥液量不同,也會影響到臨床療效。

一般而言,中藥湯劑是煎煮2次後的合併液,再按臨床需要分次服藥。一劑中藥,一日通常服兩次,每次以服用150毫升為宜;病情急重者,可隔四小時左右服一次藥,晝夜不停,這樣使藥力持續,利於頓挫病勢,或者1劑湯藥1次服下,這樣藥力大而猛,能充分發揮作用。發熱病人服清熱解毒劑時,藥液可稍多些以助藥力;生津止渴藥,湯劑量也應多,甚至可代茶頻服。但在應用時也有例外,如:在應用發汗、瀉下藥時,若藥力較強,要注意病者個體差異,一般以得汗、瀉下為度,適可而止,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有些特殊情況,醫生會根據患者病情予以特殊用藥方法,這就要求嚴格遵照醫囑用藥了。

圖片來源:https://stocksnap.io/

以上內容僅用於健康教育學習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