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軍6天打敗75萬關東軍,是蘇軍太強還是關東軍太弱?

花非花愛視頻


蘇軍六天打敗關東軍,但是部署卻花了將近三個月,從蘇德戰爭結束之後,美英蘇便確定了一致對日。當時美國承諾了蘇聯一些利益,事實上當年蘇聯也是非常希望拿回被日本佔領的一些領土。斯大林為了消滅關東軍,將大量的精銳集團軍調往了遠東。蘇軍整整集結了三個月。

當時蘇聯的裝甲集團軍註定是世界第一的,武器裝備、人員素養、戰鬥經驗,都是其他國家所不能及的。同德軍作戰四年之久,蘇聯將領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終於把德國人拿手的大裝甲集團軍突擊運用的爐火純青。大火力、大兵團、大裝甲的蘇軍,對付區區七十五萬關東軍,可以說易如反掌,何況關東軍裝甲力量基本為零。

而且日本關東軍面對蘇軍的時候,還是採取構建堡壘防線,也就是還是選擇了打陣地戰,然而在蘇軍的坦克群下,陣地戰分分鐘被碾壓。何況事先蘇軍就已經做好了部署,更是熟知日軍的部署,所以蘇軍進攻之初,基本就將日本關東軍分隔包抄。蘇軍閃擊東北,只能算是一個基本操作,大火力支援、坦克突擊,最後士兵清理戰場。

日本關東軍在蘇軍三路進攻之下,這才發現一戰水平的日軍根本不是蘇軍的對手,諾門坎戰役時日軍尚且還有一搏之力,畢竟當時蘇軍裝甲力量不強,然而1945年的蘇軍,可以說是陸戰最強的存在。若非戰後美國有原子彈,恐怕蘇軍真的會順手平推了西歐,因為當時無論是那個國家,都沒有蘇聯這麼恐怕的裝甲力量。


小司馬遷論史


誰都可以嘲笑日本軍隊弱,唯獨咱們不能。咱們中國人如果嘲笑日本軍隊弱,豈不是無視幾百萬抗戰先烈的英勇犧牲,與抗日神俠劇的立場又有何異?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軍隊死在中國戰場上的人數只有四十多萬人,蘇軍出兵東北,擊斃的日軍人數為4萬多人,俘虜了60萬。

至於蘇軍為什麼“那麼強

”,日軍為什麼“那麼弱”,這些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蘇軍出兵剛剛一天,日本政府就已經把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傳給盟軍了,關東軍不可能不知道。既然投降已經是一個必然選項,有多少人還會奮戰在最後一刻?更何況所謂的關東軍早已經填在了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蘇軍面對的關東軍不管是人員還是武器,早已面目全非,大多是七拼八湊。

經歷過德式洗禮的蘇聯軍隊當然更強,但即便如此,如果戰爭不是發展到那個階段,如果沒有天皇投降指令,

低配版的關東軍,一樣可以狠狠地撕下150萬蘇聯軍隊的很大一塊肉來。

面對氣勢洶洶的蘇軍機械化軍隊,當時的關東軍還算比較冷靜的制定了放棄邊境開闊地帶、固守大城市和要塞的明智策略,不要小看關東軍這一手,美國人在塞班島在硫磺島,中國軍隊在緬甸在騰衝,都吃過天大的虧!

一個小小的虎頭要塞,整整拖住蘇軍17天,日軍以1300人幾乎全軍覆滅的代價,擊斃蘇軍600人。

東寧要塞,日軍陣亡300人,蘇軍陣亡1500人,要不是最後奉天皇之命投降,殘存的900名日軍肯定還會造成更大的蘇軍傷亡。

如果打到大城市巷戰的地步,蘇軍的傷亡只能會更大,每一座工廠裡,如果都能上演這種攻堅戰,會把機器設備打爛到日後蘇聯人拉回國也沒用的地步。

日本人最後一定會輸,但蘇軍付出的數十萬傷亡代價,對已承受過2600萬死亡人數的衛國戰爭的蘇聯來說,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還是開頭想表達的意思,1940年日本華北軍隊死亡人數一共才五千多人,這還是在我們發動了百團破襲作戰的基礎上,並且系一年之中國共雙方作戰共同達成的戰果,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去嘲笑日本關東軍“太弱”,何嘗不是一種精神勝利?


