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黑名單”嚴管校外培訓

日前,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推動各地加快校外培訓機構整改進度。通知要求,加快學科類培訓機構辦學許可審批,不符合標準的要依法予以停業整頓,2018年底前不能存在無證無照還在開展培訓的機構。通知還指出,要面向社會公佈校外培訓機構的有關政策、白名單、黑名單、學科類培訓班等信息,便於群眾自行查詢、選擇合規機構。

我國中小學校外培訓市場有多大?一個常被外界引用的數據是,2016年超過8000億元規模,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相當於半數以上中小學生參加過校外培訓。數千億元的市場規模、數以億計的消費者,這麼一個大市場,卻常常讓人不省心。

許多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皆在不守規矩。有些入門就沒規矩,按照現行規定,開辦校外培訓需要證照齊全,不少校外培訓機構並沒有“準生證”和“出生證”,是名副其實的“黑戶”;有些在培訓過程上不守規矩,表現在培訓內容上超前學習、超綱培訓、應試教育,增加學生學業負擔,加劇應試教育;有些在師資聘用上不守規矩,違規聘用在職中小學教師;有些在收費上不講規矩,不守誠信,捲款走路事件也不罕見……無規矩不成方圓,被治理是遲早的事。

政府主動承擔監管責任,建立白名單、黑名單制度,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便公眾查詢與社會監督,對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運作,還市場一個秩序,十分必要且緊迫。但要看到,有名單是一回事,能否收到預期效果又是一回事。令人擔心的是,上了黑名單的培訓機構未必甘心認輸、乖乖退市,換個名頭捲土重來,與監管部門“打游擊”也有可能。一些家長也未必自覺配合,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個別地方也確實出現這種尷尬,如武漢於今年9月公佈了一張長長的白名單、黑名單,並附上查詢電話等,一段時間後,記者巡城發現,非但有些上了黑名單的校外機構置若罔聞,一些家長也照送不誤。

“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有了黑名單還不夠,教育、工商部門還要明察暗訪,不讓那些無證無照培訓機構繼續公開存在,或轉入地下經營。與此同時,還有必要設“黃名單”——對有違規行為的正規培訓機構亮黃燈,時時提醒其依法依規辦培訓,不可越規。不能超綱培訓、用高薪吸引在職中小學教師兼職等。

教育需求已從“有學上”進入“上好學”階段,校外培訓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但一定要持中守正,不要搶位越位。(練洪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