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一道詔書,全國很多人員紛紛湧入四川——來金堂有哪些

湖廣填四川",四川由於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導致四川境內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問題十分嚴重,金堂是省城的郊縣,遭此劫難更是慘烈:城鎮破碎,田園荒蕪,人口無幾,滿目淒涼。據史料記載,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戰爭平息九年了,金堂全縣居民才達到1069戶,男女老幼僅有幾千人,耕地84159畝。為此,皇帝頒發"楚民實川"之詔,由湖廣省地方政府組織實施,居民所在地的職能部門強制進行,有組織的護送入川,接收縣指定地區安置落業。這次大規模"移民潮",持續時間大約為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乾隆六十年期間整整100年左右。

康熙、乾隆一道詔書,全國很多人員紛紛湧入四川——來金堂有哪些

康熙、乾隆一道詔書,全國很多人員紛紛湧入四川——來金堂有哪些

曾氏家族:人丁最多,均系宗聖公後裔。康熙時,自閩、粵、陝諸省遷來,而粵省籍尤多,縣城內建有曾氏宗祠五所,其子孫之登科出仕(中舉當官)者,頗不乏人。

張氏家族:於前明時,由湖廣麻城縣遷居金堂縣之東關外,數世科第。順治初,有進士張吾瑾,學問經濟,尤表著一時,崇祀鄉賢祠,其族人於康熙初,自閩、粵諸省遷來者,人丁亦多,建有張氏家祠,至今傳15代(指到清光緒修志時,下同)。

陳氏家族:最稱繁衍,康熙時,自閩、粵、楚、豫諸省遷來,散居四鄉,亦有住居治城內者,耕讀傳家,其子孫之登科第入宦仕途者甚多,通計城鄉建有陳氏家祠二十八所,至今傳十二代。

何氏家族:康熙時,有自楚省遷來者,散居城鄉,其子孫數世宦遊,至今傳十二代。又有粵省遷來者,人丁甚眾,治城內建有何氏家祠二所。

岳氏家族:康熙時,自甘肅臨洮遷居治東之綠繞山莊。其祖有名鍾珩者,威信公鍾琪之異母弟也。鍾珩性孝友,雖生於世族,不樂仕進,奉母終身。卒後,子孫遂家於金堂焉,至今傳十二代。

高氏家族:康熙初,自山西遷來,詩禮傳家。乾隆時,有翰林高辰,少年科甲尤著盛名,居住在治北高家碾,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趙氏家族:康熙初,由楚省遷來。厥祖名趙銘,少有神童之目。年十二為諸生,十七舉於鄉,官直隸沙河知縣,清白自矢,沙民頌德。今其族人之住居,近趙家渡及趙家場者,不下數百家。

康氏家族:康熙時,由楚省遷來。住居近青龍場,故俗呼青龍場為"康家渡"。雍正中,有康景曾,以舉人官山東樂安知縣,乾隆初,有康景珂,以武進士,官駐京提塘,頗著鄉望,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廖氏家族:較多,康乾時,自閩、粵、楚、豫諸省遷來,散居各鄉。治南興有廖家場,治城內建有廖氏家祠,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彭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居住在治東彭家寨,子孫日盛。嘉慶時,有武進士彭元慶及子武解首彭殿甲,頗嫻武略。其族人之來自粵省者居住多在南路,建有彭家祠,至今傳十代。

餘氏家族:人丁繁重,康熙時,自楚省遷來,居住城廂內外,建有餘氏家祠二所,傳十一代。

李氏家族:家譜有所謂火德公者,支派最繁,故邑中諸李,無論楚、粵、陝、閩籍,多其後也。治南有李氏家祠,省垣亦建有李家祠,其孫登文武科者甚多。

劉氏家族:康熙初,自閩、粵、楚、陝諸省遷來,而閩、楚兩省尤多。乾隆時,有武進士劉永昌,官嘉興都司及武進士劉綱,素嫻韜略,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羅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散居多在西北路,故鄉井中有羅家碾三處。治城內建有羅氏家祠四所,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傅氏家族:康熙初,自閩省遷來,住居治北。乾隆時,有傅代傳,三世鄉科。其族人之來自楚省者,住居東路,故東路有傅家壩之名,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王氏家族:康乾時,自楚、陝、粵、閩、江、浙諸省遷來,散居在城鄉內外。子孫頗眾,建有王氏家祠,至今傳十一代。

楊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粵諸省遷來,散居四鄉,其聚居楊家壩及楊家碾諸處者,煙戶尤密,建有楊家祠,至今諮詢傳十二代。