歷來現實


二戰將要結束,從德國戰場上撤下來的蘇聯紅軍,猶如虎狼之師,直撲中國長城以外的華北,東北地區盤踞的日軍。

特別是在東北地區,在短短的幾天的時間裡,將驕橫一時的日本關東軍,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全殲。

題主問了,是蘇軍太強大了,還是日本關東軍太弱了呢?

說蘇軍強大,自有一番道理,因為這些個從德國戰場上撤下來的軍隊,都是大規模集團軍作戰的部隊,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和頑強的戰鬥精神,而且他們使用的都是現代化的裝備,而且還都是幾句話不對,並有著強大空軍力量的支持。

此時的蘇軍共有150萬軍隊,在數量上壓倒日本。

而日本的關東軍,數量上不到書中的一半,其使用的武器也比蘇軍遜上一籌。但由於日軍灌輸的是武士道精神,和以死為天皇效忠,其抵抗更加瘋狂。

就說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軍島嶼爭奪戰,其抵抗的頑強和瘋狂,讓美軍大吃苦頭,甚至付出了幾十萬人傷亡的代價。

好在美軍不惜鋼鐵炮彈,和強有力的後勤補給,及空中的優勢,才給日軍以毀滅的打擊。

蘇軍在進攻關東軍之前,並由在蘇聯的中國東北抗日聯軍部隊,作為先遣軍,進行了大量的縱深偵察,和充當嚮導,以迂迴包抄的方式,將日軍以毀滅的打擊。

這場大規模的戰役,只進行了一個星期,日本天皇便宣佈無條件投降。

這場戰役便就此結束。

而躲在地堡裡的日軍,在8月15日之後還在繼續的抵抗,給蘇軍造成了一些傷亡,直至19日才將他們徹底消滅。

這次戰役,也是一場超大規模的戰役,蘇軍這在我國東北內縱深了了幾百公里,雖然消滅了4萬多日軍,而自己卻付出了3萬6千人的代價。

可謂是滅敵一萬,自損八千。

那麼如果 8月15日日軍沒有投降呢?這場戰鬥還要打下去,蘇軍還要付出代價。而東北平原的東南部,卻都是山區,不利於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作戰,而軍在消滅日本關東軍的同時,還將付出代價。

雖然日本軍隊的頑強,但多行不義必自斃,他們的滅亡是必然的。




趙志軍001


1945年8月9日蘇軍集中一百多萬軍隊,數千量坦克由華夫列西元帥指揮兵分四路,從大小興安嶺,蒙古和朝鮮四個方向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給盤距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殲滅性打擊,僅六天解決戰鬥,日軍戰死約八萬人餘者做了蘇聯人俘虜。日本關東軍是裝備最精良的一支部隊,戰鬥力強悍。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四處開花,戰績不俗,但也暴露日軍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特點。日軍大本營對蘇軍進攻的可能性認識不足,把在東北的關東軍精銳調到太平洋戰場。所以,蘇軍進入東北時關東軍並末滿編戰鬥力下降。當時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兩棵原子彈傷亡數十萬人,對日軍士氣打擊很大,普遍厭戰情緒。其次,蘇聯人保密工作做的好,斯大林把在歐洲有實戰經驗的軍隊和大批軍須物資運到遠東地區,幾十萬車皮,日軍情報系統居然沒發現造成戰役的突然性。最重要的是以閻寶航為代表的共產黨人事前做了大量情報工作。把日軍重要軍事基地,設施飛機場,日軍分佈等情報做了完整的繞計。蘇軍根據情報按圖索驥,用轟炸機迅速摧毀,從而打斷了日軍背梁。蘇軍把日軍數十萬戰俘發配到遠東伐木。嚴寒天氣,飢餓,疾病奪去十多萬日軍生命,這也是日本人至今害怕俄國人的原因。



