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到底安不安全?近幾年發生過到期了本金利息返回不到銀行卡上嗎?

堂堂正正做人77563740


答主:小丫(小丫投資筆記XiaoyaNotes)


這是上週剛剛出來的新聞。

銀行理財安全麼?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其實中等,收益率一般在5%左右。主要投向貨幣、債券市場、央行票據等穩定領域。加上銀行強大的風控能力和政策監管,相對來說安全係數還不錯。比起P2P、基金、股票、外匯、黃金等,風險要小很多。


但怕就怕,你買了不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掉坑裡了。


1、銀行代銷產品


除了銀行自行發佈的理財產品,很多銀行都會代銷一些第三方產品,比如外匯、黃金、基金、保險、信託等,這些產品銀行一般只審核合規性,風控上面銀行是比較難把握的,而且最終產品虧損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買單,如果產品本身有問題,責任歸屬在第三方發行平臺。


要驗證買的是不是銀行親生產品,可以到中國理財網輸入代碼查詢下:

  • http://www.chinawealth.com.cn


2、警惕保本保收益


很多銀行理財經理在推銷產品時,都會承諾保本保收益,聽到這種承諾你就得警惕了。資管新規去剛兌,所有理財產品都不可承諾保本保收益的,投資者自擔風險盈虧自負,管理機構盡責管理資產。別被理財經理輕易迷惑,跑去瞎買銀行理財。


3、警惕理財變保險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去銀行存款或取錢,很容易被一些居心不良的“理財經理”或保險機構駐點銀行的業務人員忽悠,把錢拿去買所謂年化收益多少的理財產品,實際上買的是理財型保險,收益也沒有那麼高,沒到期還不能贖回,否則要扣除高額費用。


4、警惕高收益銀行理財


一般的銀行理財,因為資金投入主要是貨幣、債券、票據市場,因此風險低,虧損的情況少,相應的收益率也在5%左右。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7月銀行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75%,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已連續5個月下降,創下2017年12月以來最低收益水平。因而,5%收益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你都得警惕。


5、警惕銀行飛單


開篇那張圖片新聞,其實就是典型的飛單,屬於假“銀行理財”,連產品合同書的公章都不是銀行的,而是第三方的。所謂銀行飛單,就是理財顧問打著自家銀行的招牌,私下兜售非所屬銀行委託銷售的理財產品,或製造假公章偽造產品協議。去年民生銀行某地方支行就被暴出30億巨大金額的理財產品造假案,轟動全國。


飛單產品無法兌付,銀行方面基本不承認這個產品是自己的,業務員如果找不到也無法查清原委,他也沒錢賠你,最後損失的還是投資人。


總的來說,正規的銀行理財風險還是比較低的,發生虧損的可能性低(但沒有100%),門檻是5萬起一般,收益率5%以內。


如果想買銀行理財,去正規銀行買正規產品,而且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搞清楚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託管,搞清楚錢都將投到哪些風險等級的產品中去(貨幣、債券、票據、商品、信託、私募、黃金、基金),發售方是不是銀行,還有合約上的公章是不是銀行,業務員是不是銀行方面的等等。同時,用好中國理財網上面的理財產品查詢工具!


小丫投資筆記


如果你買的真是銀行理財產品,那麼一定安全!《資管新規》雖然發佈,但有很長的過渡期,因此,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剛性兌付的。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穩定、風險低,基本沒有發生過到期本息未到賬的情況。



銀行理財產品可劃分三大種類: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淨值型。

保本固定收益型。顧名思義,銀行提供理財本金及收益保障,此類產品不但安全,而且保收益。

保本浮動收益型。此類產品銀行保障投資本金,但不保障理財收益,即在收益方面,用戶需承擔一定風險,但從歷年此類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結算來講,很少出現產品的最終收益率低於產品預期收益率的情況。

非保本淨值型。與開放式基金類似,淨值型產品,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產品每週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適合有一定投資經驗的客戶購買。

理財產品說明書上一般都會標明該產品的風險等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前要儘量選擇和自己風險偏好相對等的理財產品。

然而,銀行理財也不是沒有坑。銀行除了自營的產品,還會幫別人賣產品。切記,這個要分清。銀行代銷產品,貓膩不少,最為惡劣的就是”飛單”,即銀行工作人員自己或與社會人員內外勾結,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如果遇上“飛單”,你買的這就不是銀行理財產品了!

