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兵仙韩信为什么会被杀?

法号清尘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韩信为什么被杀害,其主要原因在于:

韩信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无非是为了裂土而王,封妻荫子。在楚汉战争中,韩信攻占齐地以后,曾要求刘邦封自已为齐王,刘邦对韩信居功挟势要求封王十分不满。

垓下之战前,刘邦命诸将共同追击项羽,但韩信诸将不至。后经增封土地,韩信才领兵合围。这自然使刘邦十分反感。

项羽手下有一员将领叫钟离昧,是韩信的旧友。项羽死后,钟离眛隐藏在韩信的封国,刘邦切齿痛恨钟离眛,下诏让韩信把他逮捕,送往京都,韩信没有主即照办,这更使刘邦对韩信增加了疑心。

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诬告韩信谋反,却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可这已足以让刘邦下定决心除掉韩信。

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与猜疑,使韩信很伤心,终于下定了“谋反”的决心。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豨相约,陈豨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汉高祖十年,陈豨果然举兵反叛,不幸消息泄漏,有人向吕后告发了韩信欲反的阴谋。吕后与萧何定计,韩信轻信了萧何,被萧何强邀入宫,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这位开国元勋。





与世无争209485491




众所周知,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设计诱捕,之后被吕后处死于长乐宫钟室。而且,关于韩信之死,还有所谓的“三不杀”之说,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故而吕后命人将韩信囚于钟室,套上布袋,以竹剑刺之,一代名将韩信真可谓死得憋屈!韩信之所以被汉高祖刘邦借吕后之手处决,并不是刘邦和吕后一时兴起之举,而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说“兵仙”韩信为什么会被杀。



首先,韩信的底不干净。韩信这个人行事其实毫无底线可言,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乞食漂母”就是典型的例子。堂堂七尺男儿,为了保命甘愿从他人胯下钻过,为了吃饭竟然而向“漂母”(河边浣衣的老妇)乞食,足以看出韩信此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事都是可以去做的。



此外,韩信起初是投在项羽帐下的,或许因为项羽的自负,又或许因为项羽麾下人才济济,项羽只给了韩信一个“执戟郎”的职位。说实话,这个职位的确不算高。但是,韩信在项羽麾下作为一个未立寸功之人,能够得到郎官之位也还算是合理的,起码项羽并没有刻薄、亏待韩信。而且,郎官是可以接触到高层的,日后发展应当说还是不错的。对于平常人而言,已经很不错了。可是,韩信却因为嫌职位低、无法施展拳脚,转头就投靠了刘邦,并且帮着刘邦逼死了旧主。此举也足可见韩信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毫无底线可言的。



举这些例子倒不是说没有底线就怎么样。如果是贪图富贵之人没有底线倒也无妨,怕就怕没有底线的人有野心。其实刘邦自己也是个没有底线的人,为了保命,甚至连让项羽煮了自己亲爹分自己一杯羹的话都能说得出。以自己的思维判断他人,您觉得刘邦能够放心韩信吗?



其次,韩信和刘邦虽然表面上是下属与上司的关系,但是韩信却并不“听话”,而且还和刘邦结过梁子。韩信发迹之初,因为没有背景和实力,全靠刘邦撑腰,在刘邦面前还是比较本分的。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尤其在攻下齐国之后,韩信开始有些飘飘然了,竟然借势要挟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当然,韩信略微“谦虚”了一下,要的是“假(代理)齐王”。一个下属要挟领导,要位子、要票子……作为领导的刘邦心中必然是不爽的,虽然碍于形势,刘邦也装了一下X:“什么代理齐王,当咱就当真的,以后齐王就你小韩了!”但是,心里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再后来,楚汉大战时,刘邦相约韩信、彭越等人围攻项羽,结果韩信却和彭越一起按兵不动,致使刘邦大败。最后刘邦不得已划陈(淮阳)以东至海边的地盘巴结韩信,韩信这才同意出兵救援。彭越是带着人马加盟的股东,刘邦无理可挑。可韩信起步就是刘邦的下属,而这会儿作为下属的韩信已经不单单是要挟领导要位子、要票子的问题了,而是领导已经指挥不动这个下属了,最后又是给好处、又是巴结的,这才能勉强请动了。如此一来,俩人的梁子算是结得更深了。



