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观点」人情冷暖最是小巷深

「先锋观点」人情冷暖最是小巷深

钟曼菁/文

学院路,是江西肿瘤医院旁的一条普普通通的路,但是这里的烟火气息让这里变得并不普通。小巷子里,几顶雨棚、几张木桌、几十个炉灶、几十口锅,地面上深深油渍,不明就里的人看到也许会皱着眉头离开,但是就是这样简易的厨房,却是病人家属相互依偎、打气的一个港湾。这里患者家属来来往往,60多岁的万佐成和熊根香夫妻也在其中忙碌。

其实抗癌厨房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原本只是老两口的油条早点摊子。大约是在2003年,有患者家属看着没熄的炉火,问能不能借火给住院很久的家人做个饭。夫妻俩同意了,一开始并没有收钱。口口相传,来的人越来越多,也便成了抗癌厨房。后来为了维持收支平衡,最开始收5毛钱,直到现在1块钱,抗癌厨房这口炉灶,一支就是十五六年。

方便,省钱,是很多病人家属来这里做饭的主要原因。在外看病最难的就是吃饭,往往惦念家里饭菜的味道。而他们在这里节省的每一分钱,都用于延续生命。他们手头并不宽裕,但大家都知道生活不易,也很少为了排队用水什么的起争执。

巷子很小,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病人家属们挤在一起做饭,一边做饭一边交流家里病人的治疗情况,有人说“每次从这里回去都感觉自己又有了踏进医院的勇气。”一街之隔,那边是生死判场,这边腾起的油烟热着生活。千千万万的病人身后,是更多的病人家属,他们成为一个更需要关心的群体。对于他们来说,抗癌厨房成为了家庭抗击病魔路上的一个港湾。“抗癌厨房”并不教你怎么抗击真正的癌症,但却是患者家属抗击病魔的心理支撑。这些力量也许单薄,但是带来的安慰就是生活的希望。事实上,除了学院路的万师傅和熊阿姨,其他医院附近也有一些像他们这样的人,为病友和家属提供一个小小的厨房。

这两年,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共享”,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而在我们也许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共享”这个词早已自发生长。只是这样的“共享厨房”还处在自发的状态,在公益领域的这类共享是不是也可以提上议程?

压死一个家庭的除了病痛,还有病痛带来的种种生活琐碎,它们会持续消耗人的精神和意志。我们不是要饭菜做得多么精致,床垫有多么舒适,也许简单熟悉的味道就很好了。生,更要有活下去的力量,哪怕是来自家人之手的一口饭菜。

一个城市的温情,都体现在菜米油盐的生活琐事中。

万师傅夫妇两个人说话很朴实,但有些话我印象很深“这些病人都是家人,能帮一点就是一点,钱不钱的无所谓……也许今天在这里炒菜,明天就不来了……生离死别是最可怕的事情。我和老伴身体都还好,爱心食堂还要继续做下去,不管刮风下雨,做到做不动为止。”这个小巷里简陋的小小厨房,装着太多人间小事。

南昌的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湿寒的空气让你冷到骨头里,好在抗癌厨房的炉火给秋风里的人带去一点安慰。

「先锋观点」人情冷暖最是小巷深
「先锋观点」人情冷暖最是小巷深

更多内容请登录江西商报官网:

www.jxsb.cn

或关注本报腾讯官方微博:

t.qq.com/jxsb-com

「先锋观点」人情冷暖最是小巷深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