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千万别成为这七种家长

孩子:妈妈,我累了。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看出问题了吗?妈妈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孩子不要相信他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大人的判断。简单的对话过后,亲子沟通演变为不愉快的争吵。

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尤其面对孩子伤心、难过、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时候,常常采取了不必要的,或者错误的应对方法。

本来想对父母倾诉的孩子,被这些错误的对待方式堵了回来,感觉没有被接纳,久而久之,关闭了和父母沟通的大门。

作为父母,我们想要让孩子能够真实地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首先要尽量避免成为以下七种传统父母的角色。

01指挥官

指挥官通常就是命令、指挥的方式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去把鞋穿起来”、“去洗澡”、“去吃饭”、“赶紧给我回来”“不准哭”......相信很多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

父母通常会认为孩子还小,自身没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自己更有经验,想要指导孩子,这样孩子才能迅速、有效的完成事情。

或者认为如果不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就仿佛没有大人的威严,会被孩子牵着走。

指挥、命令都是一种不平等不尊重的方式,会让孩子深深的感受到强迫。而强迫感就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让人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做法,虽然能暂时减少孩子的错误行为,但是他们却被限制在一个框框内,同时也扼杀了孩子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02老师

老师型父母常常用这种应该、必须来要求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如,“你都这么大了,应该自己穿衣服了”“你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你作为一个哥哥,就应该让着弟弟”等。

有个小女孩,她有个小妹妹。妈妈经常告诉她应该让着妹妹,凡事都要照顾着妹妹,姐姐心里非常不服气,觉得不公平。有时候妈妈不在的时候她会偷偷地掐妹妹一把。所以妈妈经常发现妹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妈妈不知道,她的这种应该/必须的想法,让姐姐觉得被忽视,内心产生了很多愤怒,这种愤怒总是要找渠道发泄出去的。如果没有正常的情绪宣泄途径,就会用扭曲的方式,如掐妹妹来表达。

老师型的父母,本意是好的,出于让宝宝明白事理,让宝宝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但是父母强行让孩子接受大人的意见,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父母的说教和干涉就会演变为压抑和控制。

03全能王

全能型父母总是告诉孩子我什么都行,什么都会。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可能说:“想当年我小时候,数学语文都是考一百分。”“你看你,学了这么多,报了这么多补习班,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还考成这样呀?”

或者,陪孩子玩游戏时,也总是扮演”十项全能“的角色,什么都不怕,事事都能做好……全能型父母时刻告诉孩子我比你强,我什么都行,你什么都不行。

这类强势的父母,他们带给孩子的往往是压力多过动力,贬损孩子的自信心,若孩子长期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的自我认同度就会降低。

04大法官

法官型父母就是没有问清事情的缘由,理所当然地判断都是孩子的错。比如,“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大法官父母往往带着自己错误的认识去评判孩子,去主观臆断,没有给孩子解释得机会,也不接纳和倾听孩子。

长期被不科学合理的批评,会导致孩子严重逆反和反抗(顶嘴、发脾气等都是在抗争);当孩子的抗争没有成效的时候,就会严重不自信,不再抗争,就进入破罐子破摔阶段了。

05批评家

批评家父母总是用特别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经常用讽刺、挖苦、挑剔的语气,“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你傻了,怎么不说话了”……用挑剔、挑衅的方式来否定孩子。

而且大部分家长批评孩子时总是带有很大的情绪,声音语调也会高上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内心是不大容易接受批评的。尤其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在负面情绪里越陷越深。

这样的批评往往是造成孩子批评敏感性人格:一听到批评,第一反应是拒绝、辩解、撒谎,哪怕是别人善意的批评、甚至合理的建议,都会遭到条件反射般地过激回应。

06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型的父母就缓和多了,他以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比如,“你这次考试没考好,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复习,没关系的,下一次好好复习就行了”“你不敢举手,就是因为你自信心不足”“你不想去是因为还不适应跟爸爸妈妈分开,还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小朋友你都还不认识,你觉得害怕是不是?”……

这样的父母就像心理学家,贴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她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暗示孩子他的问题是自己造成的,另一方面容易让孩子心安理得地安于现状。

07安慰者

安慰者就是用简单的方法来帮助孩子,直接告诉孩子,你这些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如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说:“没关系的,下次我们努力就行了”“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呢,你不用想这么多”“妈妈知道你不想去,不用害怕,别的小朋友也不想去的”。

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很温暖,也是很多父母都在说的,实际上跟其他几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一样,都是错误的。

安慰者角色让大家很困惑,很多父母说难道这样说也不对吗?我们试想一下,你的孩子考试没有考好,他觉得很伤心,很难过。可是你却告诉他没事,孩子就很困惑了,难道父母不爱我吗?我这么难过、伤心、痛苦,他们却觉得是小事一桩,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我这样沮丧,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呢?从而怀疑自己的感觉和父母的爱。

安慰者其实是一种很隐蔽的错误应对方式,常常被父母忽略,觉得我已经很好地对待孩子了,实际上它起到的作用同样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没有价值、没有意义。


亲子沟通,千万别成为这七种家长


无论父母是多么有意识地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着父母和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在扮演者一个高高在上的角色。

当我们扮演这七种传统父母角色时,都在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行,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必然导致孩子关闭了跟父母沟通的大门。

如果我们能耐心倾听孩子,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和修炼,先从学习不做这七种传统的父母开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