再者,韩信此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甚至有些自负。“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么,这个典故怎么来的呢?刘邦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韩信的回答是多多益善。最后刘邦似乎有些不爽,问韩信自己怎么就不如他了,韩信这才说了句让刘邦能下得了台的场面话:“老板你虽然不擅长带兵,但你是带将的,我们这些将都是你带的,都听你的,你更牛!”但是,仔细品品还是能看得出,实际上韩信内心是不太瞧得上刘邦的。



除了韩信点兵的典故,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的一件事也能看得出韩信有多自负。话说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的某一天,韩信登门拜访樊哙,樊哙见老领导来了,立马出门恭迎,并且仍旧以对待诸侯王的礼仪对待韩信。结果,韩信冷不丁来了一句:“想不到我韩信现在沦落到和你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要知道,樊哙可不是一般人,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汉初的列侯、开国元勋之一,而且还是刘邦的连襟,由此可见韩信有多自负了。



此外,韩信本身也并不安分,而且缺乏萧何、曹参等人的政治智慧,不懂得明哲保身,尤其是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更加不安分。众所周知,吕后处决韩信的官方理由是勾结陈豨、企图谋逆。以谋逆这般大罪处决一个曾经的诸侯王、在位的列侯,吕后不太可能上下嘴唇一碰就动手,应当说多多少少韩信还是有此苗头的。起码,私下勾连陈豨这些事应该都是真的。从韩信临死前那句“悔不听蒯通之言”也能看得出,彼时的韩信觉得,当初得势之时还是应该反水自立的,不是吗?那么,被贬之后的韩信勾连陈豨、企图谋逆也就能说得通了。自己功勋卓著,到头来却被贬职、内退,韩信内心自然是忿恨的,再想想当年自己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自然更加气不打一处来。加之本身自负和没有底线的性格,韩信产生一些特别的想法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或许有人要说了,韩信手握重兵、裂土封王时没有反水,怎么会被贬赋闲后才想到反水呢?个人觉得,这一点其实不难解释。韩信是“兵仙”,算无遗策,事事都算计得十分精准,没有把握的事情是不会去做的。那么,反水之事也是如此。彼时韩信担任齐王不久,正处于事业的巅峰。如果反水,即便成功也未必就能一定能和项羽一争天下;如果不能争得天下,那最多也就是裂土封王,和当下身为齐王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如果反水失败,则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算来算去也还是不反水更加划算一些。韩信不是“无赖”刘邦,以他的性格不太可能作出刘邦之与项羽的那般豪赌。更何况,彼时韩信麾下的军队并不像彭越、英布等人,是自己拉起来的队伍,而是刘邦的部下。韩信不反水,他们的确是会听韩信的。可是,一旦韩信反水,这些人还会不会跟着走,很难说,起码韩信自己根本拿不准。至于那些感激刘邦知遇之恩不忍离弃之类的话,既是说给蒯通听的,更是说给刘邦听的,或许的确有一些真情流露的成分,但终究不能太当真。



等到韩信被贬职、内退之后,已然失去了昔日努力挣来的一切,这时的韩信不存在会万劫不复的问题,因为其本身已经是刀俎之下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所以,反倒是容易下决心放手一搏,从韩信当初对待项羽的举动来看,这也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因此,韩信私下勾连陈豨、企图谋逆也就都顺理成章了。



一个功勋卓著且军事才能堪称当世第一的将军、一个曾经的军队统帅、曾经的诸侯王,私下和反叛将领勾勾搭搭,试问,如果您是刘邦,您敢留着韩信吗?更何况,彼时刘邦年近垂暮,已经在下黑手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为儿子清除障碍、为身后之事做准备了,那就更不可能留着韩信了。作为帝王,刘邦诛杀韩信无可厚非。单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刘邦的确做得有些不厚道。但是,刘邦毕竟是帝王,是不能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衡量的。



个人能力有限,文中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不务正业歪医生


韩信是西汉王朝的缔造者之一,汉初三杰,位居大将军,左丞相,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立不世之功。刘邦曾经许诺,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君不杀,见铁不杀。如此人物,可他最后落得个被一众奴婢杀死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韩信与刘邦的年龄差距太大。韩信被杀之时,时年三十五岁,而刘邦已经花甲之年, 二人年龄之差,可比父子。萧何,吕后亦具老矣,首批元勋军贵死去之后,唯有韩信正值壮年。倘若他有反心,无人可制衡,那么刘氏天下要落入韩信手中。