…………………………………………………


史晨昱


資產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打破剛性兌付,這就意味著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增大,銀行理財產品未來大概率轉化為“淨值型”。

2018新年伊始,銀行理財違約、違規的消息頻頻爆出,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悉數在列。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遭遇違約,招商銀行回應稱,銀行產品的本金回收及收益,取決於投資標的的投資回報情況,存在本金損失的風險。無獨有偶,交通銀行也被曝出3億元私銀理財產品退出困難的問題,原本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但部分項目退出存在問題,延期了兩年,最終8%的收益率變成4%。銀行理財產品也不在安全。

打破剛性兌付是市場經濟必然發展的結果,同時允許銀行破產,雖然可能性不大,意味著國家不再為銀行兜底。老虎君提醒大家,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即使是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因此在選擇產品時需要謹慎小心,仔細選擇。


環球老虎財經


坤鵬論之前就說過,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所以說銀行產品絕對安全或者非常不安全都是不負責任的。銀行產品不安全的例子不用說近幾年,單就最近一兩年就有,並且還都是不小的銀行。



比如招商銀行在2017年9月份就有一個10.4億的理財違約,這個事情好像是在今年1月初才被媒體廣泛關注。之所以出現違約是因為理財資金投給了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部分投資產品出現問題導致的,據說應該是三個項目出現投資虧損。金融產品對風險承受能力其實非常低,10%的資金收不回來就足以導致後續一系列問題。

如果說招商銀行作為商業銀行規模還小,那交通銀行作為曾經的“央行”可算是背景深厚了,同樣也出現理財產品違約的情況,交通銀行私銀理財產品有一款原本應該在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到期後無法兌付,延遲2年後仍然無法兌付,原本8%的收益最後只拿到4%,也是在今年爆出來的,規模不大,3億,但私人銀行都是優質客戶。

另外,宇宙大行工商銀行就更牛了,今年初被爆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13家分支機構牽涉其中,當地銀監局對其進行了大額罰款。



不再多說了,說多了該有人說坤鵬論危言聳聽了。

如果對安全要求非常高的用戶,坤鵬論建議還是存銀行定期吧,定期存款風險是最小的,如果夠20萬還可以弄個大額存單。如果手裡錢多於50萬又怕銀行倒閉了,可以在幾家銀行存嘛,每家銀行都控制在50萬以內,多家銀行同時倒閉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除此以外,貨幣基金也確實可以考慮。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也不是個個風險都那麼大,但在購買的時候要認準一定得是銀行自己的,很多理財產品只是銀行代銷,這類產品你很難對其背後的公司做完善的調查,所以強烈不建議買,收益越高越不建議。


坤鵬論


首席投資官西瓜菌

關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小編想先細講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

銀行的理財產品是分很多種類的,一般大體上分為保本型理財產品和非保本行理財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相對安全,銀行如果在發售的時候承諾是保本型產品,那麼您投資的本金是安全的但是年化收益相對較低;非保本型理財,顧名思義銀行不保證本金,在投資過程中您的本金有可能會受到虧損,甚至血本無歸,這種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相對較高,如果投資成功也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銀行不會盲目的對客戶推銷和發售理財產品,銀行每年會對需要購買理財的客戶進行等級評估,評估您個人的風險承受等級和投資理財經驗等信息,然後對該客戶作出一個系統的等級評定。在評定後如果您被評定為承受風險較低、投資理財經驗較少的客戶,那麼您在銀行系統中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系統就會拒絕您交易。所以說大家以後每年在回答銀行投資理財問卷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要隨便點選,這些和以後您購買理財產品系統認定是有很大關係的。

再次,很多客戶在夠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並不會仔細的閱讀理財產品銷售說明書,而是隻關心年化收益率。這樣是不對的,大家應該在購買前閱讀銷售說明書,裡面會有詳細的該理財產品介紹,包括起止時間、投資領域以及比例、是否可以提前贖回等信息,根據投資領域的比例您心裡就會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您的錢將會被投資在什麼行業、什麼方向,那麼您大概也就會知道您承擔的風險會是多少。

最後小編想說,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是經過銀監會相關部門審批核準發售的,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近年來沒有聽說過到期不能兌付的情況。但是理財不是儲蓄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就會承擔一定的風險。


首席投資官


銀行理財產品,相對來說還是安全的,不過你還是要在簽訂理財產品協議時,要仔細看,這個理財產品投向哪裡,收益率多少,特別是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直接與黃金、美元指數等波動掛鉤,所以,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尤其是現在打破剛兌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更加理性看待。

還有一種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是在銀行裡面銷售,但是這是銀行替信託、私募基金、保險公司等代銷的理財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融資方投資失敗,你是很有可能面臨本金利息返不回銀行卡的可能的。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楚,與你簽約的是誰,資金將投向何方?如果是當事這家銀行,你就可以放心購買了。

還有一種就是銀行工作人員,與外面人的勾結,把客戶的理財資金挪到其他地方去投資,如果投資成功了,那麼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如果投資失敗了,就可能發生面臨客戶的巨大損失。同時,由於當事工作人員離職或被抓捕,銀行方面不肯承擔這樣的責任,最終客戶不得不承擔這樣的投資損失。


不執著財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所有理財都是有風險的,大到損失本金,小到損失收益。

原來銀行確實有賣保本型收益的理財產品,但是自從今年起,央行就取消了這種保本型的理財產品,這就意味著即使是在銀行理財,你的本金也是有風險的啦。

那麼銀行的理財產品究竟還能不能買呢?