蕭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居住東路及西北路。子孫頗盛,屢有登文武科舉者,至今傳十一代。

鍾氏家族:康熙初,自楚、粵諸省遷來,而粵省籍尤多。乾隆時有鍾廷華,以鄉科第一,官山東臨淄知縣,號稱循良,其住居在鍾家灣,至今傳十二代。

米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住居在治北米家巷。道光初,有進士米繪裳,官刑曹。陳情終養,鄉望素孚。治城內建有米家祠,至今傳十一代。

沈氏家族:康熙時,自閩、楚諸省遷來,而閩省籍尤多。城鄉內外,建有沈氏家祠四所。至今子孫傳十二代,故治南有沈家河壩及沈家巷之名。

鄭氏家族:康熙初,有鄭命新,由遂寧遷來,以舉人官浙江青田知縣。其族人之來至楚省者,住居南路。乾嘉時,屢登武舉科,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梁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住居在南路。嘉慶初,有梁啟祥,以舉人官廣東知縣,政聲頗著。其族人之住居西北路者亦眾,至今傳十一代。

徐氏家族:厥祖名徐尚朝,康熙時,歷官福建同安鎮副將。歸田後,住居治西,子孫日眾。故治西有徐家巷、徐家碾之名。其族人之住居南路者,乾隆初,有徐光耀、徐秉耀兄弟,俱登武舉科,至今傳十二代。

賀氏家族:丁口繁重。康熙時,由楚省遷來,住居在東南兩路,至今傳十一代。

邱氏家族:康熙初,自閩楚諸省遷來,而閩籍之住西路者,有邱獻華,由副榜中式鄉科,頗負重名。於省垣有邱氏家祠,至今傳十二代。

史氏家族:康熙初,自楚省遷來,住居在東路及北路,而治北有史家山之名。雍乾時,子孫屢有登鄉科考,至今傳十二代。

莊氏家族:康熙時,自粵省遷來,住居在南路,治南建有莊氏家祠二所,子孫甚繁,至今傳十二代。

蔡氏家族:康乾時,自楚、粵諸省遷來,散居在東路及北路,而東路有蔡家河之名,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伍氏家族:康熙初,自楚省遷來,住居近治北伍家山,乾隆時,有伍禮彬,以舉人官雲南永平知縣,頗著循聲,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秦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粵省遷來,住居在南路及北路,故治北有秦家碾之名,至今傳十一代。

鄧氏家族:康熙時,自閩、楚諸省遷來,住居在東路及南路。子孫頗眾,至今傳十一代。

周氏家族:康熙初,由粵省遷來,住居南路。道光時,有周道淮,以舉人官直隸懷柔知縣。其族人之來自楚省者,子孫尤多,至今傳十二代。

易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粵諸省遷來,住居在東路,故治東有易家河壩之名,子孫頗眾,易秉經及易邦銓,俱登鄉科,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熊氏家族:康熙時,由楚省遷來,住居在治北熊家壩,治城內建有熊氏家祠,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嚴氏家族:順治時,有嚴於屏,登辛卯鄉科。其族人於康熙時,自楚、粵諸省遷來,住居在西路及南路,子孫較繁,至今傳十三代。

朱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住居在東路及西北路,而治北有朱家營之名,至今子孫傳十二代。

範氏家族:系范仲淹後裔。康熙時,自粵、楚二省遷來,散居鄉外,建有範氏家祠二所,至今子孫傳十一代。

雷氏家族:康熙時,自楚遷來,住居近東路廣興場,至今傳十一代。

許氏家族:康熙時,自閩省遷來,住居在西路,建有許氏家祠。

牟氏家族:康熙初,自楚省遷來,厥祖名牟淵,以舉人官浙江諸暨知縣。歸田後,子孫家治南,故治南有牟家巷之名,至今傳十二代。

葉氏家族:康熙時,自粵省遷來,散居鄉里,子孫頗眾,治東建有葉氏家祠,至今傳十二世。

黃氏家族:子孫較繁,均系宋時黃峭後裔。峭娶妻三:官氏、吳氏、鄭氏,生二十一子,散居各省。其遷入金堂者,無論閩、粵諸省籍,皆其後裔也。治城內建有黃氏家祠二所,其子孫之登科出仕者甚眾。

唐氏家族:康熙時,自楚省遷來,住居東南路數場,其子孫素嫻武藝,多遊武庠登武舉科者,至今傳十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