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从M2创新低看金融如何“稳杠杆”

点击标题下「中国城乡金融报」可快速关注

观察|从M2创新低看金融如何“稳杠杆”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5%,创下2009年6月以来的新低,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10月M2同比增长8%,年内第二次创下32年以来的新低。

在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国内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如何才能避免经济持续下行?笔者以为,只要将以防金融风险为主要宗旨的“去杠杆”调整为“稳杠杆”,就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衡量一国经济或经济部门的杠杆率的通用指标是负债总额/GDP。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中国的总杠杆率为238%,略低于日本、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但高于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近100个百分点,而企业杠杆率方面,中国以141%的比例显著高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几乎是美国、英国的两倍,而中国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因此,中国经济的高杠杆率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杠杆率过高,财务负债过重,因而“去杠杆”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中国企业高杠杆率的根源在于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和股市融资功能不足

。在这种格局未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仅依靠金融“去杠杆”并不能实质性降低企业杠杆率。另外,中国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过低也抑制其降低杠杆率。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股市为非金融企业累计融资6.5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额比例不足4%,股票市值不到GDP的40%,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150%。中国股市要恢复融资功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改革,短期难以凑效,因而希望增加股权融资降杠杆在中国并不现实。

激进的金融“去杠杆”减少银行资金的供给,抬高资金成本,使企业财务成本上升,不利于企业杠杆率的降低。自2017年金融监管当局实施相对激进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以来,由于银行压缩表外业务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缓,加剧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使企业融资成本同比上升,甚至引发企业债券的违约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企业的杠杆率。

在企业杠杆率具有刚性的前提下,央行可以考虑将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并在管理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情况下,主动降低存量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并积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同时,稳定银行的表外资产规模,避免表外融资快速收缩对冲掉降准货币政策的效用,使M2持续下滑,最终将经济引入衰退的泥沼。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减轻企业对外部债务的依赖,逐步降低杠杆率。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纳税指数2017》显示,中国宏观税负(税费/利润)为68%,远高于德国的49%、美国的44%和英国的31%,过高的税负侵蚀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难以积累发展所需资金,过度依赖外部负债,从而不断推升企业杠杆率。

当前,中国各界均认识到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性。

★ 建议尽快降低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税率和社保费的比率,使中国宏观税负降至与美国相当的水平,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逐步降低其杠杆比率。当前制约政府减税的最大阻力来自庞大的支出,其中包括出口退税和新能源等行业补贴每年近2万亿元。

★ 建议将对企业的补贴改为减税,甚至一定期限内免税,这样既可避免骗取补贴的违法行为,也可以避免财政补贴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可谓“一石三鸟”。

文:刘明彦

文章刊于《中国城乡金融报》11月30日A2版

编辑:农银报业新媒体中心 李静 蒋春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