第二个原因,吕后需要借功臣之头立威。刘邦死后,为避免天下易主,又在后主年幼的情况下,只能依赖吕后专权。为保证吕后专权的稳定,刘邦先是敕封吕氏兄弟,加强外戚力量制衡各路功臣,此时必须杀人。可为何必须杀韩信呢?其实萧何功劳同样极大,威胁极大,可是萧何是沛县集团的领头人物,杀他恐怕会引起一众沛县兄弟不满,损害统治根基,而韩信则不同,他半路加入西汉王朝集团,功劳虽大,但毕竟根基不牢,可以杀。

第三点原因,韩信居功自傲,有恃无恐。韩信攻取齐国之后,竟主动上书刘邦:齐国君主狡诈反复,齐国又邻楚国,防止其互相勾结,为保证安定,希望大王封我为代齐王在此驻守。刘邦听后大怒,斥责韩信竟想自立为王,后在张良,萧何的劝导下,封韩信为王,使得刘邦对他渐生不满。韩信被封王后,目空一切,对同僚也是颐指气使。有一次,韩信前往樊哙家拜访,樊哙行礼跪送,大王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不曾料想,韩信竟然自笑,我这辈子竟与樊哙为伍。

对待同朝为官者尚且如此,可见韩信之骄傲。此后陈豨被封为巨鹿郡守,启程前向韩信辞行,韩信劝其造反,与其里应外合,共图大业。不料事败,刘邦前往平叛,韩信被人告发,刘邦归来后,假借庆功为名邀韩信进宫,诱其至长乐宫钟室扑杀。

司马迁假使韩信谦虚学习方法,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本领,那就差不多了,在汉朝的功勋可以比周、召、太公的人,后世崩溃了。不去这样做,而在天下已定,于是谋划叛逆,灭其宗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说:“如果韩信为人谦虚的话,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就可以了。他在汉朝建立中所立下的功劳可与周朝的召公比拟了,子孙后代也可享用不尽。但是天下早已安定,他却意图谋反,最后被灭族,也是应有的下场。”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家总说刘邦过河拆桥,韩信功高盖主是他被杀的缘由,其实也不亦然。韩信个性太过刚直,傲慢无礼,个性上的缺陷才是他人生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


清风明月话历史


我们首先看韩信悲剧的路线图

1. 项羽被打败之后,刘邦立刻“袭夺齐王军”。并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2.前201年,刘邦以谋反的之名诱捕了韩信,并贬韩信为淮阴侯。

3.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客观因素:天下已经平定,韩信的作用也就丧失了,此时韩信的存在,在刘邦的眼里就成了一个威胁。可韩信也仅仅有军事的眼光和战略,却没有政治的头脑和思维。不懂的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或者像萧何那样的“自污”,依然忠贞于刘邦。最终落个“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性结局。


木子的快乐生活记录


韩信被杀的原因:

第一,功高盖主。

韩信第一功:力荐刘邦出汉中,定三秦,与项羽争霸;

韩信第二功: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平定四方诸侯;

韩信第三功:垓下之战,围歼项羽。

功高盖主,刘邦如何放心得下呢?韩信之死早已埋下伏笔,刘邦在等一个机会。

第二,野心勃勃。

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投楚则楚胜,投汉则汉胜。韩信以此要挟刘邦,刘邦“盛怒”之下封韩信为“齐王”,这说明韩信的野心不是一般的大。

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男人,其内心该是怎样的坚韧呢?其志向和欲望,又如何甘屈人下呢?欲望往往是把双刃剑,即可以把自己推向辉煌,也可以让自己跌入深渊。

第三,夺爵受辱。

刘邦建国后,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又剥夺了韩信楚王的爵位,降为淮阴侯。如果此时韩信能够学学张良的淡泊名利,不计较权力场上的得失,也许韩信会在淮阴侯的位置上颐养天年。但是,韩信却整日闷闷不乐,羞于与同官阶的同僚为伍。官官相卫,而韩信却自绝于官场,遭遇大难,岂不是咎由自取?一代兵仙,只能带兵打仗。玩政治,韩信确实幼稚的很。

第四,非刘氏而王,刘邦必诛。

当初为了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迫不得已,封了许多异姓诸侯王。但是异姓称王,并不符合刘邦的国策。而韩信却是异姓诸侯王里,实力和威望最大的,从这个角度考虑,韩信必死无疑。

