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你適合做三伏灸嗎?

冬病夏治,你適合做三伏灸嗎?

今天是2018年三伏灸初伏,你預約了嗎?,什麼是三伏灸呢?

三伏灸古稱天灸,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即在夏最熱的天氣“三伏天”,給以艾灸配合藥物貼敷,達到驅散體內寒氣,增強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冬病夏治,你適合做三伏灸嗎?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個農曆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祖國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係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範圍的疾病。

一、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是目前難治之症,病程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且易反覆發作,正氣虛時易誘發,所以,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病員要有耐心堅持治療。各地天灸經驗認為貼藥年限長,次數多,則其療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堅持多年“三伏”天貼藥。

二、操作方法

選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藥按比例研末,用薑汁調成膏狀,用膠布將塊狀藥膏貼於穴位上。每伏各貼藥一次,貼於相應穴位,各種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貼2~4小時,兒童貼1~2小時,貼藥後皮膚有發熱感,灼痛感,各人皮膚耐受情況不一樣,但以能耐受為度。敷貼之後,一般人的局部皮膚都會有灼熱和紅潤,如果穴位上的皮膚起皰,效果會更好,證明所貼藥物已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貼敷療法三年為一療程,病程長的患者可適當延長療程。

冬病夏治,你適合做三伏灸嗎?

1、呼吸系統疾病:如各種慢性咳嗽、哮喘、過敏性鼻炎、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等。

2、兒科疾病:如小兒呼吸道疾病、體虛感冒、腹瀉、消化不良、厭食、胃痛等。

3、婦科疾病:宮寒、月經不調、痛經、宮寒。

4、消化系統疾病:如對胃炎(胃寒)、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慢性腹瀉等。

5、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骨關節問題及頸肩腰腿痛等症狀;

冬病夏治,你適合做三伏灸嗎?

四、“三伏灸”的注意事項

1.貼藥處避免擠壓,貼藥後局部皮膚有輕度灼熱感,皮膚出現紅暈,這是正常現象;

2.一般貼藥3-4小時後可將藥物自行除去,切忌貼藥時間過長。小孩一般貼服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如局部發癢或者灼熱難受,可提前除去;

3.如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塗搽金黴素眼膏或者溼熱燒傷膏;

4. 貼藥當日禁食生冷寒涼辛辣之物,戒食易化膿食物,如牛肉、燒鵝、鴨、花生、芋頭、豆腐等。偶出現皮膚過敏者,可搽抗過敏藥膏,如地塞米松乳膏,並戒食魚蝦、生雞等易致敏食物,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5. 三伏灸當天貼藥10個小時內不宜沖涼洗浴,建議可以用溫水擦拭身體;


關注本人公眾號,及時瞭解中醫健康知識和病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