關東俠客


出兵東北時的蘇聯紅軍不是太強,而是超級強,陸軍絕對是世界第一,德國1000萬人的軍隊,除了投降的250萬,可以說有600萬左右的德國軍隊都是被蘇聯紅軍消滅的,而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無論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指揮水平等等可以說都是世界第一,不過雖然德國軍隊如此厲害,還是被更厲害的蘇聯紅軍消滅了,可見當時的蘇聯紅軍戰力有多強了。


其實早在1939年的時候,蘇聯紅軍就和日本關東軍在中蒙邊境的諾門坎地區交過一次手,那個時候的蘇聯紅軍連芬蘭軍隊都打不過,可是在諾門坎地區照樣狂虐不可一世的日本關東軍,關東軍傷亡6萬餘人,徹底被朱可夫打懵了,之後就沒了囂張跋扈的脾氣,德國都打到莫斯科了,身為盟國的日本關東軍居然不敢側應一下,可見關東軍對蘇聯紅軍心理有多畏懼了,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的失敗主要的原因還是裝備水平不如蘇聯,蘇聯紅軍可是全機械化,而關東軍最多隻能算半機械化。

到1945年的時候,蘇聯紅軍已經是在6年衛國戰爭鍛煉出來的威武勝利之師,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而且武器裝備超過日本關東軍不止一個檔次,日本關東軍基本上還是1939年的裝備水平,甚至更低,兵員素質同樣如此,而且關東軍的精銳很多都調走了,這時候的關東軍可以說是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了,在蘇聯紅軍的T-34鋼鐵洪流面前,喀秋莎火箭炮震耳欲聾的轟炸聲中,天空中鋪天蓋地的戰鬥機轟炸機打擊下,日本關東軍一個星期內迅速灰飛煙滅,都被抓到西伯利亞當苦力去了,最後只有10餘萬人回到日本。


天行健8地勢坤8


二戰,說“蘇軍6天打敗70萬關東軍”這種說法,是嚴重與歷史不符的,在這幾天中蘇軍雖然重創關東軍,但關東軍還有50餘萬人,最後是因為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本關東軍才放棄抵抗。在這6天的戰鬥中,蘇軍重創關東軍,客觀來說,不是關東軍太弱了,而是蘇軍太強了。

二戰中,不得不承認日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事實勝於雄辯。在中國戰場,日軍憑藉著武器優勢,將中國軍隊打得好苦,客觀來講,即使拋開武器優勢,日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在與美軍的登陸作戰中,日軍以人數和武器劣勢,依然重創美軍,令美軍不得不承認日軍的戰鬥力強悍,因此美軍都不想與日軍進行本土登陸作戰,所以說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日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那為什麼面對蘇軍就不堪一擊呢?

蘇軍強大的人數和武器裝備優勢,給了關東軍致命一擊,但最終是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關東軍放棄了抵抗,造成了關東軍很弱的假象。1945年8月8日,蘇軍以150萬軍隊,突然進攻只有70餘萬人的關東軍,當時蘇軍以波波莎衝鋒槍為士兵標配,而日軍還是三八大蓋步槍為主;當時日本關東軍擁有戰機700多架,而蘇軍空軍則擁有3000多架戰機;蘇軍的火炮數量是日本關東軍的4倍多;蘇軍最拿手的就是坦克集群突擊,日本軍隊一共只有4個戰車師團,蘇軍的坦克是中型坦克,而日軍的是輕型坦克,連蘇軍坦克的裝甲都打不穿;面對這樣的巨大差距,蘇軍勢如破竹,重創日本關東軍。1945年8月2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關東軍在接到命令後,陸續向蘇軍投降。此次戰役中,關東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而蘇軍僅傷亡3.2萬人。