第五,萧吕合谋。

陈豨在代地反叛,韩信欲为内应。萧何设计,与吕后合谋,斩杀韩信。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确实给后来人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大家觉得呢?欢迎交流分享。



太史辞


我们不可否认,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做了不小的贡献!当然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军事上。

项羽做为刘邦的头号劲敌,光靠他手下一班人马是肯定打不过的,必竟项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战神,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论威望不及项羽,论兵力也不及项羽,他们之间经历过好几场打战都是以刘邦的惨败收场!经历过秦朝的统一王朝,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很撤底的,那就是分封制,韩信当时做为刘邦集团的一员,感公开要封王的这个要求上,表面上很合理,但也暴露了他的野心,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韩信有兵仙之称,项羽一死,天下在无敌手,刘邦集团能打败韩信的将军几乎没有,无论如何,必须除掉!


接下来更精彩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正月,这位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功臣却被杀予长乐宫中,甚至被夷三族。窨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人头落地呢?过去有的论者认为这是刘邦出于消除统一隐患的考虑。西汉初年,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虽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还存在着另一种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



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七人,韩信为楚王。异姓诸王据有关东的广大区域,拥兵自重,专制一方,实为统一隐患,是中央集权的严重障碍。这就迫使汉高祖采取断然手段,来消灭包括韩信在内的各民姓王,韩信因此被贬为淮阴侯后,虽然再无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盖天下的威望,仍使刘邦感到威胁,终于动了诛杀之念。

有的学者指出,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与刘孝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关于韩信被杀的悲剧结局,历来为人们评论的一个课题。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史学界不少同志就韩信是谋反被杀、其罪当诛,还是刘邦、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讨论。韩信因谋反而被杀的事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件疑案,学者之间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谋反。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以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等人,都认为韩信被杀是罪有应得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汉高帝》条中,从韩信鼓吹有功当封。贪功以及破项羽后犹拥有强兵这三点来论证“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韩信自己造成的恶果。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条,也认为韩信自立为假王,已种下被杀的祸根。韩信早在楚汉战争量紧要关头时就曾逼刘邦封他为齐王,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中嘴脸。因此,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把他徙封为楚王,都于下邳。韩信到楚后,野心不死,巡行所轄县邑,出入阵列兵仗,被人告发。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以出游云梦,会诸侯王于陈为名,乘韩信前来朝会之际,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赦免了他。

改封为淮阴侯,使居长安。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率兵亲征。韩信托病随,并乘机派人与陈豨约定,他在长安里应外合。正在这时,他的阴谋也再次被人告发。于是,萧何与吕后设计捕杀了韩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有的同志还认为。亡周乱秦兵革之后,汉初社会各阶级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韩信从个人恩怨出发制造新的动乱,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以吕后杀韩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动乱,带有历史进步的色彩。这不仅为新建的西汉王朝除掉了一个大祸患,而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然而,有些学者则从剖析韩信谋反出于诬陷出发,肯定他的被杀是一大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学家梁玉绳,都有这样的看法。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条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 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照他们看来,韩信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猜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说韩、陈勾结谋反,实是他们枉杀韩信所制造的一种借口。

总之,韩信为吕后与萧何深文周纳而死,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刘邦杀功臣特别是剪除异姓王,是他为了巩固新王朝而必然采取的政治方针;韩信死于正想乘隙揽权的吕后之手,这也不是偶然的事。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却也深受刘邦的猜忌,自身难保。他原是韩信的保荐人,这时候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如果他态度犹豫,就有遭受诛连的危险。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刘邦和吕后杀韩信(韩信虽为吕后所擅杀但在事后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这桩公案呢?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刘邦身边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独立的王国。这些强大的异姓王的存在,对于汉封建国家的统一政权是严重的威胁。刘邦当初封他们为王,原是不得巳的权宜之计。他在做皇帝以后的第六个月,就借口诸王谋反,开始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对于韩信,刘邦既佩服他那“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自称“不如”,同时又对他这种才能极不放心,一向“畏恶其能”。自然不会放过。从国家要统一的观点来看,汉初如果不剪除异姓王,战祸就不会消

除,人们就不可能休养生息。所以刘邦杀功臣,尽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味道,客观上却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韩信谋反的罪名出于莫须有,刘邦也并没有立即杀掉韩信的意思。而吕后偏偏趁刘邦出兵讨伐陈豨的机会,迫不及待地主,设下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绑到钟室偷偷斩首,而且诛灭三族,则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除一大

