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規劃年會|學術對話二:都市圈融合發展與規劃引領

11月25日上午,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學術對話二:“都市圈融合發展與規劃引領”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新聞發佈廳AD廳舉行。與會嘉賓圍繞都市圈規劃對接實踐、規劃編制技術方法、管理模式和協同治理機制等方面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本文字數:2477字

閱讀時間:7分鐘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11月25日上午,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主辦,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聯合承辦的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學術對話二:“都市圈融合發展與規劃引領”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新聞發佈廳AD廳舉行。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教授主持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研究機構和設計單位的7位嘉賓圍繞都市圈規劃對接實踐、規劃編制技術方法、管理模式和協同治理機制等方面展開了精彩的討論,並與參會者進行了互動交流。現場座無虛席,700餘位代表到場參與。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張泉:關於城市群的兩點思索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泉

張泉提出了“什麼是城市群”和“規劃師做什麼”的兩個命題。他針對動力、等級、階段、類型四個城市群的核心要素,認為需要思考如何發展城市群、管理城市群、建設城市群和規劃城市群,工作順序可根據對城市群認識的不同階段調整。城市群發展在空間、交通、產業、市場和制度方面都有很多訴求,規劃師應關注城市群的現象表述,總結評價;針對關切,規範當前,引導未來。此外,空間規劃、產業佈局、交通協同、市場關係、一體化政策都是規劃師可利用的平臺。

王凱:我國都市圈發展戰略的轉型思考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學會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學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凱

王凱認為中央對都市圈發展中的“大城市病”的高度關注,是新一輪城市發展方針調整的直接原因,是重新謀劃中長期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他從上海、深圳和武漢總規的戰略出發,提出要遵循國際上大都市地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職能上高端化、多元化,空間上網絡化、多中心,環境上高品質、多層次。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國家未來的發展中承擔的職責不一樣,其發展理念和模式的創新性有示範作用,只有全面創新,才能推動全國城鎮化的轉型和發展再上新臺階。

施衛良: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交界地區規劃管控與引導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

施衛良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要堅持區域協同發展和改革創新,堅持“一盤棋”謀劃,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強化交界地區規劃建設管理,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在協同規劃上,要加強交界地區空間管控和佈局引導;嚴控人口規模和城鎮開發強度;攜手共建區域生態空間;協助廊坊北三縣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共同承接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促進區域公共服務均衡配置;有序推進區域交通互聯互通。

馬嚮明:粵港澳城市群規劃的歷史與大灣區概念的形成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學會總體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馬嚮明

馬嚮明提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珠三角地區實現了三個轉身:農業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身、內源經濟向外源經濟的轉身、由單中心向多中心的轉身,而更大的改變是地理認知由三角洲向灣區的轉變。粵港澳城市群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規劃的作用表現在基礎設施佈局、空間結構的形成和共識營建。隨著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干預的內容越來越軟性,呈現出參與面廣、願景推動、有限規劃的特徵。未來,創新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柱性功能,“一國兩制”三個關貿區將成為新時期優勢構建的資源。

肖志中:武漢:從城市圈到大都市區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首席規劃師肖志中

肖志中提出,在武漢城市圈層面,武漢從單中心到強核心的戰略進程並未完成,而且還在持續,這是提出建設大都市區的核心原因。從武漢城市圈到大都市區的戰略空間的重點是尋找“行政區經濟”發展的利益交匯點,即武漢市與周邊城市緊密聯繫、共同發展的臨界地區,實現從“並集”到“交集”的發展。針對重點臨界地區,綜合考慮約束和引導因素,在生態、交通、產業、土地、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同城化”規劃方案和實施策略,促進整體協調“一體化”發展。

易崢:構建網絡化城市群推動區域協同發展之重慶路徑與規劃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易崢博士

易崢認為,在成渝城市群區域背景下構建重慶都市圈,必須以全局謀發展。她用手機用戶軌跡數據探索重慶都市圈的範圍、關係、特徵和影響,發現:都市圈範圍與城市吸引輻射活動的多樣性和頻率有關;都市圈內核心城市在工作日與周邊的跨省高頻交流極少;重慶都市圈的輻射影響範圍有限。她認為,薄弱的區域交通和經濟發展水平、未落實的國家戰略都是制約都市圈網絡化聯動的重要原因。

張帆:邁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發展特徵與使命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張帆

張帆指出上海大都市圈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綜合實力不強;創新能力仍有較大差距;人才吸引力不足;貼邊發展現象明顯;區域生態環境日益嚴峻。如何構建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方案”,他認為應該在6個“+”上尋求重點突破,包括“動能+”、“聯繫+”、“文化+”、“生態+”、“制度+”和“示範+”,代表在科技創新、交通網絡、文化基底、生態文明、體制創新和示範先導等方面進行探索。

在熱烈的互動交流後,伍江教授進行了總結髮言。

2018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都市圈融合发展与规划引领

伍江

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伍江

一是關於都市圈的概念內涵。探討大城市對外輻射效應下,如何擁有更高效的交通通勤,更好的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態勢,更好的行政、統籌、協調機制等。二是關於都市圈規劃的地位和編制內容。跨行政區域、跨部門的都市圈規劃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人為本、共享發展是根本目的。三是關於都市圈協調發展的目標與對策。各大都市圈面臨很多類似的問題,規劃編制需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結合起來,真正成為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性的思想。四是關於都市圈協調治理機制和管理模式。未來都市圈規劃更多是提升品質的問題,體現城市的公平公正、市民的參與、人的幸福感、城市的便利性、城市的生態、歷史文化傳承等。

供稿單位: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規劃學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