綜上所述,蘇軍進攻關東軍勢如破竹,是蘇軍太強了,但日軍在巨大的劣勢下的戰鬥力不容小覷。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日本問題還是交給日本問題專家橋本回答。


1945年的75萬關東軍與1940年的75萬關東軍不可同日而語。直到1944年蘇聯軍方面對關東軍的實力一直很警惕。但是隨著太平洋戰爭戰況的惡化,到了1943年以後,日本軍部把一切的重點都放在南方(東南亞方面),這樣的戰略下,關東軍的主力部隊都不斷地被抽調南下,同時日本與蘇聯簽訂的日蘇互不侵犯條約,使得關東軍對蘇聯的進攻能力感到放心,因此大膽地抽調軍隊前往東南亞。但是抽調的軍隊後留下的空缺怎麼辦?由在滿洲的日本開拓團移民中徵用,這種之後稱為“連根拔“式的徵兵大概徵到25萬人,使得關東軍的人數又回到了78萬人。但是這個時候,關東軍的訓練程度,裝備,以及士氣,與關東軍特別演習期間的關東軍相比差距非常大,用當時軍事評論家的話,1945年的關東軍就是一群放下鋤頭的農民。


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聯軍隊開始調往東部,日本已經做好了放棄陣地,進行決戰的準備。8月9日,蘇軍進攻開始,關東軍馬上開始轉移司令部到通化,但是所謂的轉移都變成了放棄陣地,在6天中,78萬關東沒有進行過一次像樣的戰鬥,還保留9個師團的情況下,關東軍接到了無條件投降的命令,這支農民部隊放下了武器。


1945年8月的蘇軍已經是戰爭德國的蘇軍,人數1000萬,武器,士氣,訓練程度上要遠遠地超過關東軍,而關東軍當時士氣低落,武器也很緊缺,並且本土決戰的命令已經傳到,但不久就有天皇也要到通化的消息,各種交錯的情報,最終促使關東軍自我毀滅,從一支日本最強的軍隊,到瞬時灰飛煙滅只有短短6天的時間。


橋本看日本


蘇軍在當時肯定是強盛的,但蘇聯軍隊真正的巔峰其實是在六十年代。在二戰結束那會,還不是不可阻擋的那隻蘇軍。只能說在蘇聯進攻那一會,關東的日軍確實比較戰鬥力渣了一點,因為當時駐紮在東北的只是日軍,而不是曾經的關東軍。

蘇聯軍隊在當時還沒有開發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戰鬥體系,比如,德軍閃電戰這種。他能夠打敗德國其實是有德國自己的原因,德國物資枯竭了,德軍沒有武器彈藥和燃油,德軍將士也都剩下民兵。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蘇德雙方的戰損率也依然是蘇軍高。所以,蘇聯軍隊之所以無敵靠的還是人多。

蘇聯軍隊在二戰以後則開發出了一套新的作戰理念,那就是三師進攻戰略,也可以視為梯雲縱。既,進攻的時候三個師輪流打,打起來就不會休息,白天黑夜都在進攻,直到滅國為枝,這時候的蘇軍才是真正致命的精銳之師。

至於當時駐東北日軍,其實很多隻是在戰場上受傷了的日軍,被輪換到東北駐防,還有部分是新招的將士。真正的關東軍早在全面侵華的時候隨軍南下,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抽調到太平洋上去了。否則,蘇聯雖然鐵定打敗日軍,卻不是那麼斷時間可以做到的。


優己


二戰蘇軍6天打敗75萬關東軍這樣的說法是相當錯誤,相當不嚴肅的。我們既沒必要因強大的紙上抗日熱情而貶低關東軍,也沒必要給戰鬥民族戴高帽子。對於我們而言,日本和蘇聯都是侵略者。

一、根據日本天皇的命令投降的日軍算不算蘇軍的戰果?