障碍。谋反云云,实是吕后的一个借口而已。这就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历史秘密


韩信被杀,很多人都为他不值,还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觉得刘邦实在是个小人。刘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开国皇帝,开了一个杀功臣的坏头,使得后世所有朝代,在开国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满阴霾之气。

不过说起来,韩信虽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极大的责任。

无可否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不过,也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虫。

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讲。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四面楚歌,这些计谋的使用,已经充分表明,他在那时候的军事思想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那时候处于领先水平的军事思想是什么?是在勇力、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诡道的采用。

传统的军事思想是对勇力和纪律的要求。孙武为什么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砍吴王的两个妃子?就是要求军队必须要有纪律。项羽采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对勇力的要求。韩信的军事思想,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背水一战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则是诡道。所以韩信最终能够以诡道打败只讲勇和力的项羽。

但说到政治上,韩信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比如攻打齐王的时候,本来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去说服了齐王归降。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人家已经劝人投降了,这个功劳就让给人家算了。他不,他一定要争,带着军队去攻。结果,等齐王烹杀了郦食其。他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刘邦不高兴,他自己也没增加多少功劳,几处不讨好。

等拿下齐地后,他立刻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他就这么等不及!等不及也罢了,谁知道他时机既不恰当,因为那时候,刘邦正处在危难时期,正需要他出力呢。他这样做,不明显是要挟刘邦吗?本来刘邦就已经不高兴,又被他要挟,你说刘邦心里怎么过得去?幸亏张良在旁边提醒刘邦忍住。否则的话,刘邦可能当场就和他翻脸了,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他就应该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他要聪明的话,就不应该死死盯着兵权不放。虽不至于像张良那样要求归隐,至少在交兵权上表个态。他始终没有。

后来异姓诸侯造反。韩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来眼去,举棋不定。

如果他政治上是成熟的,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抉择。要么忠于刘邦,向刘邦坦露心声。要么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千万不能藕断丝连,彷徨观瞻。彷徨观瞻的结果,就是等着刘邦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

还有,当他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了。但他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既不表忠,也不造反,那结果不就是寻死吗?

封建社会是一个集权社会。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主。当你当不了皇帝的时候,你就只能当一个忠诚的大臣。当你想当皇帝的时候,你就要有当皇帝的规划、胆识和眼光。韩信什么也看不清楚,连萧何和吕后是什么样的人,他也看不清楚。所以最终被萧何与吕后骗去,砍了脑袋。


新闻人AAA


韩信身长八尺五寸,是位身材魁梧的大汉,在他没落之时,每日身背宝剑,招摇市井,足以彰显出他的野心和虚荣心。

韩信自知自己确实是有真才实干的,他在耐心地等待机遇,大丈夫能屈能伸,为留下有用之身,胯下之辱算得了什么,只是爱惜自己,等待伯乐罢了。大浪淘沙之时,众星璀璨的乱世并没有淹没韩信耀眼的光辉,韩信这匹千里马终于得到萧何的赏识,最终得以重用。

老谋深算的刘邦知道,韩信是把锋利的宝剑,但却是把双刃剑,宝剑出鞘之时,锋芒毕露,但如果用不好则反伤自己。

战功赫赫的韩信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衣锦还乡之时,看见原本都不正眼看他乡里乡亲对他欠身哈腰,不禁扬眉吐气,如此韩信便更加热爱功名,虚荣心的作祟不断推动着他的野心。但是这一切都被敏感的刘邦看在眼里,于是……


AAA有何不可


我们都知道,韩信能力很强,当时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帮助项羽则项羽胜,他帮助刘邦则刘邦胜。我认为韩信被杀有3点原因。第一一:他选择了帮助刘邦,但是他在出兵帮刘邦的时候,强行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虽然当时封了,但是心里很不爽,这就为他以后被刘邦杀害埋下了伏笔。第二:再者,韩信军事能力过硬,影响力也很大,刘邦知道韩信如果造反起来,他是打不过韩信的,当时恰好韩信的旧部造反,导致刘邦起了杀心。第三:就算除掉以上原因,韩信被杀的可能信还是很大,因为刘邦不允许汉朝有异姓王的存在,从他说了一句非刘姓不得称王可以看出。所以一代兵仙韩信被杀是发展的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