首先,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到五大國有銀行去購買,其次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對風險進行把控,熟讀理財合同。更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分清理財產品的類型。因為現在銀行賣的理財產品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而另一種是銀行代理的第三方理財產品。所以,最好購買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比較保穩一點。

最後,到目前為止,至少五大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沒有出現過本金損失的情況,但部分地方性銀行已出現過部分本金損失的情況。所以,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是認準國有五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比較好。


正商參閱


銀行老員工為你解答。如果是銀行自有理財產品,還是比較安全的,近年來我是沒聽說哪家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出事的(有的話各銀行都會通報),你所擔心的或者聽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出事的案例,一小部分是銀行代理理財產品,大部分是“飛單”,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三者的區別。



銀行自有理財產品

是募集資金由銀行投資部門自行運作的理財產品,受到近年來眾多監管要求影響,主要投資於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收益率一般在5%左右。


代理理財產品

銀行代理銷售私募、證券公司的理財產品,多投向於股票和其他項目,風險大,預期收益率也高。

飛單

指銀行工作人員未經銀行允許,私自銷售未經銀行審核的理財產品,風險極高。前一陣影響極大的某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飛單”事件,就是銀行內部人員私自銷售某公司理財產品,但是是在銀行工作場所簽訂的合同,老百姓以為是銀行理財產品,單其實他買的是什麼他自己不知道,銀行也不知道。前幾天跟同行聊起這件事,我說最難管的是人心,制度再嚴也會有漏洞,又不是玩遊戲“紅警2”尤里的心靈控制。所以投資者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籤的合同是不是和銀行籤的,錢是銀行扣的還是主動打入某人的個人賬戶,如果是後者,就報警吧。


所以我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安全的,不安全的是那些打著銀行理財產品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投資者一定要仔細分辨,現在要區分也很方便,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時,現在按要求必須要“錄音錄像”雙錄,如果你在銀行網點買理財沒雙錄,那你就要小心了。

我是昇財經,銀行12年老員工,願和你分析銀行那些事。


鑫財經


在前臺我們銀行員工也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沒有買過理財的朋友被高於定期存款的理財利率吸引,但又擔心投入資金以後會受到損失,於是問我們:“理財產品安全麼?保險麼?不要緊吧?”我們一般會這樣解釋:“我們的理財產品已經發行了600多期了,在這麼多期的理財產品中,還沒有出現過本金和利息不能按時兌付的情況,我們一般是比較放心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和您保證說我們的銀行產品完全沒有風險,是不是購買理財產品,買什麼類型的理財產品,還需要我們自己把握。畢竟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的性質還是有所區別的。”通常這樣解釋,客戶們也能表示理解。然後我會向第一次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推薦保本保息的理財,讓他們嘗試一下理財產品,等顧客們稱為購買理財的老客戶,對理財產品比較瞭解以後,他們會自己選擇合適自己的理財產品。



總的來說,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比其他機構和平臺的理財安全性要高一些,因為銀行有專業的工作人員對資金投資風險進行評估和把控,不會為了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高風險,銀行的業務也都是本著對客戶資金安全負責的要求去操作的。用此如果選擇理財產品,銀行的還是比較保險的。

同時,在購買理財前,銀行都會讓客戶做一個風險評估問卷,這個問卷反映了您承擔風險的能力,如果您超過您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理財,我們一般也是不建議的。



另外,本著“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投資理念,我建議各位朋友可以存一部分定期存款,購買一部分理財產品。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與您一起討論銀行裡的小知識!


財經廣播


準確的說,最近幾年發生過理財到期違約的事,但是都是一些高端的產品,很多人都聽說過,2017年9月招商銀行的規模10億資管計劃發生違約;同樣的還有陸金所1.4億資管計劃違約。但是請注意,這些產品的一個共性,起點高,收益高,主要針對的高淨值客戶,而且最終沒有損失本金,只是收益率與預期相差甚遠。



我想說的是,擔心銀行理財產品不安全是一個杞人憂天的想法,總體上市面上5%或者6%收益的理財產品運營歷史上極少出現虧損,本金損失可能性約等於零,還是屬於保守的投資手段。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我們行近十年理財產品發生違約的只有一例。

想絕對的安全就儘量選擇PR2以下分級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不敢說,基本上99.99%吧不存在損失可能性。



最近幾年違約產品多集中於信託、資管計劃和私募產品,普通的理財違約很少,只要我們關注一下資金投向,同時一定注意理財產品購買一定是在自己的賬戶上完成的,所有的需要你進行轉賬或者集中到其他賬戶的產品,都是飛單前兆,這都是不法分子利用自身職業身份和客戶信任進行非法集資的手段,屬於出現道德風險和違法犯罪了,記住這個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