(圖為向蘇軍繳械的日軍)

按照中國一般說法,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的攻勢,蘇聯紅軍席捲中國的東北三省,將把盤踞在此地的日本關東軍一舉殲滅。從1945年8月9日到8月20日的遠東戰役中,蘇聯軍隊的確完成了他們的任務,他們殲滅了關東軍,佔領了中國的東北。

但是蘇軍對關東軍開戰的時間是1945年8月9日,日本天皇在8月15日宣佈投降詔書,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發布投降令向蘇軍繳械投降。如果在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遵照日本天皇指令下達投降令後放下武器的數十萬關東軍算是戰役戰俘的話,那麼在關內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也可以說是中國軍隊在大反攻當中俘虜的了?

且不說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對日本整個軍隊戰爭信心造成的毀滅性的打擊。如果重新翻開史料,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 150萬精銳蘇軍面對的只是60餘萬缺乏武器裝備,新組建的日軍,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基本都是1944年以後組建的,甚至到1945年7月還在擴編組建中。原來的關東軍都已經轉戰東南亞和調防日本本土,這場聲勢浩大的攻勢並不如歷史教科書裡說的如此威風。

到8月15日日本正式宣佈投降之時,蘇聯人並沒有擊垮日軍的抵抗,甚至沒有摸到日軍在東北地區的核心防線,這場戰役雙方傷亡實際相當,只不過在計算戰果的時候,蘇聯人將戰後繳械投降的整建制日軍也計算入內而已。

二、8月8日夜蘇聯撕毀日蘇互不侵犯協議對日宣戰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1941年4月13日,日蘇兩國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尊重對方領土完整,互不侵犯;締約一方受到第三國攻擊,保持中立等內容,這讓兩國都免除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該條約規定直到1946年4月失效,同時在其失效前一年,如某方不提出取消,則自動延長五年。

1945年2月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承諾在歐洲戰爭結束後3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條件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聯參與經營東北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

1945年8月8日深夜,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總算接見了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並向他遞交了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的宣戰書。

其實早在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就通知佐藤大使,蘇聯將不延長日蘇中立條約。也就是說這個條約將在1946年4月到期失效。當然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條約不延長的意思還有雙方在1946年4月份以前繼續保持中立。只是這一年2月美英蘇秘密進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了蘇聯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後對日宣戰的原則。對於蘇聯而言,在巨大的戰略利益面前,一紙條約又算得了什麼?

當戰爭的形勢進入1945年,德日意軸心國敗局已定,這份中立條約對於日本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但對於蘇聯來說,這份條約已經不符合蘇聯的現實利益。

1945年6月3日日蘇雙方開始進行了接觸,日本企圖通過外交的方式,阻止蘇聯出兵對日宣戰。而蘇聯早已確定了出兵東北的決定,所以一方面在與日本虛以逶迤,另一方面通過西伯利亞鐵路將大量的兵力與裝備物資運往遠東地區。

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人一方面表面上保持高傲的姿態,對此置之不理;另一方面繼續在莫斯科做著外交努力。

1945年8月8日夜蘇聯撕毀了還有大半年到期的《日蘇中立條約》,150餘萬大軍衝入了中國東北,在垂死的日本帝國身上踩上最後一腳。

三、關東軍在7月徵召25萬僑民組成新關東軍

(日本步兵)

截止1945年關東軍主力實際上大部分都已調回日本本土,就連調到南洋去的日軍師團實際上也不是關東軍主力。如去菲律賓的第1師團只是1個11000人的輕裝師團,可第1師團在關東軍時是28000人的重裝師團,第一師團調回日本的主力部分叫做機動打擊第201師團。所以日蘇開戰時,老關東軍基本已調回日本參加本土防衛。

