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擊戰"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在德國慕尼黑召開四國會議。會議最終簽訂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在無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強行把本屬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英法的無條件妥協使“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直接助長了德國的囂張氣焰,1939年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德國發動戰爭的企圖昭然若揭。

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德國侵佔蘇臺德地區進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德國為了消滅英法在中歐地區的主要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德國最高統帥部於1939年4月3日下達了進攻波蘭的“白色方案”指令: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施泰特上將,下轄3個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司令:博克上將。下轄2個集團軍)在第4航空隊,第1航空隊支援下,分別從捷克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東普魯士對波蘭首都華沙實施向心突擊,將波軍主力圍殲於維斯瓦河、納雷夫河以西地區。

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德國大軍開進波蘭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樑。約1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150萬人、2500輛坦克、2000多輛裝甲車從波蘭北、西、西南三面發起了全線進攻。同時,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戰艦“荷爾斯泰因”號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波軍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線飛機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在機場,無數火炮、汽車及其他輜重來不及撤退即被摧毀,交通樞紐和指揮中心遭到破壞,部隊陷入一片混亂。德軍趁勢以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為前導,很快從幾個主要地段突破了波軍防線。

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德軍坦克在波蘭前線

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波蘭騎兵部隊奮起反擊

1939年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法軍也僅僅是向薩爾布魯肯發起了象徵性的進攻。9月5日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主力合圍波蘭“波莫瑞”集團軍於但澤走廊,其中一部從東普魯士向華沙突擊;南方集團軍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軍防禦,向華沙推進。5日當晚波軍最高統帥部下令向維斯瓦河以東撤退。6日波蘭政府遷往盧布林。14日德軍完成對華沙的包圍。16日南、北兩路德軍在華沙東南弗沃達瓦地域會師,合圍波軍主力部隊於布格河以西地區。9月17日,蘇聯趁火打劫,發兵進佔波蘭東部,波蘭政府撤至羅馬尼亞。19日波軍19萬人被迫向蘇軍投降。28日,華沙在進行浴血抵抗後淪陷,截止10月6日,波蘭已經結束了有組織的抵抗,波蘭戰役結束。

二戰歷史第1篇:波蘭戰役

德國馬匹牽引的炮兵部隊進入波蘭首都華沙

此戰,波軍死亡66300人,傷133700人,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含投降數),10萬人逃至鄰國。德軍死亡10600人,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戰爭中,德軍首次成功地實施"閃擊戰",顯示了坦克兵團在航空兵協同下實施大縱深快速突擊的威力,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德意志第三帝國在實施武裝力量的動員與展開措施中,採取了先機制敵的方針。德意志第三帝國武裝力量對波蘭的軍事行動說明,預先組建的陸軍和空軍集團出其不意的實施密集突擊,有著顯著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