如果說日本政府外交層面對蘇聯還抱有一絲幻想的話,軍方尤其是關東軍對於迫在眉睫的蘇聯進攻還是有充分思想準備的。

截止到1945年上半年,關東軍實際上已經成了空架子,多達20個師團被抽調到其他戰區,其中大部分調回日本準備參加預期中的本土防衛戰。此時關東軍擁有1945年2月編組的八個師團,1944年新建的4個師團,由關內調來的4個師團(第39、63、59、117師團),這十六個師團組成了關東軍的主力。

一直到1945年7月份,關東軍還在極力擴軍,徵召25萬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編成1個軍司令部,八個師團、七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坦克旅團、五個炮兵聯隊和若干其他部隊。

由此可以看出截止到1945年8月份,這時候的關東軍八成的部隊是1944年以後編成,沒有作戰經驗的新部隊。到了日蘇開戰前,關東軍紙面上擁有24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以及部分邊境守備隊等57萬人(包括在北朝鮮的6萬)。這還不包括日本海軍的鎮海警備府(釜山)下屬之旅順方面特別根據地隊和元山方面特別根據地隊2萬人和日本陸軍第五方面軍在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的約9萬人,在遠東戰役全部作戰地域日本陸海軍約68萬人。

不管是否是新組建的部隊,五六十萬的兵力也不算少了,最要命的是日軍嚴重缺乏武器。尤其是在7月份才開始徵召入伍的25萬僑民,戰爭在8月就爆發了,很多還沒來得及裝備武器。

日本軍方對自己的家底是比較瞭解的,因此在戰事臨近時對東北的防禦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5月30日大本營陸軍部下達新的對蘇作戰要點,將原先殲敵於邊境地帶的戰略,調整為確保以通化為中心的滿洲東南三角地區,即以瀋陽到圖門的“京圖線”鐵路以南與瀋陽到大連的“連京線”鐵路以東要地,以這兩條鐵路構成第二道絕對防衛圈。通化作為整個防禦計劃的核心要點。

這個新作戰指針非常明確,就是以日本本土決戰為根本方針,不拘泥於邊境爭奪,以滿洲與朝鮮為整體,進行全面持久的戰爭。

四、蘇軍在邊境根本沒有遇到日軍主力

(初入東北的蘇聯紅軍受到中國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蘇聯入侵東北的遠東戰役是在遞交宣戰書的8月8日零時(莫斯科時間)同時展開的。遠東蘇軍分成後貝加爾、遠東第一和遠東第二等三個方面軍。

後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越過大興安嶺進攻大連旅順、長春瀋陽山海關等地。另外在張家口承德、海拉爾齊齊哈爾兩方向實行輔助進攻。

遠東第一方面軍從太平洋方向進攻牡丹江、吉林、哈爾濱。

遠東第二方面軍從松花江姚河方向突破邊境堡壘地域,進攻哈爾濱。

日軍在5月底的戰略調整讓蘇聯各路大軍沒有受到太大的抵抗。後貝加爾方面軍的第17集團軍在8月9日這天推進了70公里,到達內蒙古赤峰地區;第39集團軍迂迴了哈倫阿爾山築壘地域,前進了60公里;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向長春方向推進了150公里。但蘇聯方面承認,並沒有遇到日軍主力。

“日軍第3方面軍主力配置在滿洲縱深的長春和瀋陽兩地域內。由於這一情況,更主要是由於蘇軍行動堅決,蘇軍才得以迅速推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第十一卷,P381,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蘇聯)

其他兩個方面軍上演了相同的故事,留下部分部隊圍攻日軍邊境的築壘地域,其他部隊向縱深切入,一路順風順水,基本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蘇聯人最大的敵人是道路、河流、氣候以及後勤。

日軍全部撤退了。

8月14日,蘇聯後貝加爾方面軍的裝甲前鋒攻佔了洮南,長春西北約200多公里的地方。39集團軍下屬的坦克44旅在這天攻佔了索倫,他們缺乏油料只能停了下來。

(8月15日後向蘇軍投降的日軍汽車部隊)

遠東第一方面軍行動很不順利,被綏芬河、密山、東寧、東興等邊境築壘地域阻擋,直到12日才越過這些要塞摸到了牡丹江的邊上。

日軍一直在依靠邊境築壘和城鎮進行抵抗,蘇聯人直到8月13日中午時分才由步兵26軍的先遣隊開始了對牡丹江市的攻擊。日軍在此集結了126、135兩個師團,他們在牡丹江以西十公里的掖河山構築陣地,抵抗蘇軍的進攻。直到8月15日結束時,這個城市仍沒被佔領,兩個師團按照命令在這一天撤往牡丹江西方約50公里的橫道河子,並與17日抵達。

8月15日日本投降 蘇軍還停留在黑龍江邊境

遠東第二集團軍的輔助進攻顯得十分順利,獨立步兵第5軍在8月14日進入了寶清,紅旗第二軍8月15日抵達孫吳附近,展開對日軍123師團的進攻準備。

事實上這個方向日軍只有一個師團兩個旅團,兵力十分薄弱,獨立第5軍甚至只是在無人地帶行軍。

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發佈無條件投降詔書時,遠東戰役的戰線大致從西到東是,克什克騰旗(赤峰西北約150公里)——突泉——洮南——興安盟——海拉爾——孫吳——寶清——林口——牡丹江。

五、蘇軍沒有佔領一座大中城市,日軍主力還在

(蘇軍在保養繳獲的日軍重炮)

日軍24個師團中只有4個師團受到蘇軍打擊

由以上8月15日的戰線可以看出,雖然蘇軍號稱各條戰線高歌猛進,但到了此時,東北包括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長春、瀋陽、通遼等在內的所有大城市均沒有陷落。

包括海拉爾、索倫、富錦、佳木斯、綏芬河、東寧和牡丹江等的邊境築壘地域和樞紐地區都進行了頑強的守備。這點也得到了蘇聯的承認。

而日軍只有9個師團2個獨立旅團的部分部隊與蘇軍發生了交火,其中只有第107、124、126、135師團以及邊境警備隊遭受了重創。(《關東軍與蘇聯遠東軍》,P191,(日)林三郎著)

也就是說到了日本宣佈投降之日為止,關東軍主力猶在。而蘇軍開戰第2天日本內閣就已接受波茲坦公告

其實就在8月9日蘇聯開始遠東戰役時,日本帝國已經在尋求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天皇裕仁認為“敵人既然已經使用了這種武器,繼續進行戰爭越發不可能了。”

1945年8月9日召開御前會議,天皇裕仁斥責了日本陸海軍統帥部的繼續戰爭主張,指示無條件投降。日本內閣隨即於10日上午7時13分通過瑞典向盟國發出“和平”照會,坦言準備投降,只要求保留天皇。而此時遠東戰役剛剛開始一天。

一直到8月15日,天皇播放無條件投降文告,日本軍方實際上早已經將東北的交戰放棄了。

(圖為蘇軍將投降日軍編為569個工作大隊押往黑海邊的奧德薩港,外蒙古中亞哈薩克和烏茲別克以及伊爾庫茨克以東地區服勞役。)

1945年8月16日關東軍接到了關於全體陸海軍部隊投降的命令。關東軍司令部立刻向各部隊傳達,同時向蘇聯方面請求停止戰鬥,並於17日派出關東軍參謀長前往哈爾濱蘇聯總領館提出停戰交涉。

蘇軍總參謀部發佈聲明稱,天皇的投降通告只是一般投降書,以日軍還在抵抗為由,繼續戰爭。遠東蘇軍總司令回覆關東軍,“建議從8月20日12時起在整個戰線停止對蘇軍的一切戰鬥行動,繳械投降。”

蘇聯為了佔領更多的地方,竟然出現了拒絕立刻接受投降,而延續戰爭時間的回覆。可謂戰爭史一大奇觀。

實際上到8月18日,除了部分失去聯繫的邊境堡壘,大部分地段上的日軍已經開始投降。蘇軍在進行著一個人的表演。8月19日,以空降兵對長春和瀋陽進行佔領。

日軍與外界的失去聯繫虎頭、東寧等要塞仍在抵抗。虎頭要塞堅持到8月26日才被攻克,1400名日軍除少數之外全軍覆沒,蘇軍傷亡數量相當。而東寧的日軍因失去聯繫繼續抵抗 到8月28日奉命投降。但蘇聯人認為這不是最後的戰爭,因為在9月2日,蘇聯步兵365師的部隊還在牡丹江附近遭受了2000多名日軍的拼死抵抗。

戰後,日本統計己方傷亡4萬人蘇聯統計己方傷亡3.6萬人。

遠東戰役的結局是,蘇聯聲稱俘虜日軍59萬4000人,擊斃83737人,繳獲了坦克686輛、飛機861架、各種火炮1836門、自行火炮15門、機槍13099挺、步槍約30萬支、迫擊炮擲彈筒2474門,其他還有大量軍用物資。(《第二次世界大戰史》,P440,(蘇)阿奇卡索夫、普洛特尼科夫主編,上海譯文出版社)

對此日本方面並不贊同,日方戰後統計遠東戰役陣亡和負傷約4萬人,日本當局認為運到蘇聯的日本人總數是57萬5000名,另外還有731等部隊撤回日本,在蘇軍還將一批老弱日軍就地釋放,並沒帶往西伯利亞。

蘇聯方面損失,據統計,死亡12103人(包括所有不可恢復性損失),傷病24550人。另有大量坦克損毀。

六、結語

日本戰敗投降的主要原因是曾經強大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已被美軍全殲,日本已無法從海外獲得任何石油,鋼鐵等戰爭必需品,而日本本土,特別是軍工工業又遭到美軍燃燒彈攻城和原子彈暴擊的輪番蹂躪,日本已無法將戰爭繼續下去。蘇軍去東北和中國軍隊開向中國東部地區一樣,基本等同於是去接收的。

如果說蘇軍還殲滅了部分因失去聯繫不繳械的日軍,那中國軍隊也在8月15日後也曾與少量日軍有過交火。如果說依據天皇命令繳械的數十萬關東軍是蘇軍遠東戰役的戰俘,那麼向中國軍隊投降的128萬日軍算什麼?中國軍隊8月大反攻的戰俘?按戰爭史研究慣例,戰果應指在作戰中導致敵方傷亡、俘虜與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國家戰敗而成建制投降者。

蘇聯軍隊在8月15日天皇宣佈投降,關東軍放下武器以前,在整個東北戰場沒有攻克任何一座大中型城市,甚至連日軍的主陣地都還沒有接近,蘇軍主力還在和邊境日軍守備隊打轉轉。何談蘇聯解放東北?

蘇聯也好,日本也好,在我國的領土上進行交戰,都是侵略者。兵者,國之大事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因為學雷鋒將自己的國家捲入到別國的戰爭中去的,所有的戰爭都是政治的延續,都是利益的驅使。


南柯


兩個方面都有,蘇聯武裝力量在二戰快結束時達到巔峰,經過幾年歐洲戰場的浴血廝殺,調到東北打關東軍的都是百戰精銳,而且蘇軍機械化程度高,拿著三八大蓋的日軍不是蘇軍對手也正常

現在很多人對幾十萬關東軍 被幾天拿下很不解,很多人都很不理解,其實在當時很正常,當時日本太平洋戰爭慘敗,美軍打到了家門口,幾千架美軍轟炸機日夜不停的轟炸日本本土,日本敗局已定,關東軍早已鬥志全無,成了沒有靈魂的驅殼,這樣的軍隊已經打不了仗了,所以在蘇軍進軍東北後,關東軍沒打過一場像樣的仗,武士道精神在也不見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日本關東軍號稱幾十萬,幾十個師團,可隨著各戰場的吃緊,關東軍也可能不斷被抽調,所以最後可能就是空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